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中国文学发稿费了
作者:姗姗来迟啦   重生70年代,从北大荒知青开始最新章节     
    “要不,您挑着?我上午还没请假,现在回学校还来得及。”
    徐谨言看到陈导提议来面试的女学生们,现场表演一段时。
    也懒得看了,抬手看了看手表,发现都快中午了。
    自己昨天一时不察,被老陈和小陈给灌醉了酒。
    到现在还没给学校一个交代。
    往小了说,叫逃课,往大了说,这就是失踪人口。
    趁着现在还不算晚,得赶紧找张老师报备一下才行啊。
    “后面还有才艺表演环节呢。
    你不看看?”
    陈导笑眯眯地看着徐谨言,似乎在暗示什么。
    “不看了不看了,您挑就行,我相信您的眼光。”
    徐谨言站起身,给陈导递了个抱歉的眼神,拍拍屁股离开了北影学院。
    走到北三环路上,才找到了公交车站,坐上了回学校的公交。
    看着身后的北影厂,徐谨言其实很清楚。
    后世那些所谓的潜规则,如今并没有。
    大家都是老老实实的,在明规则之下按部就班的来。
    只不过,那位刘姓的武皇帝嘛。。。就不好说了。
    徐谨言记得,后世有很多关于她的流言蜚语。
    而且,她的第一段婚姻,也确实仅仅只维持了六年。
    说起来,演艺圈里,离婚这种事情,不要太简单普遍。
    而且,是从70年代就开始了。
    怎么到自己这里,搞得好那么难。
    徐谨言叹了口气。
    很快,公交车就停在了燕大门口。
    抬手看了看表,距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
    快步走到了张老师的办公室,就看到了张老师在看杂志。
    “你这不声不响的,跑哪儿去了?”
    张老师听到脚步声,发现是徐谨言,放下了杂志。
    嘴里说着埋怨的话,但手已经摸向了请假条。
    “害,别提了,北影厂的陈导,带我去北影学院挑演员去了。
    看了大半天,还有一大堆繁琐的流程。
    看的我头晕,这不想起来还没请假,就赶紧回来了。”
    徐谨言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接过了张老师递过来的请假条。
    拿出别在胸前的钢笔,开始填写了起来。
    “速度这么快的吗?都挑上演员了?
    都挑上谁了?跟我说说。”
    张老师此时变身为八卦大师,脑袋凑了过来。
    “男主角我选了唐帼强,女演员嘛。。。
    大概率要从北影学院的学生里挑一个出来。”
    徐谨言写完了请假条,还给了张老师。
    说完, 脑子里就又浮现出那经典的机器人造型。
    不会真的要选小明同学吧?
    “唐帼强?是谁啊?”
    张老师接过钢笔和请假条,刷刷刷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抬起头,好奇的看向徐谨言,问了一句。
    “是个演员,之前演过南海风云。”
    徐谨言说说着说,脑子里又想起了丞相。
    管他匹不匹配主角呢,那么多演员,我也就认得他一个。
    不选他选谁啊?
    而且,唐老师为人一直都很不错来着。
    以后,说不定还要经常合作呢。
    “那女的呢,没定吗?”
    张老师把笔还给徐谨言后,又把请假条放进了档案袋里。
    看起来,如今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很慢。
    所以,八卦也不仅仅是女同志们的爱好。
    这不,张老师就一副非要把砂锅敲到底的意思。
    “铃铃铃。。。”
    “不知道,也许是扮演小海霞的那个演员吧。”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徐谨言耸了耸肩膀。
    其实也无所谓,选谁都没什么差别。
    戏份就那么多,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走,吃饭去。
    今天有说什么时候开拍吗?”
    张老师也听到了下课铃声,拉开抽屉,拿出自己的饭缸。
    招呼了一句后,就起身准备去食堂了。
    “没呢,还早吧。
    昨天一直在说剧本来着。
    今天就算把演员都定下来,等到开始拍,怎么也要到下半年去了。”
    徐谨言不太懂拍电影,只是知道拍电影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情。
    需要反复的打磨,精心的筹备。
    很多时候,一部片子,需要导演和主创团队前期准备好几年。
    只是,他却忘了,如今还是70年代。
    在如今这个时代 ,拍电影,尤其是拍当代剧情片。
    尤其是当下背景的,速度都很快。
    反而那些年代的、战争的,那些类型需要筹备的就很多了。
    自然准备的时间就长了。
    “那拍出来,岂不是要到明年去了?”
    张老师和徐谨言一边走,一边聊着天,很快就到了食堂。
    如今还没有教职工专用食堂之说,老师和学生们,都是一起吃饭的。
    很快,就吃过了午饭。
    徐谨言也回到了教室,开始等待下午的课程。
    只是,还没等到上课铃响。
    “徐班长,有人找。”
    张老师的脑袋, 就再度出现在了教室门口。
    随着一声招呼,徐谨言无奈的起身。
    怎么上个课,都不安生。。。
    跟着张老师到了办公室后。
    “徐老师,您好,我是中国文学的编辑。
    姓赵,叫赵立清。”
    一位看着年约三旬,带着黑框眼镜,身高一米七出头的微瘦男子,冲着徐谨言伸出了手。
    “您好,您好。我是徐谨言。
    您这次来,是?”
    徐谨言看着这位中国文学的编辑,想起王老爷子说过的话。
    这么快就找上门来了?
    “我是社里安排给您的责任编辑。
    之前您不是在我们社里投了潜伏嘛。
    这不,我也是过来跟您见个面,认识一下。”
    赵立清与徐谨言握了握手后,坐下扶了扶眼镜。
    “您不会是来催稿的吧?”
    看着赵立清,徐谨言想起了李婉瑜,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道。
    他也是发现了,这年头,其实大家没后世那么多规矩。
    开门见山,也是极为普遍的一种沟通方式
    反倒是后世,大家都卷的厉害,寒暄的时间,比谈正事儿的都长。
    “害,瞧你说的。
    我这次来呢,一个是想跟您见个面,认识一下。
    另一个呢,是潜伏的稿费,社里提前发了。
    我干脆就给您带过来了。”
    赵立清从随身带的皮革包里,摸出一个信封,递了过来。
    “没事儿,您可以打开直接看。”
    看着徐谨言拿过信封,有些犹豫的神态,赵编辑当即笑着说道。
    “行,我看看,我还真有点好奇贵社给我发了多少稿费来着。”
    被看穿了心思的徐谨言,此时也没有任何的不好意思。
    大大方方的拆开了信封。
    就在张老师刚递过来泡好的茶杯时,取出了里面的汇票。
    与燕京文学一样,中国文学使用的也是汇票。
    之前文化馆的老黄就说过,全国绝大部分的文刊,发稿费时都用汇票。
    就是方便不同地区,不同银行的作者,能够没有限制的承兑现金。
    “八百元?这么多的吗?
    我以为是五元或者六元的稿费呢。”
    打开折起来的汇票,上面的数字,直接让徐谨言有些吃惊了。
    抬起头看向了正笑眯眯地看着自己的赵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