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敢问诸位,今夕是何朝?
作者:一两故事换酒钱   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最新章节     
    第213章 敢问诸位,今夕是何朝?
    听到夏之白的话,阁内众学士纷纷色变。
    当今陛下对士人的态度世人皆知,夏之白这不是上赶着送上去吗?
    而且天下如何,什么时候轮到夏之白说三道四了,华夏存在这么久,自有其本身的道理,何以轮得到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在这里指指点点?黄章怒红了脸。
    他怒指向夏之白,愤声道:“夏之白,你才活多久,你有什么资格对天下事指指点点?我们谁人看的书没你多,谁人经历的事没伱多?对天下的了解,谁不比你深刻?”
    “你真以为就你自己有真知灼见?”
    “其他人都是傻子?”
    “朝廷过去没有动都这方面心思,自然是有朝廷的考虑跟打量,天下有天下自身的发展,如今还远不到那种时候,天下方定,本就该休养生息,以民为本,如此大动,岂不是在动摇天下根基?”
    “这岂非在自乱阵脚,我看你分明是个元奸!”
    “大奸大恶之徒!”
    “我定要禀明陛下,定你卖国求荣之罪!”
    董贯也冷声道:“士人才是朝廷的中流砥柱,妄动士人根基,就是在动摇国本,你从出现在世人眼前,就妄图动摇士人根本,其心可诛,也罪不容赦!”
    “天下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
    “也当是士人大展宏图之时,在这个节骨眼,你却要废旧立新,这是在倒行逆施,天下士人本就对我大明心有迟疑,你这么一做,岂不是将这些士人推到了我大明的对立面?”
    “背弃士人,天下必定大乱。”
    “祸国之言,乱国之语!”
    “该杀该杀!”
    其他学士同样大声斥责。
    口诛笔伐声,一时连绵不绝。
    他们并不敢直接对夏之白说的指指点点,担心这些话会落到朱元璋耳中,但对于夏之白,他们已是深恶痛绝,言词之犀利,用语之恶毒,令人是叹为观止。
    方孝孺蹙眉。
    他看了看面色平静的夏之白,又看了看吵作一团的学士,眉间皱的愈发紧蹙了。
    平心而论。
    他也被夏之白的话吓住了。
    从古至今,即便霸道强横如秦始皇,也只是敢焚书,并不敢控制读书人的学习情况,即便如此,秦始皇依旧遭到了士人的疯狂报复,强盛的秦朝,也是二世而亡。
    如今夏之白更疯狂了。
    他不仅在质疑儒家的正统地位,想把其他的东西抬起来,还想控制读书人读什么看什么学什么,如此丧尽天良的独裁秉性,当真是士人能说出来的?
    方孝孺深吸口气,目光带着几分冷意。
    他原本对夏之白还有几分好感,因为他看得出来,夏之白有做实事的心,而且是真心实意希望天下变好,只是这方法跟方式太过耸人听闻了,完全是一意孤行,自以为是。
    这样的人,没有未来。
    等四周的声音稍微小点,夏之白负手而立,面向着面色狰狞的众人,掷地有声的说了一句话。
    这句话一出,四周瞬间安静。
    “陶渊明,曾在桃花源记一文中,写到这么一句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我夏之白敢问诸位。”
    “今夕是何朝?”
    四周寂静无声,所有人面面相觑,不知夏之白又在打什么心思。
    见状。
    方孝孺主动道:“自是大明。”
    “明?谁说的?又有谁认?”夏之白继续道。
    方孝孺眉头一皱,冷声道:“自然是当今陛下亲口定下的,陛下在早年便说过,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当今陛下于洪武元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上帝皇祗,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
    “我大明自此定下。”
    “普天之下,谁人能不认?”
    “别说是南方,就是幽云十六州、辽东、东北、西北乃至西域和蒙古,谁又不认我大明存在?夏之白你发此疑问,究竟意欲何为?又究竟有什么居心?”
    方孝孺横眉冷对,眼神无比锐利。
    夏之白冷笑道:“敢问这是学士的观点?还是地方百姓的观点?”
    方孝孺道:“这有何区别?”
    “有。”夏之白看向方孝孺,冷声道:“而且区别很大。”
    “因为这是书生之见,根本不是天下共识。”
    “陶渊明这篇文章中,便已点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数百年过去,天下一些人,根本不知已改朝换代,这种情况在陶渊明时代有,在大明同样存在,而且这样的‘桃花源’天下比比皆是!”方孝孺色变。
    他猛地看向夏之白,急声道:“这绝不可能。”
    “我大明朝的诏令,早已颁布到天下四方,就算是偏远的西域、吕宋,都有朝廷旨意送达,天下怎么可能还有不知我大明朝存在的?你休在这危言耸听。”
    夏之白道:“真就是真,假就是假。”
    “书生之见就是书生之见。”
    “敢问学士,你就此事见过多少人,跟多少人有过交谈?就敢妄自夸下这般海口?”
    “你莫不以为朝廷的政令一发,大明朝的声威,就能随之传遍天下,为五湖四海的百姓听闻,并为之深感恩福?朝廷的政令只有识字的人才看得懂,不识字的人根本不清楚,大明存不存在,某种程度上,根本不决定在朝廷手中,而是决定在大明这些读书人身上。”
    “读书人说大明不存在。”
    “大明就不存在。”
    “因为嘴在士人脸上,不在百姓的脸上。”
    “元跟明两个字,差别大吗?”
    “大!”
    “但又不大。”
    “在读书人眼中,这两字有天壤之别。”
    “但在不识字的百姓眼中,这两个字是一样的,都认不到,看多了,也就一样了。”
    “你们方才很多人质疑,我为何要将元代列入正统。”
    “或许在你们看来,当年陛下认元朝为正统,是为了笼络人心,方便天下的治理。”
    “同时因为汉人失幽云十六州太久,幽云十六州的百姓,对蒙元更有感情,因而承认元朝正统,有利于弥补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之间的裂痕,修建共同的历史记忆。”
    “同时也为削减北方汉人的反抗意愿。”
    “如今随着大明收回幽云十六州,天下也安定了十九年,已不用再继续妥协求全了。”
    “如果你们当真是这样的观点,我只能说,你们根本就不了解天下的实际情况,屁股坐在椅子上太久,也离地面太远,对天下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
    “我去过北方。”
    “在北方呆了近九个月。”
    “深入到北方很多地区,也到过北部的东胜卫。”
    “越是偏远,越是交通不便之地,越不知晓天下实情。”
    “很多村、里,根本不知外面已改朝换代,地方外出过的人,还有那些村长也根本不会告诉他们,现在已是大明的天下,也根本不会用大明的治理方式,依旧用着旧一套的治理方式,在粗暴的压榨百姓。”
    “改朝换代,对很多底层百姓,没有任何影响。”
    依旧麻木、痛苦,如牲口般活着。”
    “教化是天下赋予士人的职责,但如今的士人真有教化之功?”
    “而且不止是底层百姓,还有北方的很多士人,根本就不感念大明的好,他们很多还抱怨大明,为什么要把蒙元赶走,甚至还有人问我,继续当蒙古人的奴隶有什么不好?”
    “我回答不了!”
    “因为他们不知道历史,也不知道汉人曾经的荣光跟骄傲,他们现在只感到了一阵折腾,甚至于他们对大明还带着几分恨意跟怒气,觉得是大明灭了他们的国家。”
    “何其悲哀?”
    “但谁又能指责他们?”
    “他们本就没机会了解,也没人会告诉他们。”
    “士人忙着趁乱收田地,想着在天下大干一场,地主忙着压榨佃农,商贾忙着四处走商,官吏忙着收税,这些人都有着美好的未来,独独落下了最应该知道真相的底层百姓。”
    “他们被世人遗忘了。”
    “如今的天下是割裂的,有资产的人,变着法的压榨这些底层,甚至故意将这些人蒙在鼓里,用大明对贪官污吏的办法,去诱骗这些底层百姓,然后再以暴元简单粗暴的治理方式治理地方。”
    “你们冠冕堂皇的坐在这,大言不惭的指点着江山。”
    “你们才是这个天下真正的罪人!”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而你们有一个算一个,尤其是南方的士人,都在有意的无视、忽略、淡化有些历史,你们才是在真正的背叛这个天下。”
    “现在天下的教育体系,教出来的都是趋炎附势的小人,而不是有气节有坚守的君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夏之白没那么大能耐,就是想将天下虚伪、血淋淋的一幕,彻底撕开,暴露在天下人面前,让天下人知晓,今夕是何年,他们又该是什么人,他们站立的脚下,又有着何等荣耀的过往。”
    “不知历史,何以谋未来?”
    夏之白的声音陡然大了不少,举殿都在回荡着他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