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朱柏:身后早已是万丈深渊,退一步万劫不复!
作者:敏敏敏子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     
    末了,他叹了口气:“父皇他老人家还是信不过我啊,否则又为何非要苦苦相逼呢?”
    徐妙云从夫君朱柏的话语之中,听出了落寞,听出了壮志难酬,更是听出了无可奈何之感。
    而这件事情,她也很清楚,并非是自己一个妇道人家有资格能够去开口品评的。
    即便自己现在已经是二品诰命夫人,也依旧不行。
    她所扮演的角色,是贤妻良母,是湘王妃,不论府内府外,都要有大夫模样才是。
    而此时此刻,自己的夫君心中苦闷,需要有人来排解心中苦闷,而她自然就是最优人选。
    此时,徐妙云静静看着朱柏,用眼神对他默默表达着支持和鼓励。
    “其实我知道父皇为何对我如此戒备。”
    朱柏沉默了半晌,沉声说道。
    “在父皇看来,或许我比大哥是更适合继承大统之人。”
    “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不断去试探。试探我是否足够听话。”
    “可惜,父皇千算万算,却漏算了一样——这太子之位,我并不稀罕。”
    徐妙云的表情平静,对于夫君所说的这番话,并没有感觉有半点意外。
    她很清楚,自家夫君的远大志向,可并非单单一个太子之位,就能够禁锢住的。
    “夫君既然无意争夺太子之位,何不急流勇退呢?”
    徐妙云适时表达出了自己的疑惑。
    “退?”
    朱柏摇了摇头,面色微冷。
    “父皇早就把我的所有退路,全给封死了。我身后便是万丈深渊,一退便是万劫不复。”
    “妙云,有一桩事情,我想了许多年了,却始终想不明白。”
    “究竟是何事让夫君如此伤神?”
    徐妙云好奇问道。
    “我所困惑者,无外乎父皇……他能容天下人,却偏偏容不下我朱柏。”
    “为什么?堂堂一国之君,为什么他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信任呢?”
    当天夜里。
    朱元璋在用过晚膳之后,依旧在御书房里挑灯忙碌着。
    案前已经被批阅过的奏折,此时已经摞成了小山。
    事无巨细,但凡有奏,必被批注。
    在查阅奏折方面,朱元璋相当勤勉,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历史上最勤勉的几个皇帝之一。
    而正是他的这一份勤勉,让大明虽然刚成立不久,但至少国力强盛,百姓亦能遵纪守法、安于现状。
    尤其社会治安方面,交之以往战乱割据时,有了空前的发展与进步。
    虽然朱元璋对于朝中大臣们相当苛刻,甚至不止一次私底下说过朝廷里的大臣就跟地里的庄稼似的,割了一茬还有一茬,但凡不听话就拖出去砍了便是。
    但事实上,他对于老百姓,尤其是底层人民那是相当宽厚的。
    耕者有其田,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在努力促成的事情。
    此时,又批复完了一本来自河北、有关开凿水利的奏折之后,朱元璋疲惫地抬起手,揉了揉眉心。
    一天天,将绝大部分的精力,全都消耗在了奏折的处理、批注上,令他虽然仍值壮年,却也多少感觉到有几分精力不济。
    喝完了御膳房送来的参汤,朱元璋这才感觉稍微好些。
    他刚打算继续批阅奏折,就看见吴伴伴小碎步快速走了上来,行礼后小声道:“陛下,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求见。”
    “宣。”
    朱元璋将朱笔搁在笔架上,心中有些纳闷:都这么晚了,毛骧莫非又有什么紧急情报要呈?
    不多时,匆忙的脚步声从殿外响起。
    毛骧滚身跪在朱元璋的书桌下,朗声道:“微臣毛骧,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说话。”
    朱元璋目光威严,注视着毛骧。
    “何事禀报?”
    “启禀陛下,北地锦衣卫的密探有机密消息传回。”
    说着,毛骧从怀中摸出了两指见方的信笺,双手并举交给了朱元璋。
    展开一看,上书“近来北地蒙古鞑子频频异动,恐对大明不利!”
    朱元璋眉头紧锁:“蒙古鞑子?”
    “是,陛下。”
    毛骧点了点头,说道。
    “根据锦衣卫的密探回报,元鞑子残党与蒙古鞑子最近接触甚密,前些日子更是在贝加尔湖畔歃血为盟。”
    “只怕,蒙古鞑子没揣什么好心思啊。”
    朱元璋沉吟片刻,忽然对着吴伴伴招了招手。
    吴伴伴心领神会,立即招呼来两个宦官,随他一起将地图挂在了屏风上。
    看着北面那犬牙交错的势力分布图,朱元璋不由陷入了沉思之中。
    元鞑子虽然已经被赶到了边远苦寒的地界,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哪些小部族之中,元鞑子仍然算得上是比较强大的存在。
    而另一边,蒙古鞑子作为最近异军突起的强大部族,在多次与其他部族争夺水草丰茂之处的斗争之中,屡屡得胜。
    最近,北面风头最劲的,便是蒙古鞑子了。
    而这时候元鞑子跟蒙古鞑子们结为盟友,看样子是想要强强联手,将整个北边的部族们,都重新收编成为一个强大的集体。
    它们之所以会这么做,用脚指头想,都能想到这背后的目的。
    要不是为了南下向大明帝国宣战,他们有必要这么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不断吸收壮大?
    “毛骧。”
    “微臣在!”
    “以你多年的经验来看,他们结盟之后,需要多久才能整合整个草原?”
    朱元璋开口问道。
    “这……”
    毛骧稍微有一点犯难了。
    他手头得到的情报并不完善,甚至就连这一丁点儿的消息,都还是滞后了好几天的。
    这时候,草原上究竟成了个什么模样,谁也说不清楚。
    那瞬息万变的局势,或许也只有真正置身其中的鞑子们,才最明白。
    “照实说。”
    朱元璋的语气有些森冷。
    “你知道的、你分析的,统统都说出来,不要有任何私藏。”
    毛骧闻言,先是一愣,心中顿时冒出了一阵苦涩之感。
    他现在手头的资料,虽然谈不上空白一片吧,但真要说起来,也并不比旁人多。
    毕竟锦衣卫的重点监视对象,还是在大明国内,尤其是朝中臣子。
    这外事嘛……虽然锦衣卫也有布局,但也只是星罗几颗棋子,得不到太过具体的消息。
    ......
    .....
    兄弟们,新鲜的稿子来咯!
    达到300催更立即加更
    还差4个发电加更!
    求催更,求发电支持!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