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意舍穴
作者:可乐小新   十四经穴最新章节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却带着些许燥热的夏日,我跟着年轻的太爷爷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途。一路上,微风轻拂,路旁的草木微微摇曳。
    行至一处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面容憔悴、脚步虚浮的路人。他眉头紧锁,主动向我们诉说自己的病情:“我这几日总觉得食欲不振,吃啥都没滋味,还整日感到困倦乏力,精神恍惚,晚上更是难以入眠,这身子骨实在是难受得紧啊。”
    太爷爷听后,目光如炬,开始仔细询问和观察。经过一番中医的辨证论治,太爷爷心中有了数。
    太爷爷说道:“你这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心神失养所致。”
    说罢,太爷爷决定为他针刺治疗,所选穴位正是意舍穴。
    “意舍穴位于背部,当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太爷爷一边说着,一边让路人俯卧。
    只见太爷爷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精准地刺入意舍穴。行针片刻后,路人顿感身体有一股暖流涌动,不适之感大大减轻,路人惊叹到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好舒服!
    太爷爷解释道:“这意舍穴,乃是调理脾胃、宁心安神之要穴。刺激此穴,能健脾和胃,促进气血生化,从而滋养心神,改善你的症状。”
    路人听后感激涕零,连连道谢。
    在这途中的小小插曲之后,我和太爷爷继续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行程,而那路人带着希望和轻松的心情,与我们分别。
    太爷爷说“意”,在中医理论中,常指代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古人云:“心之所之谓之志,志之所存谓之意。”意反映了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愿望,是心灵活动的一种体现。同时,意与心、脾等脏腑密切相关。心主神明,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活动;脾主思,与人的思考、意念有关。因此,“意”反映了人体精神情志方面的活动。
    “舍”,有居处、住所之意。在传统文化里,“舍”也寓意着休憩、安宁之所。意舍,顾名思义,可理解为意识、情志所居之处,亦是心灵得以休憩安宁的地方。从中医的整体观念来看,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穴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意舍穴作为意识情志的“住所”,意味着它与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情志失调的角度来看。当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时,容易导致肝气郁结、心脾两虚等病症。
    意舍穴作为调节情志的关键穴位,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气血,调和心脾,从而缓解因情志不畅所引起的各种不适。例如,对于失眠多梦、心烦意乱等症状,刺激意舍穴有助于宁心安神,使心神得以安宁,睡眠质量得到改善,让心灵的“住所”——意舍恢复平静。
    其次,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功能失调,不仅会影响身体的营养吸收和气血生成,还可能导致情志的异常。意舍穴与脾胃的关系密切,刺激它可以健脾和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健运,则气血充足,神志清明,从而有助于改善因脾胃虚弱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让意有所依,舍有所安。
    再者,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气血运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当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某处时,就会引发各种病症。意舍穴所在的经络气血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情志和身体状态。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意舍穴,可以促进经络气血的流通,消除瘀滞,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使意畅舍通。
    此外,意舍穴的治疗作用还体现在其对人体阳气的调节上。阳气具有温煦、推动等作用,阳气不足时,人体容易出现精神不振、畏寒怕冷等症状。刺激意舍穴有助于激发阳气,振奋精神,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我修复能力,让意能振奋,舍有生机。
    意舍穴之所以能够治疗其所主的病症,是因为它在中医理论中与意识、情志、脾胃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名字背后更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通过刺激意舍穴,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和情志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