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跑新闻之二
作者:王萧萧   记录者的密码最新章节     
    1
    从申城市区去铁东县,分为东线和西线。
    县城距离东线的客运站比较近。一早,萧萧和同事坐着长途客车,先到了县城。
    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已经等在了楼下。打过招呼后,没有上楼去部里,直接乘车奔西线的老牛圈去了。
    老牛圈是铁东县的一个乡镇,距离县城有将近30公里。
    出了县城约十公里的路段是丘陵。山岗上光秃秃的,偶尔有一些松树,稀稀拉拉的,缺少生机。
    再往前有一些小山包,本来就光秃秃的,又被开采矿石,削去了一半,粉碎矿石扬起的粉尘,在天空中飘浮,再落下,弄得四周白花花一片。
    进入老牛圈地界,完全是开阔的原野,路边一块块大地上,有接连不断,方形的垄,可以看出这里多水田。
    老牛圈镇在国道国上,道路两侧是一排排的平房,开着各种商铺。
    萧萧说要了解一下种子化肥的情况,因为这两年假种坑农的事件比较多,再就是假化肥。
    农民辛苦了劳作了一年,期盼了一下,不是颗粒不收,就是大面积减产,都是“假”字作秽。
    高科长看上去有些紧张,但也没有拒绝的给农科站站长打了电话,约好一一起到镇上的科普大集去看看。
    科普大集设在老牛圈这条街的北头,有一个院子。院外平房和亭子,到里面停放的拖拉机、马车上,到处摆着编织袋装的化肥,麻袋装的种子。
    农科站站长听说是省城来的记者,简单介绍了一下集市的情况,多是一些外地和当地的散户,在这里贩卖。
    高科长在一边提示到,这次省里记者来,是想看看镇上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公司,了解一下县里在各乡镇推广农业科技,确保农民买到放心化肥、放心种子的好做法。
    农科站站长很精明,立刻领会到了高科长的意思。带着一行人来到了一个挂着农业科普站牌子的房屋前。接待来访的是这里的化肥种子公司张经理,向大家介绍起大田、水田、果树、经济作物的科技推广情况。
    离开老牛圈镇萧萧提出去村里看看。高科长说这个季节水田还没开始插秧,要去只能去大田。北方季节干旱,大田里正在翻耕,去了一踩一脚土,能不能不去了。
    萧萧明白,现在这个时候去,正是农民备耕可能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坚持要下去,不下去等于白来。
    高科长见状,就不好再拒绝了,新闻春走基层,不到地里,算哪门子基层。
    高科长和农科站站长合计了一下,决定去不远处的半拉门村。
    2
    半拉门村,听起来名字怪怪的。农科站长介绍说,当初闯关东的时候,从河北来的几户人家走到这,看到地上竖立着半拉门,认定这里曾经有过人家,周围放眼可以看到山,近处有流水,应当不错的地方,就留了下来。
    说好了先去村部,请当地的村干部介绍一下村里备耕生产情况。
    可才望见村头,看到大地田间农民劳作的身影,王萧萧让车子停下,跳下车往田间走去,一同来的同事,也下来跟在了后面。
    高科长和农业站站长见了,也赶紧从车上下来,小跑着撵了上来。
    “哎,老乡,你们是这半拉门村的吗?”萧萧站在田埂上,向老乡喊道。
    ”是啊,这块地,一直到那边公路那儿,都是我们村。“见了来人,将手中索引着铁华犁的小拖拉机停了下来,摘下挡挂到空档上,向这边走来。
    春天风大,凉气没散去。农民还穿着一层棉的夹克。
    ”老乡,我们是省电台的,这次春天走基层,来了解一下今年农业生产备耕的情况。”萧萧说道。
    “也没啥说的,不知道你要知道些啥。”农民看上去有四十多岁,胖墩墩的,红面膛,身上浮着土。
    “你们多少人口,能分到多少地啊。?”萧萧问道。
    “咱们这是大村,有七百多户,一千来人。地不多,二亩来地。”农民答道。
    “你家几口人,这片地都是你的吗?全是大田吗?”萧萧问题道。
    “我家六口人,十多亩地。又包了三十来亩。这片地,一直到那边公路边全是我家的。大田,种的包米。“农民汉子没有犹豫的回答说。
    ”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农业补贴也多了。你们种地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的没。”萧萧的问话带着诱导。
    农家汉子望了望一同来的高科长和农科站站长,犹豫了一下说:
    “没有,没有什么困难。这些年政策好了,村上、镇上鼓励大家发展农业,经常下来看看。给提供些科学技术啥的。”
    说到这,农家汉子扭过头去,望了望田里的机器,急促的样子,不想再在这里聊下去了。
    王萧萧看出汉子的犹豫,想到其中应当有端倪,就和同事使了一个眼神,说要去体验一下拖拉机翻地的感觉,录一些音响。
    同事会意的把话筒对准了农科站站长。
    高科长还没有缓过神来,王萧萧已经和农家汉子走进了地里,登上了手扶拖拉机,突突着跑向了地的那一头。
    3
    这大田,从刚才站着的地方,到另一头的公路边足足有300多米。
    到了地头上,萧萧让停下来,又嫌噪声大,就把农家汉子往远一点地方拽了拽。
    “刚才镇上的人在,我看你好像有话要说。现在村上各种种粮补贴到没到位,种地有什么困难没有。”萧萧重新问道。
    “哎呀,我打心眼里想向你们说道说道。你看看这片地,就我们家还有些富余钱,把地种上了。村上有些人家,上秋的粮食没卖出去。补贴去年的还没给呢!“农家汉子说道。
    你们村上找过乡里镇里没。
    ”种子、化肥没钱人家不给赊。找村上,村上找镇里,镇上说打申请了,啥时候下来不知道。这一晃欠两年的了。“
    农家汉子不敢向刚才过来的那边看,急急的说道。
    “现在正是忙着播种的时候,现过十天,如果种子撒不上,过了时节,这一年就白忙活了。”
    这边萧萧和农家汉子停下了机器,开始举着话筒,聊上了天。那边高科长远远的看着,顾不上同来的同事采访农科站站长,顺着垄沟,一路烟土的往这里跑。
    高科长到了跟前,萧萧的采访也结束了。看着高科长气喘吁吁,瞪着眼睛看着二位,像是在问”你们说什么呢?“,萧萧表情平平静,若无其事的说道:“田里都是土,不用过来了,我和这位老乡借着拖拉机的轰鸣声,要点背景声,讲讲种地的事,讲得挺好,挺实在。”
    想想从地的一头,跑到这一头,确实也没用多长时间,不会出什么差头。萧萧也没有再多问什么,高科长觉得自己是多心了,也就放下心来。
    毕竟有上次“假”大棚打交道的阴影,虽然后来也接触过几次,公里、私里的,交往不借,感情到位。
    但是,如果放到工作上,说到采访,高科长还真是时时在着意。他们听到的新闻热线的每一篇批评报道,听着都是全身带刺,说不定哪天又会刺到自己的管辖区域。
    4
    萧萧和高科长从地的这一头,顺着垄沟,又走着回到来时的那头。农民汉子要开拖拉机轮把二位送回来,看看一次只能坐一个,二位谁也没坐,走了回来。
    通往半拉门村的公路上,村长听说记者来采访,还有县里宣传部的人陪着,带着治保主任也赶了过来。
    一番招呼之后,高科长意思让村主任介绍一下情况。萧萧考虑到下午还要回县城,坐车去海宁省最北边的北图县去采访,想了想说不去村里了,就在地头唠唠。
    村长是老支书的儿子,对村里情况很了解,说话也很实在。介绍了一下村子里的情况,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地种不过来的都包了出去。
    接着又介绍了这些年来好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村里除了大田,还搞了大棚,经济作物,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政策没有落实,县里拖欠农业补贴的情况,没有提及。这应当是事先安排好的。
    村长没提,王萧萧也没问,这让高科长更加安下心来。
    实际上,不是萧萧不问,而是来之前,主任已经交待清楚,关于此次采访中存在的问题,由新闻中心统一编辑汇总,不需要问题的结果,也不用做进一步的采访。
    这样的安排,一是春天走基层,第一次由上级领导单位下发通知,要求抓问题。
    突如其来的通知,还一时不能完全领会上级领导的意图。
    既然没有完全领会领导的意图,做进一步的采访,就可能会兔子没打着,打得自己一脚包。
    同时,这样也可以减少一线记者采访的压力。毕竟不是所有记者都能够带回来问题,甚至不知道怎么能够带回来问题。
    后来事实也是如此,只有少部分记者将问题,特别是能够实打实的反映到农民春耕难、备耕难的问题。
    汇总后播出的节目,高科长当然能够听到。听了,心里就不会完全得劲,就会起了嘀咕,就会心里骂着:“这小子,就不能让他离开眼皮底下,一眼看不到,就会找出些事来。”
    好在,只要不在自己在跟前的时候,给乡里、镇里出难题,让自己面子上过不去就行。
    报道县里领导当然也能听得到。经过高科长的一翻解释,再加上部长在一边给开脱:“记者本来就这个事,还要多走几个地方,还要来县里采访的,多亏了高科长和记者比较熟悉,做了很多工作。要不还真不好收这个场。如果一点不让人家报,这也说不过去。”
    种种解释都很在理,特别是报道中只提到了半拉门一个村,就足以说明,宣传部确实做了很多工作,做了很多既能让记者采访满意,又能帮助县里解脱责任的工作。
    于是,当又一批农业种植补贴到位的时候,最先的把半拉门村,确切说是老牛圈子镇的补贴先发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