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周朝—东周—战国时期的开始
作者: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中国古代历史史实梳理最新章节     
    东周到战国时期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加速。
    这一过程的发生,既有深刻的客观历史背景,也离不开主观因素的推动。
    以下将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这一转变进行详细分析。
    一、客观背景
    1. 政治分裂与权力下移
    诸侯国的崛起与周王室的衰落:东周时期,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落,各诸侯国的实力逐渐增强,形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天下权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诸侯。
    到了战国时期,权力重心进一步下移,由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阶层兴起。
    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为战国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战争频繁与领土兼并: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大国吞并小国,形成了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
    战国时期,这种兼并战争更加激烈,最终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
    这些战争不仅削弱了周王室的权威,也加速了各国的统一进程。
    2.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效率显着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城市文化的兴起,也为战国时期的到来提供了物质基础。
    社会结构的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旧的封国治理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新的独立国家的新的社会架构开始重建。
    这种社会结构的变革,为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和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条件。
    3. 思想文化的繁荣
    百家争鸣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需要新的思想学说来指导社会实践。
    这一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思想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为战国时期的到来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主观因素
    1. 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秦国的崛起与秦王的统一意志:秦国在战国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战争,逐渐崛起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秦始皇作为秦国的君主,具有非凡的雄才大略和坚定的统一意志。
    他继承并发展了秦国的各项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机器的运行效率。
    同时,他亲自指挥或策划了多次重大的统一战争,最终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2. 战略与策略的运用
    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秦国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即与较远的国家结盟,而对邻近的国家则采取军事打击。
    这种策略有效地减少了统一过程中的阻力,加速了统一的进程。
    军事力量的集中与运用:秦国注重军事力量的集中与运用,采用大规模的兵团作战方式,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击败对手。
    同时,秦国还注重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创新,进一步增强了其军事实力。
    三、总结
    东周到战国时期的开始,是主客观因素交织的复杂历史过程。
    客观上,政治分裂与权力下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的繁荣为战国时期的到来提供了历史条件和物质基础;
    主观上,统治者的雄才大略、战略与策略的运用等主观因素则加速了这一进程。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东周到战国时期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