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承圣公的辩论挑战书
作者:甩哥来了   召唤猛将:从乱世流民到君临天下最新章节     
    《汉府周报》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萧梁原先的预计。
    最明显的,就是汉府学院的招生报名人数飙升,不仅仅是汉王治下的百姓子弟,还有其他国家赶来的少年人。
    因为招生简章之上,明确的列出第一届优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有人甚至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一跃成为一县的九品县丞。
    差一点的,也称为县衙书吏、驿站驿丞等等。
    别看都是芝麻小官,但在普通百姓眼里,这就代表着阶层跃升。
    更有商贾子弟,成为税司吏员。
    而且白虎关被攻破,那神秘犀利的“克敌将军炮”也逐渐在列国传开,据说这就是汉府学院出身的工匠研制而成。
    这些工匠在汉王麾下的待遇,和官员没有什么差别,且薪资丰厚,富得流油。
    其次,则是第一个尝试在《汉府周报》上打广告的酒楼。
    作为新开的店家,在报纸问世之后每日爆满,这让老板合不拢嘴之余,也是累得直呛。
    魏国、渝国、乾国和齐国,对于《汉府周报》,目前都是持观望状态,放任其在民间流传。
    但在吴国,这东西很快就让吴皇姜斩破防,直接下令收缴封禁。
    而且张贴律令,从今以后,任何人私下购买、贩卖、传播《汉府周报》,都直接关入大牢。
    毕竟经过萧梁在报纸上那篇文章渲染,吴国此时已经成了天下笑柄,哪怕丢失了陵城、归墟港以及白虎关,都没人觉得吴国是受害者。
    萧梁这一招的确漂亮,不但得了实惠,而且占据了大义名分和道德制高点。
    吴国这种封禁,也只能禁得住表面的报纸流通。
    白话文类型的文章,好处就是老百姓也能通俗易懂,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之乎者也的文章。
    有时候禁令这种事,反而更会激发事物在私底下的流传速度。
    ......
    魏国朝堂虽然没有封禁《汉府周报》,但明眼人都看出了这玩意的厉害之处。
    所以,原本拟定要求萧梁上贡克敌将军炮的旨意,暂时搁浅。
    取而代之的,是沈扬提出的,联合吴国萧城圣人世家本家,在文化舆论之上,对萧梁的行为直接进行抨击。
    上贡一个攻城利器,这只是小事。
    因为萧梁的汉府学院,再加上《汉府周报》,已经逐渐展露出对传统儒家冲击的势头。
    其他佛、道两教,已经逐渐归于宗教,经过长时间演化,虽然还是奉沈无我为教派祖先,但也已经有了各自真正意义上的宗门之主。
    他们也并不害怕在文化上受到什么冲击。
    但萧城沈家,作为圣人世家,却被视作儒家传承圣地。
    一旦传统读书人和科举为官的方式被改变,沈家地位恐怕会大幅度跌落。
    所以沈扬提议,直接联络圣人第三十世孙沈亮,也是如今吴国的“承圣公”,由其前往辰州,在那汉府学院之中与萧梁当面辩论。
    那萧梁自己也是乾国秀才出身,也是儒家门人,如果大逆不道想要颠覆儒家、追捧奇巧淫技之学说,自然会遭受天下文人的唾骂。
    而且背叛儒家,也能让萧梁身上背负莫大的恶名。
    这可比之前上贡克敌将军炮带来的影响要大的多。
    最重要的是,这沈亮也是圣人子孙之中,少有的博学鸿儒,最是擅长辩论。
    三月十日,沈扬出使吴国,他的主张不但魏国赞同,吴国朝堂上下都纷纷赞赏。
    为此,吴国太子姜昊主动带着沈扬拜见承圣公沈亮。
    论辈分,沈亮还是沈扬的叔叔,如今五十六岁,精神矍铄。
    虽然承圣公本身没有官职在身,但作为文坛精神象征,儒门血脉传承,对这种事自然当仁不让。
    于是先郑重写下一封书信,让沈扬麾下的魏国使者传到辰州。
    信上约定,在三月底,辰州汉府学院之中,对于儒学和萧梁的新学进行大辩论!
    辩论内容,是关于学说的正统性,如果萧梁辩论失败,就要废除新学,独尊儒术!
    反之,承圣公从此闭门不出,决口不再为儒学张目,任凭萧梁自行其道。
    数日之后,萧梁便收到了这封挑战信,他微微一笑,直接回复信件让使者带回去。
    这场辩论,萧梁已经同意。
    其实在成立汉府学院的开始,萧梁就预料到迟早会有这么一天。
    平时在处理政务之余,他也会和吴国公主姜雨探讨三教典籍。
    那沈无我本身,必定是穿越者前辈无疑,但当初穿越的时候,距今时间久远,留存下来的残缺典籍之中的记载,很多也是似是而非。
    很显然,当初沈无我恐怕也只是本身学富五车,凭借着记忆将三教的典籍默写了部分。
    以他一人之力,并不能将所有经典全部记得清清楚楚。
    以儒家为例,很多《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并没有流传下来。
    这个世界虽然也有科举,但儒生所读的经典,也只有大杂烩一样的《儒经》。
    内容大多还是劝人向善,心怀仁义,中庸之道等等。
    倒也不能说没用,事实上从上古到现在,这一本《儒经》就造就了许多衍生的典籍,也让许多文人有了明确的道德准绳。
    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一个识字的读书人,在道德上有底线,已经足够在众多文盲和乡野村夫之中脱颖而出了。
    但如今的中土五国,之所以分崩离析,至今为止都没有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本质上还是生产力已经逐渐提高。
    疆域、人口的暴增,注定了这个世界原本就残缺的儒学先天不足。
    要知道萧梁那个世界的儒家学说,虽然在汉武帝时期被独尊为显学,但实际上也已经融入了法家等学说的很多理念。
    儒皮法骨,还有衍生的公羊学派的大复仇理论等等。
    而现在这个世界的儒家,实在是一言难尽。
    离人狼族都已经进化到成立帝国,不断侵略的地步了。
    乾国当初的国家政策还在强调与人为善,睦邻友好,不可妄动刀兵等等。
    所以这场辩论,萧梁并不畏惧,而且非常期待。
    只有在辩论之中赢过承圣公沈亮,汉府学院的新学,才能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