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开国元勋的不同命运(二)
作者:丁凡星   历史追光者最新章节     
    冯胜在颍州一带听闻朱元璋在濠州一带率领义军为百姓征战,屡战屡胜,声名远扬。他被朱元璋的英勇事迹和拯救苍生的壮志所打动,决心投奔。
    于是,冯胜率领自己召集的部众,一路向濠州行进。当他们历经艰辛抵达濠州城外的朱元璋义军营地时,朱元璋亲自率众出营迎接。
    朱元璋见到冯胜,眼中满是欣赏:“冯胜兄弟,你从颍州远道而来,一路辛劳”冯胜恭敬:“朱大帅,我在颍州听闻您在濠州为百姓征战,心中钦佩不已,特率部众前来投奔,愿为您效犬马之劳,共图大业!”朱元璋大喜,说道:“好!有冯兄弟相助,何愁大业不成!”
    朱元璋将冯胜及其部众迎入营地,从此,冯胜便在朱元璋麾下,开启了他的征战生涯。
    冯胜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无畏,而且颇具谋略。他善于洞察敌军的弱点,指挥作战时灵活多变。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中,冯胜率领战船冲锋在前,打乱了敌军的阵脚,为最终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在征伐北元的战役里,他更是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少胜多,威震敌胆。
    明朝建立后,冯胜因赫赫战功被封为宋国公,位高权重。然而,冯胜并非只是一介武夫,他亦懂得治理地方。在驻守边塞时,他积极组织军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得当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边防也日益巩固。
    但随着权力的增长,冯胜的行为逐渐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在一次北伐中,冯胜虽取得胜利,但在回师途中,他私自藏匿了部分珍贵的战利品,未如实上报。此事被朱元璋知晓后,心中已有不满。
    后来,冯胜又因与女婿周王朱橚私下往来密切,引起朱元璋的警觉。朱元璋担心他们暗中勾结,威胁皇位。加之当时朝廷中有人趁机诬陷冯胜有谋反之心,朱元璋最终下定决心铲除他。
    洪武二十八年(1395 年),冯胜被赐死。他的死牵连众多,据史书记载,其家族被株连者达数百人,亲信将领也被牵连处置。冯胜终年约六十多岁。他的子女或被流放至偏远之地,或被削去爵位,从此家道中落。冯胜一生,战功卓着,却最终因权谋之误,落得悲惨结局。
    同样的傅友德也是开国功臣,在元末的烽火硝烟中与朱元璋相遇。当时朱元璋正广纳贤才、扩充势力,傅友德被其宏伟抱负所吸引,毫不犹豫地投身其帐下。
    傅友德作战勇猛,堪称当世猛将。在与张士诚的激战中,他冲锋陷阵,勇不可当,屡次扭转战局。在北伐蒙元的征程中,他更是一马当先,屡建奇功,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
    傅友德在平定云南后,被朱元璋封为颍国公,在云南他主要负责镇守和治理当地。
    当时,云南地区匪患猖獗,傅友德亲自率领军队进行了多次围剿。在短短半年内,就成功清剿了 12 股较大的土匪势力,抓捕土匪头目 80 余人,使得当地治安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百姓出行不再担惊受怕。
    傅友德组织军民开垦荒地 5 万余亩。他还下令兴修水利,新建灌溉渠道 30 余条,使得农田灌溉面积增加了 20 多万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在税收方面,他将农业赋税降低了两成,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傅友德设立了专门的市场管理机构,规范市场秩序。一年内,云南与内地的贸易额增长了 30%,茶叶、丝绸等特色商品的交易量显着增加。
    傅友德在各地开办学校 20 余所,聘请内地的学者前来授课。入学读书的学子数量比之前增加了两倍,为云南培养了众多人才。
    尽管傅友德在云南功绩卓着,但最终仍未能逃脱朱元璋的猜忌,结局令人唏嘘。
    在一次宴会上,傅友德的儿子傅让未按照礼仪行事,引起朱元璋的不满。朱元璋借机指责傅友德教子无方。而后,又有人告发傅友德暗中与旧部密谋,有不轨之心。尽管并无确凿证据,但朱元璋生性多疑,对傅友德的信任已荡然无存。
    最终,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逼迫傅友德自尽。傅友德之死牵连甚广,据史料记载,受其牵连者多达上千人,其家族财产被没收,不少部下也受到牵连,或被罢官,或被流放。傅友德终年约五十多岁。他的子女命运多舛,或被充军边疆,或沦为平民,饱尝世间艰辛。傅友德曾为明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汗马功劳,却在朱元璋的猜忌中含冤而终。
    傅友德的离去,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而同样身为开国功臣的汤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当傅友德在政治风云中遭遇不测时,汤和早已看透了这一切。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主动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最终获得了朱元璋的应允,得以荣归故里,安享晚年。
    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发小,汤和年长朱元璋三岁。 汤和自幼父母双亡,喜好骑马射箭等游戏,成年后有着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他们一同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长大。是汤和写信给朱元璋一起加入到红巾军的队伍,汤和是朱元璋的革命引路人。
    当朱元璋加入义军队伍后,发展得不错,汤和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朱元璋。
    在朱元璋的队伍中,汤和作战勇猛,身先士卒。他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还积极协助朱元璋管理军队、出谋划策。在早期的征战中,汤和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为朱元璋的势力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服从朱元璋的指挥和调遣,毫无怨言。即使后来朱元璋麾下人才辈出,汤和的地位有所变化,他也始终保持着对朱元璋的忠诚和支持。他战功赫赫,晚年还曾镇守海疆。汤和为人低调谨慎,深知朱元璋的为人。
    汤和自始至终忠心耿耿,对朱元璋言听计从,毫无二心。在诸多战役中,汤和尽显其智勇与忠诚。与张士诚的交锋中,汤和领命出征。面对张士诚坚固的防线和众多的兵力,汤和巧妙布局。
    他先派出小股部队频繁骚扰敌军,使其疲惫不堪,在短短半个月内,骚扰次数多达二十余次。接着,他亲率主力发起猛攻,经过一个月的激战,成功攻破敌军防线,歼敌三万余人,自身伤亡仅八千左右,一举占领重要城池五座,为朱元璋的势力扩张立下大功。
    在征讨方国珍的战役里,汤和洞察敌军依赖水路的特点。他一方面组织水军封锁河道,另一方面派陆军截断敌军补给。
    此役,汤和所部共击沉敌军战船二十艘,缴获粮草辎重无数,仅用两个月就迫使方国珍投降,收编敌军两万余人。
    与陈友谅的对决更是惊心动魄。陈友谅兵强马壮,来势汹汹。汤和毫不畏惧,他冷静分析局势,制定了诱敌深入的策略。先佯装败退,将敌军引入预设的埋伏圈,然后发起突然反击。这场战役持续了四十余天,汤和所部歼敌五万余人,自身损失不过一万五千,成功击退陈友谅,巩固了朱元璋的根据地。
    汤和不仅战功赫赫,在人际交往中更是情商极高。他深知朱元璋的心思,对于朱元璋的决策总是坚决拥护。
    当其他将领因功高而骄纵时,汤和始终保持低调谦逊。每次论功行赏,他从不争功,总是将功劳归于朱元璋的领导有方和众将士的拼死效力。
    在朝廷中,他与同僚相处融洽,从不结党营私,也不参与派系争斗。正是因为汤和的忠诚服从和八面玲珑,使得他在朱元璋多疑的性格下得以善终,成为明朝开国功臣中的一个特例,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
    汤和觉悟性极高,在驻守常州时他曾酒后发牢骚,遭朱元璋怀恨在心并在封爵时降级处理,这让汤和记住教训,此后处处谨小慎微。
    洪武二十年,浙江沿海倭寇肆虐,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朱元璋任命汤和为沿海防倭总兵官,前往镇守。
    汤和深知责任重大,到任后即刻着手工作。他所管辖的区域广阔,手下士兵众多,具体人数达数万人。
    汤和在视察海防诸多棘手问题。防御工事破败不堪,许多城墙砖石脱落,火炮等武器年久失修,难以发挥作用。而且,当地官员与将领之间存在矛盾,协作不畅,导致政令难以有效执行。
    汤和展现出他八面玲珑的一面,积极协调各方关系。他先分别与当地官员和将领私下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诉求。
    又召集众人开会,开诚布公地指出问题所在,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他亲自参与到防御工事的修缮工作中,制定合理的修缮计划,调配人力和物资。
    为解决武器装备问题,汤和积极与朝廷沟通,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他还与周边地区的官员协商,借调部分武器以解燃眉之急。
    汤和态度和蔼,鼓励百姓参与到海防建设中来,组织青壮成立自卫队,并传授他们一些简单的防御技巧。
    经过汤和的不懈努力,海防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士兵们士气高昂,防御工事坚固如初,当地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倭寇的侵扰。
    汤和的功绩受到百姓的称赞和传颂,他的名字成为了守护与安宁的象征。
    汤和出山镇守海疆前,洞悉朱元璋想对功臣斩草除根的意图后,随着年岁增长,朱元璋对功臣的疑忌愈发加深,汤和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危险信号。他明白,若继续贪恋权位,极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洪武二十二年(1389 年)汤和毅然决定放下过往的荣耀与权力,以年老体衰为由,向朱元璋恳切告老还乡。他放弃兵权,遣散小妾,散尽赏赐,过起了低调而平静的生活,以此来消除朱元璋对他的猜疑,最终得以安享晚年。
    在回乡途中,汤和回首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他想起了曾经与傅友德等将领一同征战沙场的岁月,那些金戈铁马的日子仿佛还在眼前。
    如今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他只希望能够在故乡平静地度过余生。汤和带着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踏上了归乡之路……
    汤和回家乡后,为家乡的建设和父老乡亲提供了帮助。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财富,出资修缮了家乡的道路、还关注农业生产。出资鼓励家乡子弟读书求学。他的这些善举得到了家乡父老的称赞和感激。
    汤和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 年)病逝。享年70岁。
    “汤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 ——《明史·汤和传》。
    汤和这一生为官,得以善终,在朱元璋统治的朝代实属不易,堪称一个难得的例子。正因如此,让我们来瞧瞧他的后人发展得怎么样。汤和育有五子五女,其五子分别为汤鼎、汤軏、汤鼐、汤燮、汤醴。其五女分别嫁与不同之人。然而,汤和后人的命运各不相同......
    汤和有五个儿子,其中老大汤鼎,很早就随汤和一起进入军队为官,官至前军都督佥事(正二品),但在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远征云南时,死在了云南。
    老二汤軏,曾任太原中护卫镇抚,在汤和五个儿子里面,他较为长寿。
    五子汤醴,做到了左军都督同知(从一品),后来率军征讨五开卫时,不幸战死。
    三子汤鼐和四子汤燮早逝。
    汤和的孙子汤晟、曾孙汤文瑜也都早逝。汤文瑜的儿子汤杰请求袭爵时,明英宗以汤家爵位已四十年无人继承为由,将爵位罢免。汤杰过继了弟弟的儿子汤绍宗。到了明孝宗时期,汤绍宗获授南京锦衣卫指挥使一职(从三品,可世袭)。嘉靖年间,汤家又被授予灵璧侯的爵位,且获诰券。灵璧侯共历五世五代,一直到了南明才结束。
    除了儿子,汤和还有五个女儿。长女嫁给了德庆侯廖权;次女嫁给朱元璋的第十子鲁王朱檀做正妃(朱檀二十岁去世);三女嫁给万泉卫指挥俞鼎;四女嫁景东卫指挥赖镇之子赖溶;五女嫁楚雄卫指挥袁义之子袁兴。其女婿的结局各有不同,次女因朱檀沉迷炼丹,夫妇二人听信江湖道士之言抓捕男童,最后被朱元璋赐死。
    如今,在一些地方仍能找到汤和的后人。据之前的一些报道,历史学家曾在云南、南京、杭州等地发现汤和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