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八百里加急,洪武大帝震怒!
作者:敏敏敏子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     
    什么?
    郭桓跟淮西派叫好?
    开什么玩笑!
    他们俩可是武人啊!
    即便当真归属于淮西派阵营,那也是跟文臣们截然不同的。
    至少,就利益纠葛看来,不论是李善长还是胡惟庸,跟徐达、常遇春都多少有些区别。
    淮西派硬要细分的话,还可以分为淮西派文臣和淮西派武将两个大类。
    彼此之间虽然同属淮西派,但政治诉求却是截然不同的两拨人。
    正因为如此,所以不论郭桓是否跟淮西派来往甚密,对于徐达、常遇春等人而言,都没有影响。
    只要有军功,就行了!
    而现在,对于徐达、常遇春等人而言,郭桓就是最好的军功!
    单是从这个角度出发。
    不得不说,无论李善长、胡惟庸,还是徐达、常遇春,他们的想法其实都是很片面的。
    尤其最重要的一点,他们并没有考虑到。
    郭桓,为什么偏偏会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造反?
    他在造反之前,可有过什么诱因?
    置身事外的浙东派代表,诸如刘伯温、方孝孺、宋濂等人,因为有一种天然的“隔岸观火”之感,所以往往能够站在更高出,用更全面的看法去看待这个问题。
    而这个诱因,也是他们最先琢磨过味儿来的。
    郭桓造反,其根本原因在于,锦衣卫的人开始注意到他了,并且暗中在积极收集所有跟他有关的罪证!
    郭桓明显是察觉到了,所以才选择破罐子破摔,鱼死网破地斗上一场。
    这样一来,即便他最终斗输了,也没有了遗憾。
    可是他的这种做法,无疑却是给众人开了一个相当不好的头。
    倘若当真到时候,被锦衣卫查到了自己的头上,也照搬郭桓的做法,来一个造反……
    用脚指头想也知道,朱元璋肯定会因为郭桓的事情,对文武百官们再多上一道禁锢和约束。
    刘伯温眉头紧锁,对于这件已经发生的事情,他是无能为力的,想也只能想往后,该如何亡羊补牢。
    最好,是能够票拟出一个章程,既能够约束百官,又不至于将事态扩大,导致人人自危。
    这,就超乎了刘伯温的计算范畴了。
    此时此刻,刘伯温更是无比怀念那位做事不拘一格,但却别出心裁的十二皇子。
    倘若这时候他在,肯定能够给出一个足够完善的办法,来杜绝此类现象的再度发生。
    方孝孺没刘伯温想得那般长远,他只是着眼当下。
    在听说郭桓造反的事情后,怒不可遏,恨不能亲自写上一封讨伐檄文,以壮军姿。
    至于宋濂,则是一脸的高深莫测。
    他似乎是联想到了什么,但苦于没有足够的证据,所以需要不断在大脑中构筑足够的逻辑推理,借此来不断完善他的猜想。
    不过,即便不知道他心中所想,但看他不断朝淮西派那边抛去的眼神,也大抵能够推测出来,他肯定是想要借此机会,对淮西派落井下石。
    “都哑巴了?”
    朱元璋愤怒的咆哮,打断了所有人的思绪。
    “那郭桓都造反了,你们却只知道在这儿跪着,一个个的,都是饭桶?”
    越说越气,朱元璋狠狠又拍了一掌龙台,怒道。
    “我大明从来不养闲人,更不可能养饭桶!想,都给我认真去想,郭桓此獠造反了,换做是你们,你们要怎么做!”
    对于常年领兵作战的大将而言,这当然不是什么问题。
    无非是打仗而已。
    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做好大军补给。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不论如何,这一仗都是要打的,那么现在开始进行物资调配,最快需要几天时间?
    答案是至少一个月。
    而这,还是在考虑后勤辎重一应俱全的情况下,最乐观的时限。
    须知当年为了北伐鞑子,光是粮秣辎重可是足足准备了一整年的时间啊!
    当然了。
    事权从急,也并非是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只不过这解决的办法嘛,就显得稍微有点糙了。
    “陛下。”
    关键时刻,还是刘伯温率先开口了。
    “臣,有言请奏。”
    朱元璋扭头看向刘伯温,强忍着怒气,道:“起来说话。”
    “谢陛下。”
    刘伯温站起身来,拱手道:“粮秣辎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备齐之事,臣以为,事权从急,可以先发一彪骑兵急行军,军队粮秣,由沿途驿站、道府暂为供应。”
    “等到事后,再由国库统一调配、奉还。”
    刘伯温所说的这个法子,思路倒是不错,但却也并非没有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沿途道府的存粮极为有限,根本无力负担一整支军队的开销。
    倘若掏空了沿途道府粮仓的存粮,一旦战事起,那势必会有大量逃难的人群。
    那时候,赈灾的粮食如何调配?
    国库虽然能够调出来,但所耗费的时间太长了,百姓们绝大多数等不到救济粮,就得被活活饿死!
    实在是太舍本逐末,因小失大了。
    “再议。”
    朱元璋毫不留情,驳回了刘伯温的建议。
    很快,又有人站了出来,给出了一个更加荒谬的意见:以战养战。
    只要攻克了郭桓所占据的县府,就利用当地县府的粮仓来补给军队,令他们有足够的战力抵达下一座城市。
    闻言,朱元璋的表情变得更加难看了。
    这想法还不如刘伯温所提出的呢!
    “再议!”
    朱元璋的声音中,充满了愠怒。
    听见这话,群臣都开始努力思索了起来。
    一个个天马行空的想法,从诸位大臣的口中说了出来。
    甚至都不需要朱元璋去进行评判,这些想法便会立即被旁人给否决掉了。
    郭桓要是是个孤家寡人也就算了,但偏偏他麾下有一支私军啊!
    而且还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骑兵!
    倘若是在后勤补给不畅的情况下,跟郭桓的私兵正面对阵。
    大明的铁骑,还当真不一定能稳操胜券。
    朱元璋听来听去,始终不见有人说到要害上,心中的愤恨便愈发浓重了。
    大臣们一个个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脑袋都快转冒烟了。
    可就是拿不出一个值当的解决法子。
    郭桓造反的消息来得太急了,所有人都没有任何准备!
    .....
    .....
    兄弟们,热腾腾的稿子奉上!
    达到300催更立即加更!
    还差5个发电加更!
    感恩兄弟们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