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科举,李瑄的态度
作者:落叶凋谢   大唐天将军最新章节     
    “七郎能将自己家财,充当国用。又执法严明,才使国家越来越富有。不过七郎还是要保持与宰相们的和睦。”
    李隆基又想起李瑄与李林甫的恩怨。
    “臣遵旨!”
    李瑄简单的三个字敷衍,代表并不想与李林甫和睦。
    李隆基能听出来。
    他得知李林甫的儿子李屹被打得毁容了,发疯了一样,终日不见人。
    仪容是君子的关键,李隆基的长子李琮打猎时被猛兽伤到面部,终生留下疤痕。
    李琮的母亲是华妃,在皇后无子嗣的情况下,有着高贵的身份,却因脸上疤痕无缘太子之位。
    所以李隆基想要再调解李瑄和李林甫,几乎不可能。
    如今这种情况,最好是罢一人为相。
    李瑄是新法的主持者,自然不能被罢。
    李林甫当了十几宰相,在李隆基心中劳苦功高,让他享受几年好时光,他留恋那几年的滋味,希望还有那种机会。
    参观左藏库后,李隆基回到兴庆宫。
    他很开心,但也有些不顺心。
    他想冬天快些到来,前往华清宫中,再大梦一场。
    希望一觉睡醒的时候,争端结束,变法完成。
    九月一日,科举在贡院举行。
    李瑄作为主考官,亲自主持科举。
    誊录文吏也在待命,弥封手也已准备就绪。
    直到现在,李瑄都没有指定阅卷官。
    但心中已经有人选。
    裴遵庆、李岘、岑参、颜真卿、上官青等数十人为阅卷官。
    等考试完成,誊录文吏抄写完毕,弥封以后,再向他们下发文书,到贡院改卷。
    第一次新科举一定要公平公正。
    随着钟声敲响,数千考生浩浩荡荡,鱼贯而入。
    时辰到,监考官下发卷纸。
    考生第一时间阅题。
    第一题《观书有感》。并附有李瑄的诗。
    这首诗,未在长安流传。但却富含哲理,意味深长。
    考生皆赞叹李相的才华和成熟,要不是标明为李相所作,他们还以为是数十年阅历的人为之。
    依靠观书有感,考生们想法五花八门。
    有的考生想依李瑄的诗而套作,有的考生想另开诗赋,有的考生想以自己的观书有感赋文。
    但文笔的深浅,思想的薄厚,立意的远近,还需要作成以后由考官审阅。
    第二题新法的策令,文人们皆知新法,但若是潜意识里反对新法,一定做不好此题。
    此题目才是最关键的一题,哪怕诗赋再好,新法策令不行,会直接淘汰。
    至于第三题的算术,让考生们惊奇,他们听说算科才有算术,怎么进士科也要考算术?
    一些考生在心中抱怨。
    所有考生的题目一样。
    除了经典的“鸡兔同笼”以外。
    第二算术题为:今有北乡算八千七百五十八,西乡算七千二百三十六,南乡算八千三百五十六。凡三乡,发徭三百七十八人。欲以算数多少衰出之,问各几何?
    第三算术题为:今有甲持钱五百六十,乙持钱三百五十,丙持钱一百八十,凡三人俱出关,关税百钱。欲以钱数多少衰出之,问各几何?
    这是一个官吏算人头税和关税的题目。
    为地方官吏后,时时要用到,也非常简单。
    但就是这种简单常用的算术题,却让一部分考生抓耳挠腮。
    他们熟读经典和圣贤书,算术也只是学习最普通的。
    《九章算术》不仅需要读,还需要研究,举一反三。
    把这些掌握,对于日常算术,绰绰有余。
    大部分考生都能做出算术题。
    那些答不出算术题的,除非能写出惊为天人的新法策论,否则进士无缘。
    考到一半的时候,李瑄出现在考场上。
    李瑄看考生的名单,有吴中四士之一包融的儿子,包何。
    也有小有名气的诗人李嘉佑等。
    新科举制度下,他们能否和历史上一样脱颖而出,就不得而知了。
    李瑄出现在考场上,使考生们震动,也让考生们产生压力。
    一般进士科,只是礼部侍郎监考。现在却是权势最大的宰相负责。
    考试的题目,明显是李瑄所出。
    李瑄只是走动两圈,就回到幕后看书,没有过多给考生压力。
    “咚咚……”
    太阳落山,钟声响。
    不论有无完成,考生必须离开座位。
    所有的试卷由监考官收取,在层层监察下,交给誊录文吏。
    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誊录文吏将在禁军看护的贡院内,抄录卷纸。
    每抄录一份,都由监考官比对,不得有抄录错误。
    誊录一般的错误,可以涂画更改,但不能太离谱,每抄一份,如果出现十几处错误,就不用再干誊录文吏了。
    相比于以往,新科举发榜时间较长,文人士子更受煎熬。
    但新科举全凭实力,学而优则仕,名望没有用处,姓氏不论贵贱。
    那些贫寒文人,对未来充斥着信心。
    然科举完毕后,仅仅五天时间,新安令李銙,被押送回长安,带到御史台。
    李林甫为报儿子重伤、毁容之仇,让亲信一直留心对新安令的审讯。
    一有情况,立刻向他汇报。
    一时间,朝野的目光,都被李銙案吸引。
    哪怕新科举的热度,也没有李銙案这么高。
    因为李銙案与李瑄牵扯,朝野想知道李銙是否受贿赂,阻挠新法。
    如果有,哪怕李瑄大义灭亲,都会打击到李瑄的声望。
    如果李瑄包庇,轻拿轻放,新法将没有意义。
    虽说李瑄避嫌,不参加御史台的审理,但只有李瑄释放一丝信息,杨慎矜就会按照李瑄的意志去做。
    但李瑄没有,他甚至不见杨慎矜,朝堂上不与杨慎矜说话。
    除了去中书门下堂处理政务,就是到贡院看誊录文吏们誊录试卷的进度。
    杨慎矜也只能依法审办。
    李銙拒不承认自己受贿之事,因为李銙被押送回来的时候,金吾卫并没有搜索到大量金银珠宝。
    捉贼捉赃。
    萧隐之弹劾李銙收受豪强巨量金银珠宝,阻挠新法。
    几天审讯,没有证据。
    杨慎矜不能大刑伺候,他心里想着李銙是不是被冤枉的?
    但他觉得不对劲,萧隐之等老狐狸信誓旦旦地弹劾,不太会自讨苦吃。
    闹出这么大动静,最终以李銙无罪收场,萧隐之就是诬告。
    圣人震怒,萧隐之必然官位不保。
    “李郎中,新安令自说冤枉,其家资不像是受贿的迹象,你认为如何呢?”
    次日下朝后,杨慎矜叫住李岘。
    他知道李瑄颇为器重李岘,为李岘加了五个使职。
    “大夫不要想着急于结束此案,派人去新安县仔细查,一定会有线索。如果大夫拿不出证据证明新安令有罪,那些人一定会拿出关于新安令犯罪的证据。”
    李岘向杨慎矜回答道。
    他认为李銙八成犯罪,且笃定李林甫手中有李銙犯罪的证据。
    李林甫没拿出来,是等待杨慎矜结案。
    如果杨慎矜宣告李銙无罪,李林甫展露证据,不仅杨慎矜会有免职的灾难,李相也会颜面扫地。
    接下来的新法举步维艰!
    从始至终,这就是一个阴谋。
    李岘大概推算出后,将之提醒杨慎矜,让杨慎矜不要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李相迟迟未开口,是因为还要面对亲族的压力。
    杨慎矜明白李岘的意思,不再急于求成。
    他派遣侍御史王昌龄到新安县,从百姓那里,打听李銙的为人,寻找关于李銙案的证据。
    正如李岘所说。
    自李銙被逮捕后,李瑄一直躲避亲族。
    李粹从上郡请假回长安,请求李适之能看在父亲的份上,让李銙安然无恙。
    李粹不敢找李瑄。
    他们这些地方官吏,最清楚李瑄的为人。
    李瑄自任命赵奉章为吏部侍郎后,似乎眼中不揉沙子,一旦郡县官吏考核不及格,会立刻被调往长安。
    然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对吏部的整饬,严于姚宋。
    李粹见不到李銙,他住在宋国公府,多次请求李适之。
    心软之下的李适之,答应去问问李瑄。
    李适之和李粹的关系是复杂的,不是普通的叔父与从子的关系。
    李适之是李象的妾室所生,是李象老来得子。
    但李适之的母亲在生下他不久后就去世。
    李适之九岁的时候,李象去世。
    李适之也就由兄长李玼抚养成人,得以有门荫入仕的机会。
    而李玼就是李粹和李銙的父亲。
    别看李适之和李粹是亲叔侄,实际上两人的年纪只相差十岁。
    李銙被押送到长安的第七日,李适之到天水王府。
    李瑄黄昏回来的时候,裴灵溪告诉李瑄,父亲正在后花园呢。
    “父亲!”
    李瑄立刻到后花园见过李适之。
    落日的余晖下,父子二人坐在亭子中。
    本来无话不谈,但今日相谈,却有些拘谨。
    李瑄立刻知道李适之是为李銙而来,遂主动开口:“父亲可是为堂兄之事?”
    “唉!本不该找七郎。为父明白七郎执宰的难处。然七郎也知道为父与你伯父的关系,不想让兄长的后代蒙受冤屈!”
    李适之叹了一口气,向李瑄坦言道。
    他早已不问政事,享天伦之乐,但李銙突然出事,让他寝食难安。
    自李銙到御史台后,便没有罪名传出。
    李适之心里有一丝希望,是李林甫等为对付七郎,无故的冤枉。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堂兄若如松树一样笔直,如坚冰一样晶莹,就不怕他人说三道四。看结果吧,如果他被冤枉,我拿起律法的绳尺;如果他罪名属实,我送他一具棺材,仁至义尽了……”
    李瑄早已有自己的想法,他也知道李适之的难处。
    年纪大了,也仅剩这些了。
    所以李瑄的话,没有那么绝对。
    当然,也表明他对犯法,阻挠新法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