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印度的婚姻制度和习俗文化
作者:开心可可   这就是印度最新章节     
    在印度这样一个拥有多元宗教、文化和种族的国家里,婚姻制度显得异常复杂且多样化。然而,无论怎样变化,婚姻都始终被视作一项至关重要的社会制度,被公认为人生历程中的关键阶段。回溯到历史悠久的吠陀时代,当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时,他们带来了独特的婚姻观念,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印度政府颁布的法规,男性年满21岁、女性满18岁后才具备合法结婚的资格,因为这一年龄段被普遍认可为成熟的标志。
    在印度社会中,婚姻不仅是个人间的情感纽带,更是家庭与社群间紧密联系的桥梁。传统意义上,父母或家族中的长辈们在挑选理想伴侣的问题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婚姻往往由家长主导,通过精心策划来保障两个家庭间的共同利益以及维护各自的社会地位。这种形式便是广为人知的包办婚姻制度。从古至今,印度一直保留着包办婚姻制度这一传统习俗。在这种婚姻制度下,父母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子女到了适婚年龄时,父母便会积极地为他们寻找合适的配偶,即所谓的包办婚姻。
    然而,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西方文化逐渐渗透进印度社会,一些人开始对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产生质疑。按照他们的观点,婚姻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更是彼此心灵的契合与互补。只有这样的心灵纽带才能真正提升婚姻的价值。因此,他们主张父母应给予孩子们自主选择生活伴侣的权利。
    尽管如此,在当今的印度社会,包办婚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中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如今,父母在决定子女的婚事时,不再像过去那样独断专行,而是更多地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在安排婚姻大事时,他们会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意愿。
    总的来说,虽然印度的包办婚姻制度依然存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这种传统正在经历一场缓慢而深刻的变革。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伴侣,实现婚姻中的个人幸福。同时,对于那些坚守传统的家庭而言,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将成为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明白,只有当父母或家人不再强迫孩子跟他或她不想结婚的人结婚时,婚姻才能成功。如果父母帮助孩子根据自己的选择找到自己的生活伴侣时,孩子的婚姻质量能提高很多。
    在孩子成年后,父母会为孩子组织相亲会议,与多名潜在的配偶会面。父母一般会给孩子拒绝的权利。如果孩子对某个相亲对象感兴趣,父母则会安排更多次的见面和交流。当然,如果年长的家庭成员也参与讨论他们的儿子或女儿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意见,那么这个亲戚就充当了“赞助者”,他会负责促成这桩婚事。
    除了相亲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媒人来介绍。这种方式在印度的农村地区比较常见,媒人通常是一个已婚妇女或者老人,她了解当地的情况,可以帮助双方家庭找到合适的对象。媒人会先从男方家庭那里收取一笔费用,然后开始寻找合适的女方家庭。一旦找到合适的女方家庭,媒人就会向男方家庭汇报,并安排双方见面。如果双方都满意,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的婚礼筹备阶段。
    在印度,婚前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印度的家长或家庭成员会设置媒人,而媒人会选择同样希望通过中间角色来完成婚姻的家庭,筛选自认为合适的对象,进行配搭。媒人保持自由裁量权,也会因为促成婚姻的多少,而享有一定的社会声誉。
    其次,在家长会之前,家庭成员与媒人表达匹配的标准因素,这通常受到儿子或女儿的个人偏好的严重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宗教信仰、种姓制度、家族背景等。
    宗教与种姓:印度的婚姻制度因宗教和种姓而异。每个宗教、种姓和个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都有不同。例如,一个属于印度教的人通常会选择与同属印度教的女孩结婚,而不会考虑其他宗教的女性;同样地,上层种姓的男性往往会与上层种姓的女性结婚,而非较低种姓的女子。此外,虽然印度宪法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实际上,种姓制度依然在印度社会中存在。
    家庭状况:两个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声誉应该相当,且能够互相接纳。这意味着双方的家庭背景需要匹配,以确保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职业:男方应该有一份稳定且有前途的工作,这样才能给家庭带来足够的收入和安全感。如果男方没有一个好的事业,可能会影响到他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
    教育:男方最好拥有良好的教育水平,或者至少具备比女方更高的学历或专业资质。这样一来,两人在婚后可以更好地沟通交流,并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之,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决定了印度人的婚姻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爱情本身,而不仅仅是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他们希望通过自由恋爱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伴侣,而不仅仅是因为家族背景或职业地位而结婚。同时,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也逐渐打破了种姓制度的束缚,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婚姻关系。这种变化反映了印度社会正在经历的变革,以及人们对于婚姻观念的不断演变和创新。
    印度的婚姻习俗有许多独特之处。首先,从外貌和身体特征来看,对于新娘而言,拥有姣好的面容至关重要。而新郎的身高也不容忽视,最好要比新娘高出几公分,这样才能展现出男子气概。此外,年龄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一般来说,新郎的年龄应当稍长,但也不宜过大。
    然而,在印度,婚姻并非单纯建立在外貌和年龄等表面条件之上。实际上,印度的婚姻受到种姓制度的深刻影响,这意味着他们更注重门当户对。在印度,不同种姓之间的婚姻被视为禁忌,因为这种结合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因此,在结婚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通常情况下,媒婆(通常由祭司担任)会介入其中,介绍双方家庭认识。双方父母会仔细考虑各种因素,如社会阶层、语言、地域和星座等,以确保这段婚姻符合传统观念和家族利益。只有在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后,双方父母才会决定是否进一步详谈。如果双方父母认为彼此合适,并且女方父母能够接受男方提出的彩礼金额,那么这段婚姻便可以确定下来。接下来,他们将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开始筹备盛大的婚礼仪式。
    总之,在印度,婚姻不仅关乎个人幸福,还涉及到整个家族的荣誉与尊严。因此,在这个国度里,婚姻的筹备过程显得尤为严谨且庄重。
    当未来的新娘和新郎之间达成一致意见后,他们将会步入婚姻的殿堂,并举行一场订婚仪式来庆祝这个美好的时刻。在城市地区,人们通常期望未来的伴侣在订婚和婚礼之间的约会期间,能够共同营造出一段浪漫的恋爱关系。
    在印度,结婚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仪式,更被视为一项神圣的宗教仪式,需要遵循各种传统的宗教规范。因此,很多印度婚礼都会以盛大且奢华的形式呈现,通常会持续数天甚至长达一周之久。这些仪式常常包含了祈祷、穿着传统服饰、演奏音乐、跳舞以及品尝美食等元素,将整个婚礼氛围渲染得热闹非凡。
    此外,印度的结婚习俗作为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也彰显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在新人举办婚礼之际,所有家庭成员都必须参与其中,共同见证这一幸福的瞬间。特别是新娘和新郎的母亲们,她们在婚宴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肩负起筹备和主持婚宴的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在举行婚礼之前的几天里,还会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婚前典礼。届时,牧师会亲自前往新娘的家中,诵读祈祷文并为即将到来的婚礼祈福,以确保婚礼能够顺利地举行。这种古老的传统让人们感受到了印度文化中对婚姻的敬重和珍视。在婚礼前一天晚上,新娘的父母要举行一个小的典礼来欢迎新郎的家人和亲属。通常,新娘的母亲要赠送礼物给亲家母。但是这段时间是不允许新娘与新郎见面的,因为那样将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不幸。
    婚礼服饰:印度各地对婚礼服装样式和颜色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多数情况下,新娘会选择穿着金边的红色和白色婚纱。白色代表纯洁,红色寓意生活富足、人丁兴旺。新娘会佩戴大量的黄金首饰和珠宝。新郎通常身着白色衣物,上衣是宽松的镶金边衬衣,下身搭配宽松的裤子或围裙式的布裙。在印度北部,新郎还会头戴精美的头巾并佩戴一串串花朵,几乎将整个脸部遮挡起来;然而在印度南部,新郎头上则不会佩戴任何装饰品。新娘的脖子上悬挂着由玫瑰花和金盏草编织而成的大型花环,一直延伸至膝盖处。
    婚礼当天:新郎家会举行盛大的宴会来款待宾客。当良辰吉日到来时,新郎会率领一支规模宏大的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这支迎亲队伍包括西式鼓号队以及其他各种乐器演奏者,他们一路上吹吹打打,欢歌笑语,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终于,新郎带着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来到了新娘家门前。待新娘的家人迎接新郎入内之后,新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朱砂轻轻涂抹在新娘的头发分缝处。这朱砂最好是呈水状,以便于流淌至新娘的额头之上,这样做的寓意是希望两人能够恩爱如初,白头偕老。
    迎亲队伍返回新郎家后,祭师早已将大米、树叶、燕麦、玫瑰花瓣等象征财富、健康、幸福、繁荣的各类祭品整齐地摆放在祭坛之上。新郎与新娘并肩而立,他们面向东方,中间熊熊燃烧着一堆火焰,他们将其视作神明,以火作为见证,庄重而神圣地完成这场盛大的结婚仪式。按照祭师的指示,新人们需要向火中抛掷炒米(即炒熟的大米),以此来祈求火神庇佑彼此,祝愿他们的婚姻美满幸福。
    还有一种独特的仪式——新郎和新娘需要围绕着火堆缓慢地转圈。在这个过程中,新郎会虔诚地朝拜火神,而祭师则会指导新郎用梵语对新娘深情告白:“我如同拉玛神一般值得赞颂,你恰似梨俱吠陀般值得夸赞,你宛如大地,我仿若太阳。我俩欢欢喜喜地结婚,早生贵子,儿孙满堂,各个长大成龙成凤,我们自己也健康长寿。”
    祭司对祭品和新人表示祝福,然后把他们的手握在一起,然后新郎新娘要围绕火堆走7步,被称为七步神。其后,新郎新娘向长辈行触脚礼,即跪在地上用前额去触长辈的脚,或用手先触长辈的脚再触自己的额头,同时接受长辈的祝福。
    结婚典礼。整个婚礼一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洗脚,新娘的父母用牛奶和清水为这对新人洗脚,祝福开始他们的新生活。第二个部分是牵手,新娘的右手被放到新郎的右手中,牧师诵读完圣经,在新郎和新娘的肩头缠绕24圈白布,象征他们的结合。然后,在帐篷中央点燃一小堆火焰,新娘的兄弟或表兄,表弟带领新娘和新郎围绕火焰走数圈(至于具体走多少圈,不同地区有各自的规定)。另外,新娘和新郎的手中必须拿着大米,燕麦,树叶等,象征着财富,健康,繁荣和幸福。最后,新郎的兄弟们向新人抛洒玫瑰花瓣以驱除邪恶。
    典礼仪式过后,新娘要喂新郎满满五口印度糖果吃,说明照顾丈夫和给全家做饭是她应尽的义务。然后新郎再同样喂新娘糖果,说明供养妻子和全家是丈夫的责任。双方的亲戚给新人额头点上红点,并向他们抛洒大米,祝愿他们能长久,幸福的生活。
    婚宴。婚宴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宴会过后,开始了婚礼的高潮,因为这时大家开始陆续离开,而新娘也要借机大哭一场,这其中既饱含新婚的喜悦与羞涩,又不乏对娘家的眷恋与依依不舍,从此新娘将与她的丈夫一起开始他们的生活了。
    印度婚姻制度还涉及到广为诟病的嫁妆问题。在印度,嫁妆是指新娘向新郎和他的家庭提供的金钱、珠宝和其他财产。嫁妆在印度社会中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通常由新娘的家庭负担。男孩的父母会估计各种物品的支出,如珠宝商,衣服,糖果,家具,旅行,还有所有家庭用品,自行车或汽车,平房或公寓,以及其他杂项费用。女孩的父母必须安排上面提到的商品。如果遗漏了什么,婚事就会拖后甚至作罢。这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对女性的负担和嫁妆的过度要求。因此,现代的印度仍然是养女为患,高额的嫁妆费用往往使一个家庭不堪重负。
    印度的婚姻制度就像一个被时代遗忘的古老遗迹,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却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在印度的婚姻中,家庭暴力就像一个恶魔,经常出没,婚姻不幸和不满则像瘟疫一样蔓延。这可能是因为婚姻的安排是由父母和长辈完成的,而非个人的选择。
    同时,印度的婚姻制度还存在一些社会不平等和歧视的问题,如性别不平等、地区差异等,就像一道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将人们隔离在不同的世界。此外,印度还是一夫多妻制的国家,妇女必须戴首饰,印度是封建的代表,妻子地位低下,男人掌权,可卖妻和随时休妻,这些都像一道道枷锁,束缚着妇女的自由和尊严。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到来,印度的婚姻制度也在变革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注重个人的选择和意愿,而不仅仅是父母的安排。同时,印度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法律和政策,以保护妇女的权益和打击家庭暴力等问题,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但是最重要的是,尽管印度在某些方面已经大大改进,但依然有人遵循包办婚姻的传统。所以,男孩和女孩必须告诉他们的父母,他们自己选择通过安排婚姻的过程,来实现他们的爱。这些婚姻通常被称为爱情暨婚姻,就像一颗闪耀的明珠,在黑暗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总的来说,印度的婚姻制度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体系,既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又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的到来,印度的婚姻制度也在逐渐适应和改变,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