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组建研究所的想法
作者:草菇兽   四合院,开局枪指易中海最新章节     
    这两年来,周正的收获可以说是相当巨大的,这种收获不仅仅体现在科学研究方面。
    不可否认,科学研究确实让周正获得了远远超过其他应届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但这并非最为珍贵的部分。
    真正宝贵的是他在研究所的组建和运作方面所积累的经验。
    周正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大学毕业后建立一家完全属于自己的研究所。
    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
    但是,凭借着跟随导师参与项目研究的经验,周正将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
    对于组建研究所的计划,周正曾经向田心悦和何雨水透露过,两人对这个想法表示出极大的支持。
    事实上,由于拥有极高的眼界,他们也不愿意毕业后仅仅去工厂打工。
    不过,想要成功组建研究所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首先,必须要有至少三名大学生联名向科学院提出申请,并通过科学院组织的严格考试才能有机会获得批准。
    这种考试的知识涵盖面非常广,想要通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使是周正这样的天才学生,也无法保证自己能够顺利通过考试。
    更何况还有田心悦和何雨水这样的普通学生呢?
    所以说,周正、田心悦和何雨水要想通过这次考试,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行。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毫无头绪地去准备这场考试。
    虽然考试的知识面很广,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圈定范围。
    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点,通过考试还是有可能的。
    而这些知识点所涉及到的书籍,在周正所在的大学里的图书馆中都能找到。
    自从有了组建研究所的想法以后,周正、田心悦以及何雨水便开始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去学习相关的知识。
    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毕业前通过了科学院的考试。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毕业后就可以着手组建一家属于自己的研究所了。
    这个时代,国家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超乎想象,哪怕是个人创办的研究所也能得到大力支持。
    周正惊讶地发现,在他着手筹备研究所的时候,国家竟然提供了如此之多的便捷条件。
    比如,尽管研究所名义上归个人所有,但实际上却与国家紧密相连。
    所以当周正的研究所顺利获得批准后,他、何雨水以及田心悦都立刻享受到了不低的薪资待遇。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份薪水相当于国家初级研究员的级别,远远超过了红星轧钢厂里13级技术员的收入水平。
    想到这里,周正不禁回忆起上辈子阅读《情满四合院》同人文时的情景。
    书中那些刚从大学毕业就匆匆跑到红星轧钢厂工作的人,纯粹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而设定的。
    否则,如果真有人这么做,那简直就是脑袋进水,白白浪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毕竟,以周正如今的情况来看,即便没有金手指的加持,一名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到红星轧钢厂这样的单位工作,无疑也是对自身才能的一种极大浪费。
    除此之外,国家每年都会给研究所提供一部分研发资金,而且这种资金的提供是无偿的,不会附加任何条件,也不会借此机会要求研究所去做一些违背其本身意愿和宗旨的事情。
    不过,虽然国家的支持是无条件的,但也是需要一定的回报的。
    比如,当研究所成功地研究出一项成果时,他们必须及时地通知国家层面。
    然后,国家层面会根据这项研究成果的具体作用和价值来拟定一个合理的回收方案。
    通常情况下,这将会带来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流入。
    而这笔资金将完全由研究所自行支配,可以用于各种用途,无论是进一步的科研项目、设备更新还是人员培训等等。
    有了这样坚实的财政支持,周正毫不犹豫地在研究所申请获得批准后的第一时间内,就确定好了研究所的选址。
    这个地址位于“沿河帮”驻地不远的地方,也就是火德真君庙与什刹海之间的那片林区。
    这里环境清幽,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非常适合科学研究工作者们安心钻研学术问题。
    同时,由于离“沿河帮”驻地较近,周正还能够兼顾“沿河帮”的产业。
    选择这里作为研究所的地址自然不是随意决定的。
    首先,这片林区附近确实有一块相当大的空地,而且经过考察发现,这块地的地质条件和环境都十分适合建设研究所。
    其次,这里距离“沿河帮”驻地很近,交通便利,可以方便地管理和发展帮会产业;同时,这里离南锣鼓巷 95 号也不远,便于他在两地之间往返。
    此外,国家科学院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一旦选址确定,就立刻下拨了一笔可观的资金用于研究所的建设。
    与此同时,东城区政府也将这片土地的所有权划归给了研究所,确保了研究所的合法地位和稳定发展。
    当然,研究所的建立是需要时间的。
    在研究所组建的这段时间里,周正、田心悦和何雨水依然选择跟随导师留在学校的研究所继续推进项目。
    虽然学校研究所的“耐热金属项目”已经提交了当前阶段的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工作就此结束。
    实际上,该项目将改变研究方向,并进一步深入探索。
    关于耐热金属材料,不仅仅局限于钨铼合金这一种。
    对于这种材料的深入研究还有许多其他的方向可以探索。
    对此,导师充满信心,他说:“科学研究是可复制性的,在耐热金属方面,我们能够研发成功一次,那么就能够研发出第二次,我对这方面非常有信心。”
    周正知道他说的是对的。
    耐热金属这条路不过是刚刚起步,要走的路还很远,但周正相信,只要有人在前披荆斩棘,这条路就一定能够走通。
    因为科学就是这样啊,它是未知的,神秘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是要把未知变成已知,把神秘变成常识,并且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在这条路上不停的探索。
    他的导师就是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