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突发变故,从容安排
1901年11月10日,李奇维收到了父亲通过电报发来的消息。
他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得物理诺奖的事,竟然能在国内引起如此的轩然大波。
尤其是《申报》上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光绪皇帝都看重自己。
这让他哭笑不得,认为《申报》的主笔们在胡扯,他们怎么可能知道皇帝说了什么。
这其实怪李奇维见识少了。
真实历史上的《申报》在皇宫内都有眼线,光绪病重时,三天一小报,五天一大报。
内容讲的有板有眼,连吃什么药都报道了,堪称手眼通天。
不过,这对李奇维来说终究是好事。
国内民众的觉醒,让李奇维看到了希望。
他不怕星火计划需要的资金大、人员多,只怕大多数人对科学技术漠不关心。
那样的话,即便有再多的物理化学知识,也无用武之地。
幸好他的事迹反响激烈,更有不少年轻人,愿意主动学习西方的格物知识。
第二批星火计划,也是时候开始规划准备了。
就在李奇维为国内的热烈反应而兴奋时,三天后,一则噩耗紧接着传来。
中堂大人李鸿章去世了,卒于疾病!李奇维拿着电报怔怔出神,虽然对别人来说是突然,但对他而言是必然。
他没有什么悲伤或者喜悦之情,就是单纯有点可惜。
这种在历史书上被浓墨重彩的传奇人物,自己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不讨论他的功和过,单单他对华夏历史的走向,就影响极深。
李奇维还有很多问题,想问对方呢,这下只能埋藏在心里了。
很快,他就收拾好情绪,选择继续向前看。
在未来,这种事,他会经历的越来越多。
大佬去世后,和他有关的任何事物,都会遭受重新洗牌。
不管是敌人,还是朋友,都会审视最新的形势,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说到底,这世间不过利益二字,所有的尊敬、胆怯、示弱、挑衅都是表象。
果然,父亲在电报中随后就提到,让自己不要锋芒太盛。
因为他得到内幕消息,慈禧对《泰晤士报》的报道很不喜,认为是故弄玄虚,洋人故意恶心大清国的。
这就不得了,作为帝国的最高掌权者,慈禧的话比圣旨还圣旨。
她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都是无数人日夜揣摩的最重要之事。
一句“哗众取宠”,足以让很多人下定决心。
连带着李家都受到影响,不少以前合作的商业伙伴,现在的态度都变的有些暧昧。
和洋人的生意倒是没有多少影响。
李奇维看到这里,心中了然,一个赞,一个贬。
大清的两位至高存在对他的看法截然相反。
看来这是光绪和慈禧的明争暗斗。
虽然光绪之前一败涂地,沦为傀儡,但自己的出现,可能又给他带去了希望。
李奇维心想,你们内斗越激烈越好,我坐收渔翁之利。
至于慈禧的反应,他倒是有点诧异,本以为对方会不在乎呢。
看来她是被八国联军给猛操一顿,如丧家之犬一样,四处逃窜。
所以气急败坏,只要是洋人的东西,她都讨厌。
自己是倒霉,碰巧撞到枪口上了。
不过暂时问题不大,慈禧还在启程回京师的路上呢,可无暇顾忌小小的李家。
如果李奇维没有记错,慈禧是在1902年的1月8日才回銮,阴历是十一月二十九。估计是想着赶快回去过年的,老妖婆对于享受,那要求可就太高了。
最后,则是徐建寅发来的消息,让李奇维百思不得其解。
张之洞让自己帮忙,安排国内来学习西洋经验的工人?这有点出乎他的意料,对方这是要做什么。
以他封疆大吏的身份,随便和驻华德国公使、英国公使说句话,肯定就会被安排的周密妥当。
用得着来麻烦自己?李奇维想不明白也就不想了,正好做个顺水人情,本来他就打算从家族里物色人选带过来。
李家的产业领域非常广泛,向外出口茶叶、瓷器、丝绸等,向内则进口国外的各种工业品等。
同时自家也有不少小规模的工厂,生产一些铁钉、机器零件等。
当然和国内的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福州船政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等巨无霸无法比较。
不过也算对现在的工业体系有一点涉及了,总比小作坊要好。
看完所有的消息后,李奇维开始回信。
他首先劝说父亲,暂时不要忙着扩张家族生意,以低调收缩为核心,准备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
只要小心谨慎,不给别人留下把柄,就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同时,家族里选择几个有商业头脑和办厂经验的人,到时候一并送来,另有他用。
然后他又告诉徐建寅,表示同意张之洞的要求,但是前提是贵精不贵多。
最好在五个人以内,且人员要技术过关,能看懂机械图纸等,并有一定管理经验。
为此,他还特意提出了资深工程师这个词,想必徐建寅能理解自己的意思。
处理完所有的事情后,李奇维终于松了一口气。
自从他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就一刻没有消停过,大量信件雪片般向他涌来。
这些来信者中,虽然也有部分是探讨物理问题的,但更多的是要他的亲笔签名信。
甚至还有请他评审自己的成果,李奇维看着对方那只有初中物理水平的研究,只能默默鼓励。
当然,还有极少数谩骂的,不过都被他直接无视,只有庸人才不会招受非议。
所以,这一段时间,他连去实验室的时间都少了,担心影响别人工作。
不过,这搞得汤姆逊很害怕,他以为李奇维获得物理诺奖后,想直接博士毕业呢。
按照道理来说,以对方现在的成就,就是要个剑桥大学的教授,也都绰绰有余了,更别提博士。
但是卡德维尔和汤姆逊都不希望如此。
前者是因为之前和李奇维谈好了,有着君子协定。
同时卡德维尔还想借着他的名义,去向政府要更多的资源。
而后者则是单纯为李奇维考虑,他太年轻了,骤然登上顶峰,很容易迷失自己。
汤姆逊不想看到一个天才堕落,对方还有大把的时间,完全有可能走的更高,千万不能被一时的荣誉冲昏头脑。
于是他找到李奇维,旁敲侧击地问他的打算。
李奇维明白了汤姆逊的心思,当即表示,他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博士。
博士论文没有完成前,怎么可能毕业呢。
汤姆逊听后,这才放下心来,并打趣他要好好准备一个月后的演讲啊。
李奇维不好意思地笑了。
12月10日,就是诺奖的颁奖典礼。
除了和平奖在挪威,剩下的四个奖项都是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授奖仪式。
那时候才是真正的举世瞩目。
说实话,李奇维还真有点紧张,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毕竟,这件事,前世的自己可没有经验。
感谢各位的支持和打赏,谢谢大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