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药材生意
作者:左右颠倒   科举,寒门读书郎最新章节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书院学子每日生活基本都很重复,讲学堂、饭堂、藏书楼,三点一线日复一日的苦读。
    李承平每月除了去藏书楼最开心外,便是见到陈运。
    每月旬休是两人分钱的日子,药材生意算是渐渐步入正轨。
    乾朝对读书人颇为尊重,考上秀才,朝廷有专款供养,称之为食廪。
    《大乾·食货志九》明确记载,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
    所以秀才凭借着朝廷供给,即便是不出去谋营生,也能供养两三人生活,只不过这所谓的生活,不过仅仅是聊以度日。
    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又没有其他技能,要想谋个职业,没有那么容易。
    何为百无一用是书生,便是源于此,穷秀才的说法,同样因此而起。
    就算李承平考过院试,成了秀才,养活一大家子仍然很困难。
    至于秀才获得的免税田地就更不用说,秀才得到的土地不仅少,而且土地质量也不高,即便辛苦耕种,还是满足不了秀才一家所需。
    举人倒是社会地位更高,特权更大,可它同样不好考呀!
    穷秀才,富举人,从来不是一个戏称,完全是身份跃迁的印证。
    在未能考取举人之前,李承平不得不为自己的科考之路做个打算。
    少年童生的身份说出去好听,却不可能得到实际收益。
    李承平大可收受士绅豪族的资助,但那是有前提的。
    其一便是能够一往直前,在而立之年前最低得中举人。
    若是考不中,呵呵,看看别人送给你的东西会不会要回去,临走时还要吐口唾沫,在你身上踩两脚
    其二便是在科考披荆斩棘后,照拂一方父老(代表资助士绅利益)。
    天底下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拿多少,往后就要还多少,李承平还做不到目光短浅。
    读书人的身份不只是给李承平带来了尊重,同样时刻束缚着他。
    最起码,有辱斯文的营生他是参与不了。
    黄立曾经尝试过,去私塾讲学、为富有人家写对联、写信等方式赚取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不仅被其他读书人瞧不起,还耽误很多时间,影响举业。
    而且事实说明,哪怕童生想去做这些,人家恐怕还看不上,秀才倒是能做,可又觉得掉价,不惜得去干这种活计。
    只有真正放下举业的读书人,才会心无旁骛的考虑这些。
    像书院教书的张夫子,那也是在书院教书带着备考,坚持在学习氛围浓郁的书院学习。
    即便有些士绅花大价钱,请他去私塾教书,他都会婉言拒绝。
    心有举业,什么是第一位人家还是能看清,考中了举人,甭说丰厚的月钱,车子、房子、票子全部都来了。
    张夫子每日一下课,就直奔藏书楼,还会抽空,像学子一样去请教书院那仅有的几个举人夫子。
    书院不许外人进来,李承平带着黄立去西市的茶楼见陈运。
    “还好有柳兄的马车,上次走过去可把我俩累坏了。”李承平心有余悸的说道。
    西安实在是太大了,外郭城一百零八坊,二十五条大街,常住人口经过数十年恢复,加上城外百姓,不说百万,五六十万人是有的。
    作为整个西北的货物集散地,随着社会安定,人口流动逐渐增高。
    李承平感叹累得慌,不是因为距离远,而是人挤人完全挤不动。
    别以为只有现代才区分主干道和人行道,西安城内,仅有市坊巷道才允许行人通行。
    一旦到了二十五条主街上,所有人都要按划定的人行道行走。
    人实在太多了,哪怕朱雀大街能容纳四辆马车并行又如何,那是给车走的,百姓不行只能在规划的人行道上行走。
    “车钱下车的时候,两位小郎君可别忘了付。”柳安摇着蒲扇,笑吟吟的说着。
    李承平嘴上答应着,赶忙扯开话题,反正等会下车,那是绝对不能认账。
    靠窗位置说话即可,陈运却偏偏定了个包间。
    上了二楼,李承平推门进去,大感不同。
    竟然放了一盆冰鉴在屋内,瞬间从喧嚣闹市出来的燥热感减轻不少。
    “渭之,你真的是有钱伤的。”李承平笑话道。
    “渭之”是陈运的字,乃是陈夫子所取。
    李承平还未及冠,若是在弱冠前考取秀才,赵琳倒是有可能给他取个字。
    还未入夏,市井虽有些浮躁,但尚不至于现在就用上冰鉴。
    陈运则没有像往常一样笑着打趣,神色紧绷,面带忧色,苦涩道:“承平,我摊上事了。”
    李承平满面肃容,没急着询问,伸手拉过椅子,请柳安入座。
    今日本想让柳安听听,若是他有意,李承平准备拉他入股,哪曾想,出了这么档子事。
    倒了杯茶,李承平缓声道:“喝杯茶,慢慢讲。”
    见李承平神色镇定,陈运稍稍安下心来。
    李承平和陈运做的生意其实很简单,那便是为南京的孙庆余堂干事。
    孙庆余堂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大药房,是一个江南的大商人孙兴祖创办。
    孙兴祖可不简单,他生意涉及很广,主要经营钱庄、银号,还拥有当铺十数家,大多是在江南和湖广。
    南京经营的孙庆余堂是他的另一个行当,这个大药房十分有特色,那便是采取一条龙服务。
    即采办的原药材,不通过药材行,而是在产地设立坐庄,选派得力的行家里手,亲赴产地收购。
    还利用自家钱庄的特殊性,为药农贷款,使药农方便周转。
    因为这一点,使药农不敢糊弄,提供上品药材,从而保证药房原材料的优质。
    在药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他自设胶场、鹿园,另设饮片、参燕、切药、丸散、采选、炮制、细货等十几个部门,实行一条龙配套作业,所产成药,盛誉江南、两湖。
    正因为孙庆余堂越办越兴旺,规模不断扩大,渐渐成为南方首屈一指的大药房。
    李承平当初听到李轩传回的消息,还以为孙兴祖也是个穿越者。
    但其经营模式的不断撞壁磨合发展的状况,又让李承平给否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