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戏弄一众大佬(改)
作者:才拥佳人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最新章节     
    李恪徒手抓箭,不光是救驾有功,可以说在群臣面前,也是大大的露了一次脸。
    只不过,即便他身手矫健,反应超乎常人,但总归是血肉之躯。
    所以在抓住疾驰中的箭镞后,还是在剧烈的摩擦下,被箭杆带走了一小块皮肉。
    虽说伤的不重,但是看着他手上,鲜血淋漓的样子,还是蛮唬人。
    所以,大受感动的李世民,吩咐李恪随着御医下去包扎伤口。
    李恪临走时,看到最后的画面,就是后知后觉的大哥太子李承乾,从马背上跳下,急慌慌的跑到父亲李世民面前,脸色苍白如纸,五体投地的跪倒在地,向李世民请罪。
    依稀听见太子李承乾请罪的声音,带着深深的自责与恐惧。
    “父皇,儿臣无能,险些酿成大祸,请父皇责罚!”
    听到太子李承乾的这句话,李恪没有幸灾乐祸,甚至有些同情他。
    因为他差一点就成了那弑君之人,到时候别说什么皇位了,这个太子也算是当到了头。
    后面李世民是如何回答,又是如何应对的,因为李恪已经走远,就无从知晓。
    只不过,今日之事,非战之罪。
    以李世民的尿性,应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事。
    但身为储君,李承乾的失误也是不争的事实。
    今日之事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也算投下了一枚震撼弹,对于未来的局势如何,暂且还不知道,但或许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只不过,这一切都不关李恪什么事了。
    因为手上受了伤的缘故,就算包扎完伤口,继续狩猎也已经不现实。
    所以,等到手掌包扎完毕后,李恪就准备去向李世民请辞。
    不过,等到他才从御医所在的临时帐篷里出来,就看见外面的那些宫女和内侍们都在收拾行李。
    就连营地中一大半的帐篷,也都被拆解,折叠得整整齐齐,准备装上马车。
    这一幕,让李恪有些微微错愕。
    但转念一想,似乎又能理解。
    因为先不说太子李承乾那一箭带来的影响,光是关中发生地震,估计李世民就已经有些坐不住了。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立志超越秦王汉武,成为千古一帝的存在。
    关中作为大唐的核心腹地,一旦发生地震,其影响绝非小可,不仅关乎民生安危,更可能动摇国本。
    因此,李世民焦急赶回长安,倒也情有可原。
    李恪带着小二来福,穿过忙碌的人群,朝着李世民所在的行辕走去。
    沿途,不少官员和侍卫纷纷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
    毕竟,徒手抓箭这种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更何况还是在如此危急的关头,救下了圣上的性命。
    光是这份勇气和胆识,就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对着四周看向他的人,温和的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李恪就径直的来到李世民所在的行辕前。
    行辕内,李世民居中坐在一张宽大的案几之后。
    两侧皆是跟随李世民前来狩猎的文武大臣。
    其中,一位身着朝服,面容沉稳的大臣正出列站在众大臣中间,朝着李世民上奏。
    “陛下,按照以往的惯例,地龙翻身,有可能后续还会发生,而陛下万金之躯,实在不宜妄动。”
    “万一回京途中,再遇地龙翻身,恐有伤龙体,实为社稷之不幸。因此,臣建议,陛下可暂留此地,待局势稳定后,再迎陛下归朝。”
    听到这位吏部侍郎的话,一旁的房玄龄眉头微皱,却也并未立即反驳,似乎在权衡利弊。
    作为跟在李世民身边的潜邸老臣,他自然知道李世民的性格与抱负。
    更明白,若是此刻关中地震较小也就罢了。
    可若是关中地震较大,百姓受灾严重,陛下不在长安坐镇中区,未曾及时了解灾情,下令救灾。
    到时,灾情蔓延,民心动荡,恐会生出诸多变故,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恢复。
    想到这里,房玄龄抬起头来,扫视了一圈殿内众人,见无人起身,他就欲起身,陈述自己的建议。
    只不过,还没等他站起身子,就看到一个殿前力士掀开行辕的帘幕,小跑着来到李世民的面前。
    见到这一幕,台下文武大臣都下意识坐直了身体,皆以为是长安来了消息。
    唯恐长安又生变故,要明白,不说太上皇李渊,皇后长孙以及诸多皇子公主皆在长安,若真有紧急变故,估计就算是英明神武的陛下,也按耐不住。
    力士行至李世民案前,躬身行礼,声音虽轻,却足以让殿内众人清晰听见。
    “启禀陛下,燕王殿下在外求见。”
    此言一出,行辕内的气氛微妙地变化了几分。
    就连长孙无忌也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坐在李世民左下手,也就是他身侧的太子李承乾。
    相比较李恪离开时,李承乾诚惶诚恐的样子。
    现在的他,又恢复了往日的沉稳,只是那眼神中偶尔闪过的复杂情绪,却难以完全掩饰。
    似乎是注意到了舅舅长孙无忌的眼神,他微微侧头,朝长孙无忌露出了一个温和的微笑。
    见到太子李承乾的这个微笑,长孙无忌这才微微放心的点了点头。
    听到力士的话,李世民的眼神中也闪过一丝意外。
    因为自己的这个儿子,或许是性格被懒的原因,又或者是不想受到他的约束。
    除了逢年过节那些必要的节日,他很少主动前来找他。
    上两次主动找到他这个父亲,除了想要开府外,就是为了一个叫马周的属官。
    难得又一次主动找自己,难道是见到今日一连救了自己两次,又想要提出什么要求。
    一连经历数次事故,导致李世民这位一向英明神武的君主,此刻也不免心中泛起涟漪。
    但很快李世民就恢复了平静,因为在两次救驾的功劳面前,任何个人所求都显得微不足道。
    更何况,他这个儿子,在军事上的天赋,目前他还没有太多的表现。
    但在政治、商贾、杂学上的天赋有目共睹。
    这里,或许是李世民潜意识知道有裴行俨,这个货真价实的大将军在李恪身边,误以为李恪在朔方建立的战功,全是裴行俨的功劳。
    因此,先入为主的认为李恪还没有独立领军的能力。
    但李恪的商贾之道,以及杂学,毕竟或多或少在长安展示过。
    尤其是在长安做生意,以及救助灾民。
    让李世民觉得他在这些上面有着非凡的造诣。
    甚至在某些方面,连自己都自愧不如。
    毕竟,就连克明和玄龄两个拥有宰辅之才的,都在李世民的面前说过。
    李恪若不是皇子,加以锻炼,能够执行宰辅之位。
    现在,李世民正在为“地龙翻身”之事,伤透脑筋,自己这个啥都懂一些的儿子,或许有独到的见解或方案,能够缓解当前的困境。
    想到这里,他轻咳一声,以吸引殿内众人的注意,随后沉声道:“传燕王觐见。”
    随着殿前力士应声退下,不多时,李恪便步入了行辕之中。
    对于这个两次救驾的燕王,除了与之交恶的侯君集。
    其他大臣对着这位在诸多皇子中,最为贤能、又不争不抢,且主动前往封地的燕王李恪,皆有好感。
    更何况,今日冒着巨大的危险,救了他们老板,不然,朝局震动,就算是他们,也难以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全身而退。
    因此,任谁今天见到李恪,脸上都多了几分和善的笑容。
    这让来到帐内的李恪都有些微微的诧异。
    心想这些平时都不苟言笑的文武大臣,今天都是怎么了?
    是被地震,震坏了脑袋吗?
    全都对着自己龇着一双大白牙,莫非是准备对我下套......
    但不管心里怎么想的,李恪依旧保持着稳健的步伐,就连脸上也带着谦和的微笑。
    不时向四周微微颔首致意,尽显其温文尔雅之领导风范。
    途经太子李承乾的时候,因为不方便搭话,太子李承乾竟还主动的朝着李恪拱了拱手。
    只是这一举动,这直接把李恪给弄不会。
    毕竟在众多大臣面前,还没朝拜皇帝李世民,这时候率先朝太子李承乾回礼,于理不合。
    可不回礼,又有些没有礼貌。
    没有办法,李恪只好学着那些文武大臣,龇着大白牙,朝着李承乾笑了一下,微微点头,以示回礼。
    不过,对于大哥李承乾的举动,李恪倒是心知肚明。
    不外乎出于对自己救驾之功的认可,又或许是在这特殊时刻展现兄弟间的和睦,以稳定人心。
    只是,这番举动也不知道是他自己想的,还是谋士教的。
    若是自己想的,那他这位太子大哥,也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不济事。
    只不过,一向务实的李恪,很快又回过味来,觉得李承乾太过小气。
    今天这是,这可不是,朝着他拱拱手简单道谢一下就能过去的。
    今天,要不是他李恪,不管是不是故意,刺王杀驾的罪名,你都背定了。
    另一边,对于李恪与李承乾兄弟之间,这一细微的交流,在旁人眼中却似乎蕴含了深意,不少大臣的眼中闪过一抹意味深长的光芒。
    只不过,李恪已经顾不上观察那些人的表情了,他已经行至李世民面前。
    停下脚步,李恪恭敬地行了一礼。
    “儿臣李恪参见父皇,愿父皇龙体康健,福泽万民。”
    见李恪行礼,李世民连忙摆手示意不用。
    再看到李恪的右手上,已经裹上了一圈绑带,明知故问的说道。
    “恪儿,你怎么来了?伤口包扎好了吗?”
    听到李世民关心的话语,李恪立马恭敬地回答。
    “父皇放心,儿臣的伤口已经无碍。”
    李世民示意李恪起身,并让他走到自己面前。
    他仔细打量着自己的儿子,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期许。
    他缓缓开口,声音温和而有力:“恪儿,你此次前来,不知所为何事啊?”
    李恪闻言,微微抬头,目光与李世民短暂的交汇了一下,缓缓道出了自己的来意。
    “父皇,儿臣此次前来,想着儿臣既然已经受伤,又不能打猎,继续留在这也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打道回府,好好休息一番。”
    李恪的话一经出口,李世民便自嘲的笑了笑,果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原本以为李恪前来乃是为了趁此机会提些要求或是展现自己的功绩,却不料他竟是特意来请辞。
    这让李世民老脸一红的同时,又有些感动。
    想着对李恪这个孩子,以前的关心是不是太少了一些。
    他轻轻拍了拍李恪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恪儿,此番救驾,实乃为父之幸。你虽有伤在身,但朕心甚慰。现在地龙翻身,这狩猎之事,自然也无从进行。至于归途之事,朕自有安排。”
    说到这里,李世民话锋一转,眼神中透露出几分严肃与期待。
    “不过,恪儿,朕知你才华横溢,见解独到。此次‘地龙翻身’,长安至今还未曾又来信息,朕唯恐灾情严重,朕为此事忧心忡忡。你虽身处行辕,但可有何良策,能助朕解此危难?”
    说到这,还不等李恪回答,李世民又自顾自的说道。
    “朕欲返回长安,可有爱卿觉得这地龙翻身,一般都是持续发生,担心朕在途中遇到危险,希望朕暂时留在安全之地,待情况稳定后再行启程。朕一时拿不定主意,你有何想法或建议?”
    说到这里,李世民再次看向李恪,眼中闪烁着信任与期许。
    听到李世民的话,李恪又看了看四周那些大臣一脸凝重的样子。
    “瓷马二楞!”
    一句长安人骂人不机灵,迟钝的话,差点就从李恪的嘴中脱口而出。
    搁着你们在这里耽误这么长时间,就是讨论这个。
    这要是发生大地震,就你们这些人的速度,等救援队伍赶到,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但李恪在这么多文武大臣的面前,身为皇子,言辞还是需需谨慎一些。
    不然抹了他们面子,以后给你穿小鞋就不好了。
    想到这里,李恪开口道。
    “父皇,儿臣以为,面对天灾,首要之务是迅速行动,而非犹豫不决。诚然,地龙翻身(地震)之后,余震可能接踵而至,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抓紧时间,一方面派遣快马急使前往长安,了解确切灾情。”
    “另一方面,即刻组织救援力量,调拨粮草、药材及救援队伍前往灾区,确保第一时间稳定局势,安抚民心。同时,加强灾情监测,以防余震或其他次生灾害的发生。”
    “不过.....”
    就在李恪侃侃而谈的时候,不说李世民,就连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也听的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许。
    只不过,一行人正听的入神,李恪的声音却突然一顿,差点没让一众文武大臣暴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