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3章 三国时期重要着作—嵇康《难自然好学论》《幽愤诗》
作者: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中国古代历史史实梳理最新章节     
    一、《难自然好学论》
    背景与创作动机
    《难自然好学论》是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音乐家嵇康的一篇重要着作。
    此文的创作背景在于当时有人(如张辽叔或张叔辽)提出了“好学六经是人性之自然”的观点,即认为学习儒家经典是人性本能的体现。
    嵇康则针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反驳,撰写了《难自然好学论》。
    他通过此文表达了对人性本质、学习目的以及社会价值观的独特见解。
    核心观点
    人性本质:嵇康认为,在原始的自然状态下,人性是纯真无邪的,不知“仁义”与“礼律”之文。
    他描绘了一个“大朴未亏,物全理顺,莫不自得”的洪荒之世,指出那时的人性并未受到文墨的束缚和教化。
    学习六经的影响:嵇康认为,六经的出现实际上是开启了荣利之途,它们以抑引为主,违背了人性的自然愿望。
    他强调,“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纵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纵欲则得自然。”因此,他反对将六经视为人性自然的体现。
    自然与名教的冲突:嵇康在文中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认为名教(即儒家礼教)是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
    他主张人们应该摆脱名教的束缚,追求自然的本真和自由。
    文学价值与影响
    《难自然好学论》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学术着作,也是嵇康文学才华的展现。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对人性、学习以及社会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此文的问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人性论、学习观以及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二、《幽愤诗》
    创作背景
    《幽愤诗》是嵇康在被囚禁并即将被处决前创作的一首长诗。
    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遭遇的写照,也是他对人生、命运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抒发。
    内容概述
    《幽愤诗》以自述的形式,回顾了嵇康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情感。
    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对早年孤苦无依的感慨、对母亲兄长的感激、对自己性格和志趣的陈述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不满。
    他愤慨于自己的志向未能实现,感叹于命运的不公和世道的险恶。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老庄之道的向往和对自然生活的渴望。
    情感与思想
    《幽愤诗》充满了嵇康个人的情感与思想。
    他通过这首诗抒发了内心的愤懑和不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思考。
    他既不满于现实的黑暗和虚伪,又无奈于自己的命运和遭遇;
    他既向往自然的纯真和自由,又无法摆脱名教的束缚和压抑。
    这种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交织在一起,使得《幽愤诗》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感人艺术魅力的佳作。
    文学价值与影响
    《幽愤诗》是嵇康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它不仅展现了嵇康个人的才华和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普遍心态。
    同时,《幽愤诗》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抒发个人情感、表达思想观点以及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