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重建马尾造船厂
作者:白白是只猫   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最新章节     
    第535章 重建马尾造船厂
    而且很显然,原本马尾造船厂占地面积375亩,也满足不了刘韬的胃口。
    在地形图上刘韬圈了一下,足足6平方公里,也就是9000亩,一边是闽江,一边是闽江分流再到汇合口,如同一座岛,只是这分流河道宽度并不宽,大概是30米宽的样子。
    这里除了马尾造船厂,便是农村以及农田。
    刘韬除了在这里重建马尾造船厂,更是打算在这里建造一座港口,用于整个闽省的货物运输。
    除此之外,在和赵国平以及闽省方面的人考察了几个地方,刘韬在连江县粗芦岛圈了起来。
    粗芦岛是连江第一大岛,面积约14.4平方公里,位于闽江口入海处,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避风良港,有‘海涛狂似虎,不到芦花洲’之誉。
    当年郑和船队曾在岛上的福斗寺前筑坛拜祭,誓师出发,经五虎礁(门)扬帆出海。
    刘韬将整个粗芦岛都圈了起来,这里除了建造马尾造船厂分厂外,也将建造现代化港口。
    而整个投资,将高达60亿人民币,成为闽省有史以来最高投资。
    签订合同协议之后,刘韬和赵国平一起到了鹭岛。
    鹭岛自从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小三通’开通,再加上今年‘大三通’开通,作为前沿阵地,鹭岛发展就像被插上了一双翅膀。
    闽省,拥有着大量海外侨胞,而在改革开放后,这些海外侨胞很多都到了闽省投资建设,回报家乡,给了闽省第一笔发展资金。
    而为了更好的发展,上面决定在鹭岛港进行投资,而这里面开发港口,就落到了盘山集团身上。
    整个鹭岛港,位于华夏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地处闽省南部、九龙江入海口,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里也将是闽省主要出海口之一。
    1984年,鹭岛港东渡区一期工程2个5万吨级和2个万吨级泊位正式投产。
    刘韬、赵国平此次前来,乃是代表香江港务集团前来鹭岛投资建设港口。
    香江港务集团将投资100亿港元,用于建设开发港口,使得鹭岛港建设开发之后,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亿吨。
    刘韬、赵国平知道,这是政治任务,因为这里将会成为对宝岛的一个试验地,既利用宝岛那里的商人来闽投资发展当地,又是以此作为交流的平台。
    而这里面,作为运输的最重要途径——海运,港口就显得重中之重。
    随着香江、澳门的问题解决,华夏现在就剩下宝岛这一边了。
    加强两岸交流,这里面既有文化的交流,经济的交流,政治的交流,也有其他方面的交流。
    鹭岛港开发建设,除了散货码头等之外,重点便是发展集装箱码头,集装箱码头按照年集装箱吞吐量1000万标准箱来规划设计。
    马尾造船厂、榕城港以及鹭岛港,都是接下来盘山集团工作的重心所在。
    而就在刘韬、赵国平在鹭岛进行考察的时候,一个消息传遍全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华夏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华夏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邓家先,在之前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京城不幸逝世,终年62年。
    刘韬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得悲痛万分。他的脑海里,不由得浮现起几次见面、交流,两人虽然因为不同系统,交叉少,见面次数并不多,但是他对邓家先印象非常深刻,他对于邓家先也非常的佩服。
    有时候他总是会想,如果换做是他,在美国有着优渥生活,有先进的实验室可以做实验,他是不是能够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到一穷二白的华夏,在废墟中去重建华夏?
    他也不敢拍着自己胸膛说,自己愿意,自己可以做得到!
    原子弹研制成功,那时候国家颁发了1万块钱的奖金,整个研究所科研人员中,拿的奖金最多的便是钱學森,只有十块钱。其他人只会更少不会更多。
    刘韬将鹭岛港考察的事交给赵国平,他动身返回京城参加追悼会。
    抵达京城那天晚上,刘韬回到自己的四合院。
    他心绪复杂,迟迟无法入睡。
    来到书房,刘韬提笔写下《祖国不会忘记!》
    这是一篇文章,以之前在人民广场时恰巧碰到邓家先夫妇,听到邓家先问自己爱人:“三十年后,国家还会记得我吗?”为开篇,纪念着邓家先。
    当写完这篇文章,几经修改后,刘韬的心才归于平静。
    刘韬回京第三天下午,国家为邓家先召开隆重追悼会。
    前来参加追悼会,有很多人。
    既有邓家先的亲朋好友,也有大学生、市民自发前来悼念邓家先。
    在追悼会上,张首长为邓家先写下了一首挽诗:“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刘韬肃穆地对着邓家先遗体鞠躬,告别了这位为国付出一切的科学巨匠。
    正是有邓家先和像他一样的国家功臣,才筑牢了我国的国防盾牌,让华夏在面对核讹诈的时候能够挺直腰板。
    很快,刘韬的文章便得以发表,引起了很大反响。
    不久之后,杨振柠写了一篇纪念邓家先的文章,也发表了,而且还是发表在人人日报。
    在文章中,杨振柠深情回忆,1971年他第一次访问新中国,见到阔别22年的邓稼先.杨振柠提到了,邓稼先给他的信的末尾,留了句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杨振柠说,当时他不懂这句话的意思,现在懂了,而他现在所做的,符合自己好友‘共同途’的期望。
    整个华夏,都在悼念这位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巨匠,纪念着这一位为国铸就脊梁、为国人筑起核保护伞的伟大科学家。
    刘韬也是时候听说,其实邓家先的遗愿,便是希望自己自然地离去,不希望遗体告别,也不想要追悼会。他只希望在离世之后,能将自己的骨灰放在母亲身边,妈妈是最伟大的母亲,她给了邓家先最伟大最满满的爱,可他却觉得自己给母亲的太少太少了。
    刘韬心中感慨非常,这样一个崇高理想的伟大科学家,人生的最后一个要求,竟然是如此的朴素。他没有去想自己的儿女的安排,没有去想自己的爱人的安置,也没有向国家提出任何要求,而只是想自己的骨灰放在母亲身边,陪伴着已经离世多年的母亲身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