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我还是不行
作者:诸葛柠檬   疯了!逃荒路上清贫首辅以身相许最新章节     
    在拜师时,他是真心诚意,跪那一晚上也是他自愿,即便跟着出了庆林县,他也依然如此想法。
    但此刻,舒婉的态度无不表明,哪怕他再有诚意,对方都不会收他。
    至于原因,他也能猜到。
    毕竟是在那样的情形下认识的舒婉,换他恐怕也不能答应。
    甘心肯定不能甘心,就此放弃,他也做不到。
    他抬头看着舒婉,认真的确认,“真的不行吗?”
    舒婉摇头。
    黄彪拧眉,在舒婉转身前又道,“那当我是一个同行之人?我可以写保证书,绝不再犯以前的错误,行吗?”
    舒婉道,“那不关我的事,这路不是我家的,我走得,你也走得。”
    说完,舒婉便回了谢家那边。
    黄彪看去,那边谢怀谦正拿着一把刀在费力的剁着鸭子,就那架势,瞧着都能被一把菜刀坠倒。
    虽然拜师无望,但以后说不得也能讨教一二?
    舒婉过去时,被谢怀谦这架势逗乐了,她伸手接过剁刀,一刀下去,鸭子的腿骨便断成两截,砰砰砰一会儿的功夫,肥硕的鸭子便成了块。
    谢怀谦无奈道,“我还是不行。”
    他接过木盆端去池塘边清洗一遍,待回来再用桶里的清水冲洗一下,便下了锅。
    鸭子炖萝卜味道是极好的,奈何他们出城时,只顾着买粮食,萝卜青菜的还真没买。
    于是乎,鸭子只能清水炖煮,再从附近拔一些嫩嫩的野菜,准备烧汤。
    不一会儿,谢怀谦提着篮子过来,“你看这个。”
    舒婉瞧了一眼,竟是一丛荠菜,难得的是这荠菜竟还鲜嫩着并不老。
    “我在那边一片枯草下找到的,不是正好捡了几个鸭蛋,正好炒了下饭。”
    说着他拿了荠菜在旁边收拾起来,舒婉过去帮忙,“你再讲讲科举的事。”
    谢怀谦早知舒婉对科举感兴趣,便笑问,“你想知道什么?”
    舒婉道,“比如考试的流程?”
    “流程……”
    谢怀谦斟酌一番,而后开了口,“科举考试,大体分为秀才试,乡试、春闱和殿试。秀才考试人数最多也最麻烦,先在各自县里参加县试,县试过了再去府城参加府试和院试。府试过了便是童生,三场都过才是秀才。秀才考试每年都有,但乡试和春闱却是三年一回。”
    舒婉又问,“那你当初考到哪一步了?”
    谢怀谦脸一红,“每回县试都能顺利通过,但府试时便有各种问题,不是高热便是拉肚子,或者路上干脆无辜晕倒。是以,如今我连童生都不是。”
    瞧着这模样,舒婉不禁手痒,伸手捏了捏他的腮帮子,“考都考完了,想这许多干什么,继续说。”
    后面谢怀谦又给舒婉讲解了一下这朝代的科举。
    大周的科举考试是从秀才试开始,也就是说,在考取到秀才功名之前,都不算科举,过了府试为童生,院试也过,才为秀才,成为生员。
    而成为生员后可以凭借秀才功名进入县学或者府学进修,在这些官方办学中朝廷会委派老师给予生员正经的教导,还能学习君子六艺。
    君子六艺项目繁多,于富贵人家兴许都是从小习得的本能,于贫寒出身的生员来说,县学府学所教导的六艺便极为重要。
    舒婉听明白了,“所以你第一步要先考取秀才功名,而后进入县学或者府学,才能参加接下来的乡试?”
    谢怀谦颔首,他心生向往道,“只盼有一日能早点考上秀才,进入县学听取先生教导才好。”
    瞧着他没出息的样,大为不悦,“明年,必须考上秀才。”
    谢怀谦一怔,想到如今跟着舒婉后他的运气似乎已经好转,便点头,“好。我定会努力。”
    果然,在任何年代,都是要卷起来的。
    将荠菜收拾完,烧一壶水用开水焯了,再清洗几遍,用刀切碎,磕上俩鸭蛋,放在油锅里一煎,那香味可真是绝了。
    舒婉大口吃着饭,主食还是在城里时买的馒头。
    吃完饭,夜幕降临,还好月朗星稀不是个雨夜了。
    而在庆林县南城门外,舒家四口看着近在咫尺的城门仍旧带着忐忑不安。
    昨日抢夺麦田后来的捕快果真是来抓人的。
    幸好舒明月及早提醒,一家四口远远的跑开,才幸免于难。
    他们躲在暗处看着流民奋起反抗,看着捕快衙役抓人,直到捕快直接出手杀了带头闹事之人,队伍这才消停起来。
    县衙的人少又如何,但个个带着佩刀,凶神恶煞。
    只是人太多,官府也不能全部捉拿,最后只抓了几个带头之人,其他人则驱赶到一处,由县衙的人盯着他们往县城而来,再送他们出庆林县。
    而舒桂山并不敢这时候跟上去,反而带着妻儿远远的跟在队伍后面。
    此时,大部队已经跟着衙役进城了,这时候外头几乎没了行人,让这些人穿过县城直奔北门,对县城的人根本没有影响。
    县衙的人果然好算计。
    可惜这会儿他们是没法进城,好在他们手里有金镯子,只到明天一早,他们就能进城了。
    自此,他们舒家与那些人不一样了。
    他们或许可以在庆林县扎根,用剩下的银子做一点小买卖。
    舒桂山打算的很好,也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里人,不管是苗凤娇还是俩孩子,似乎都看到了希望,连饿着的肚子似乎都没那么饿了。
    外头很黑,舒桂山带着家人走远了一些藏着,又从旁边的庄稼地里薅了一些未成熟的粮食,就那么凑合吃了。
    天一亮,一家人趁着城门开启时便进城了,说辞都是现成的,“那几个村的流民?早一些时候的确一起,但那日他们哄抢农户庄稼,我们一家做不出这等事,于是便分道扬镳了。”
    这话信不信的,守城门的人懒得掰扯,反正那大部队都过去了,就这么几个人也不怕什么。
    但他们还是警告一番,如果惹事,那就不能怪县衙的人不客气了。
    舒桂山点头弯腰道,“那自然,我们都是遵纪守法的好人。”
    待一家人进去城门,就看见不远处站着一家老小,可不正是他们徐宁村的村长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