第28章 第二个古代世界(5)
作者:喜欢鱼香草   快穿之混低保日常最新章节     
    家里就两张桌子,拼在一起,也不够大家都坐下,一些侄曾孙就主动端着碗吃,让小小朋友和女孩在桌上吃。
    吃饱之后,大家就又忙起来,现在多做一点,老姑奶奶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少做一些。
    老姑奶奶要的养兔笼子,要把最下面的垫板拉出来就能清理粪便,这事几个侄曾孙还在琢磨。
    至于要的放在地窖里的两个大架子,已经做出来,还在打磨,等放院子里晒几天,插上油,就能放地窖用。
    大家只在家里吃了一餐,大爷爷说了,老姑奶奶自己一人在家种东西不容易,不能让老姑奶奶破费。
    家里热闹了一天,第二天,家里就没人了。
    刘婆婆恢复了以往的忙碌。
    七天之后,几个小子抬着做的养兔笼子和两个大架子过来给老姑奶奶放好,还带了一堆的地龙和在山里找到的叶子。
    刘婆婆对养兔子还是有些心得,光是兔饲料的方子,就有一打。
    有了笼子,刘婆婆就没让六只兔子占着鸡窝,也不用每天满院子找鸡蛋。
    住在乡里就是这一点不好,刘婆婆哪天没做饭,大家看的一清二楚。
    袅袅升起的炊烟,在诗词中来自小村庄的浪漫,换到现在,就是农村人的柴米油盐。
    刘婆婆一日吃三餐,一天之中,屋顶最少会有三次青烟升起,一次两次,还能说犯懒不想做饭。
    次数多了,大家就会嘀咕,刘婆婆年纪也这么大,会不会哪天说不好,就去了。
    有刘婆婆在,大刘乡在县里也是能排上名,整个县里,打仗死了那么多人,就几个人朝廷认。
    因为这个,县里的大人都会高看大刘乡一眼,被如果哪天去了,这份特殊可就没有了。
    知道刘婆婆要一天吃三餐,大家也在想,这是应该的。
    老了之后吃的少很容易倒下,乡里不少老人去处因为省这一口饿去了。
    知道刘婆婆把自己的地租出去,乡里邻居也只可惜自己平时没跟刘婆婆处好关系。
    有根媳妇一个寡母都能分上,这可是不用交税的,水田只要分给刘婆婆五成,旱地分四成,只要勤快点,过得会不差。
    整个大刘乡的风气不错,大家都盼着刘婆婆多活一天,大家也沾光。
    刘婆婆一人住着,也不好打扰,就会习惯性的定点抬头看看刘婆婆的屋子有没有炊烟升起。
    只要还有精力做饭,就说明刘婆婆情况还好。
    刘婆婆一开始不知道,后来去地里得到一串的关心,就慢慢回味到,就算吃盒饭,也要拿几根柴火热热锅。
    因着把地租出去的事情,刘婆婆在村里的人缘更好了,定的是三年一租,那三年后呢。
    三根家和长根家的份抢不了,有根媳妇家的还不能换出来嘛。
    知道刘婆婆家里喂了兔子,就让在家闲着的姑娘小子出门时带一小篓叶子回来,给刘婆婆送去。
    刘婆婆收到之后,也没拒绝,都会给送饲料的小辈一把吃的。
    炒过的黄豆、花生,两个柿子,一小把小枣,都能让小辈们高兴一整天。
    知道还有吃的,这可是自己赚来的小零嘴,大人也抢不走,村里的娃子们就很热情。
    乡里的娃子有自己的规矩,应该是有孩子组织,刘婆婆一大早打开门就能看到等着的小辈,手里的树叶里还包着几条地虫。
    小孩子的动作没闹出动静来,大家小时候都是这么过来的,农闲的时候,就跟着大孩子想各种办法赚吃的。
    屋前屋后的柿树枣树打完最后一个果,刘婆婆也安排好自己的两亩地,种了萝卜青菜,接下来,就是真正农闲的时候。
    大刘乡背靠大山,每年这个时候,乡正就会请示县里,让大家去山里找东西,也能名正言顺的带去县里卖。
    这个热闹,刘婆婆没参与,要是就在山脚下摘野菜野果,那还行,这可是进山,没得让老人家一起的。
    她就在家里弄养的兔子和鸡,六只兔子,两公四母,根据之前养兔子的经验,公母比例在一公六母最合适。
    那只不那么健壮的兔子,就被刘婆婆给收拾出来,内脏吃了一餐,兔皮和兔肉风干之后收起来了。
    四只母兔最少怀了一胎,一胎三四只,养兔子也费神,母兔会吃小兔,小兔又要喝奶,只能每天拎来拎去。
    庆幸学了【长生诀】后,自身气息平和,母兔不抗拒小兔子身上沾了刘婆婆的味道。
    按照一般的生长速度,幼兔四个月就能出栏,刘婆婆有自己的秘方,单独的肉兔的养法,三个月就可以。
    本来还想保留一公六母作为种兔,后来一看,还是不折腾自己这个老身子骨,就定为一公三母。
    母兔是会一直生小兔子,这个数量,暂时对于刘婆婆来说足够了,再多就要自己出门打兔草。
    对于四只种兔,刘婆婆还温柔一些,其他兔子,都是要用来吃肉的,只要保持均匀的长肉速度就行。
    这都是熟练活,刘婆婆之前的任务养过不少兔子,就是现在,格子空间每天还有一只兔子的产出。
    外边养的兔子,刘婆婆准备就留着,或者拿去县里换钱,自己嘛,吃格子空间产出的兔子。
    还有云香猪,刘婆婆隔几天就要让自己吃上几块肉,为了掩人耳目,还要把自己养的干瘦干瘦的。
    兔子这边,刘婆婆上手很快,就打着家里几只鸡的主意,准备扩大家里养鸡的规模。
    特意留了二十个受精的大蛋,选了那只有经验的老母鸡,让它抱蛋。
    刘婆婆也不太会挑,母鸡可能也是好几年没抱蛋,业务不熟练。
    母鸡抱蛋七天后,刘婆婆就对着烛台挑出了三个未受精的。
    按照一直传下来谚语,母鸡抱蛋二十一天不出是坏蛋,还有中间被母鸡踩碎一个。
    一来二去,二十个鸡子只出来十只。
    村里有好几个养小鸡特别厉害的,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人带着鸡蛋找上门来求,报酬一般按孵出来的小鸡算。
    据说二十个蛋能出十八九只,对比刘婆婆的战绩,要不然说人家能赚钱呢。
    经历了这一波,刘婆婆对自己养鸡也没多大信心,干脆只留三只母鸡生蛋,等母鸡能生蛋了,老母鸡就宰了煲汤。
    没被挑中的公鸡母鸡,都放出去吃虫。
    第一次养鸡,刘婆婆还真没有把握能让它们每天回来,只能从小就定点定时喂,让它们能有记忆。
    “刘婆婆,今年准备养鸡了!怎么只养这么几只。”
    刘婆婆赶着鸡去吃虫,迎面碰上的乡亲热情的上来招呼。
    “我还养了兔子,这些鸡够了。”
    别人家的母鸡后面跟着一大串小鸡子,自家母鸡后面就跟着七只。
    刘婆婆能怎么说,她有原主的记忆,对于这些,真没她熟练。
    “养兔好,这东西就是肉少了点,养好了也能拿去卖钱,县里的大人们爱吃。”
    除了刘婆婆,大刘乡也有人家养兔子,据说养的这家人说,不如养鸡轻松。
    养兔也好,养鸡养鸭也好,端看每户人家的选择。
    一般都是擅长什么就养什么,从年头养到年尾,总要让过年桌上多一道肉菜。
    带上几回,六只公鸡自己就能去地里,两亩地的虫子都被他们吃个精光,偶尔也会对着菜叶下手。
    一切走上正轨,整个大刘乡都知道刘婆婆的动作,到这时,刘婆婆才好做下一步的动作。
    冬天马上就要来了,自己一个老人独住,不准备厚衣服,很难挨过去。
    从衣柜翻出两件还算干净的棉花衣,加上之前留的棉花和布料,凑上自己那件。
    还找到今年种了棉花的乡亲,用鸡子换了不少回来。
    趁着还没冷,刘婆婆打开院门忙活,把棉花抽出来,重新翻新,添上新棉花。
    在没有机械的时候,这是一个慢工活,刘婆婆现在还只是在理棉花。
    这时候,有条件的家里在做新棉衣,没条件的,也是把往年的棉衣翻出来晒晒,让里面的棉花更蓬松保暖。
    刘婆婆坐在堂屋前理棉花的时候,都会开着门,这时就有邻居带着自己的活计,从屋里找个凳子。
    大家聚在一起,边聊边做。
    “这鞋底纳的真密,是给你家三根做的吧,我可是知道,你每年都要做这么一双鞋给他。”
    “给自家男人做鞋怎么了,我看你手上的这件衣服,也是你家男人的,破个口子,缝这么半天,我看你是要绣个花上去。”
    “两位嫂子手真巧,我为着这一堆衣服,都弄了大半天,几个皮小子,每次不是膝盖破,就是手肘烂。”
    原本大家也不是聚在刘婆婆这的,就是总感觉在刘婆婆家这棵柿树下,围着一起织东西比在家快些。
    有刘婆婆在,大家说话都和气些,说说笑笑,一上午就过去了。
    老媳妇围一堆,新媳妇坐一起,彼此之间不打扰。
    碰上刚来的小媳妇要是有哪不会的,也有老嫂子给说上一句,比在婆婆那松快。
    男人们去山里为着过冬做准备,女人们也在柿树底为家里的做着东西。
    刘婆婆一般是不跟大家一起做的,她一个人坐在一边弄自己的棉花。
    等弄完之后,就带去家里,家里有弹棉花的架子,到时候,打一床垫的,一厚一薄两床盖的,就差不多。
    大家聊着聊着,又说到刘婆婆这边来。
    “要我说,还是婆婆过得舒服。”
    这个小媳妇刚嫁过来,正在被自家婆婆立规矩,看着刘婆婆捡棉花也能做这么多天,心里别提多羡慕。
    小媳妇说的隐晦,大家都能明白,谁都是从这个时候过来的。
    几个小媳妇相互劝了几句,让她好过些。
    “你们说的我都知道,就是心里堵得慌,咱们还不知道要熬多少年。”
    刘婆婆低头半天,理完最后一点棉花,才听到大家说的。
    “日子都是人过出来的,婆婆之前也是,这会想明白,想着怎么过都是一天,日子才舒坦起来。
    我之前心里苦啊,恨不得跟着一起去了,这会看开了才觉着,现在一个人过着也不错。”
    刘婆婆一直没忘加固人设,别让自己的变化惹人怀疑。
    刘婆婆之前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大家看的明白。
    听着这话,知道刘婆婆说的在理,日子怎么样都要过下去的,总不会越过越好。
    刘婆婆一般不参与聊天,她只爱听着,这会开口说话,就是送客,抬头一看,果然到中午了。
    大家把矮凳放一起码好,收拾好东西,就相约离开,下午刘婆婆这不开门,大家也只能在家里待着。
    看着刘婆婆家门关上,大家还在轻声讨论,说的都是夸刘婆婆的话。
    有人说,刘婆婆人勤快,一个人能把家里上下操持的这么好,后院菜看着个个水灵,养了鸡,又养了兔子。
    还有人说,立身正,又胆大,家里田地租出去,婆家娘家都没忘,还找上了有根媳妇家。
    听说,是她自己去找的乡正大人,几家人都不敢留下来,刘婆婆还能陪着一起吃饭,还被乡正大人夸了厨艺。
    乡里办喜事,好几家人都亲自上门去找刘婆婆,可惜没同意,要不然也能尝尝县里官老爷吃的什么味。
    又有人说,像是刘婆婆这样,日子才舒坦,现在听说还让自己每天吃一个鸡子,这一枚鸡子就是一文钱,谁家也舍不得。
    还有小媳妇夸刘婆婆是个和善人,看着就让人亲切,老天真是不长眼。
    刘婆婆把嘈杂关在外边,知道自己在河上里乃至大刘村的口碑都好起来了,这就可以。
    自己每天只开门三个点,大家过来也都是做自己的事,连水都不会喝一口,效果反而很不错。
    所有的棉花都被刘婆婆挑了,接下来就是给自己做衣服,剩下的拿去打被子。
    家里的的布和线用不了,布料都是当时为了取媳妇买的鲜艳颜色,线头收了好几年,容易蹦线,得去县里买。
    正好把家里的东西都收拾出来,拿去县里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