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三朝重臣——华歆[xin]
作者:徐夏半生   史事讲将1三国明最新章节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
    华歆在县衙为做吏,他每天都是洗完脸出门,公事一毕就回家,并紧闭大门。他议事论人平和客观,从不曾诋毁伤害过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当时的名士,自认为比华歆更有真知灼见,当时王芬与豪杰商议欲废除灵帝另立新君,这件事记述在《三国志·武帝本纪》中。王芬曾暗地同华歆、陶丘洪商议,陶丘洪想参与期间,华歆制止说:“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就连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难。王芬性情粗疏没有谋略,这事必定成功不了,而且会祸及宗族。您不要参与!”陶丘洪听从华歆的劝告退了出来。之后,王芬果然失败了,从此陶丘洪才服气了华歆的见识。
    汉灵帝死后,辅政大臣何进调河南郑泰、颖川荀攸和华歆入京。华歆到洛阳后,被授以尚书郎之职。董卓将汉献帝迁到长安时,华歆请求出任下圭令,从蓝田翻过秦岭去了南阳。当时袁术在河南邓县,要留华歆帮他做事。华歆劝袁术发兵讨伐董卓,但袁术没有采纳,华歆决定抛弃袁术另走他乡。恰好汉献帝派太傅马日掸安抚关东,马日掸遂召华歆做部属。到徐州时,皇帝下诏任华歆为豫章太守。在太守任上,他为政清静不烦扰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拥戴,以至于扬州刺史刘繇死了,整个扬州民众共推华歆为刺史。华歆因为没有皇命,赴任不是人臣的合适做法加以拒绝。但民众竟在豫章太守府外守候了几个月,最终还是被他婉言劝回。孙策占领江东后,华歆知道他善于用兵,于是整理衣冠欢迎其到来。孙策知道华歆有德有才且年长于自己,故此待以上宾之礼。孙策死了,曹操在官渡上书皇帝调华歆到许昌做官。孙权不想让华歆离开,华歆对孙权说:“您遵奉皇帝之命,这才能与曹公结下友谊,但这份友谊还不牢固。让我去那边为您加深,岂不更好?今天您留我是养一个无用之物,这不是好办法。”孙权听了很高兴,于是答应送他入京。
    宾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余人赶来相送,并赠送“数百金”的巨额钱物珠宝。华歆是来者不拒,暗中却在赠金上作了标记。临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摆出来,对送行者说道:“本来没有拒绝诸位馈赠之心,所以收受的礼品很多。想着我这次是孤零零地单车远行,本来是无罪之身,但怀藏壁玉就有被杀的理由,望宾朋好友为我想一个万全计策。”谁也没有保证他带着沉重的金银珍宝上路,而十分安全的计策,众人只好收回原来的赠予,并佩服他高尚的道德。
    华歆到京师后,被封为议郎,兼司空军事,后升任尚书,又转升侍中,再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南下荆州,奏清皇帝任命华歆为军师。曹操受九锡封为魏王,华欣任御史大夫,曹丕任魏王,拜华歆为相国,安乐乡侯。曹丕代汉称帝,因华歆主持受禅仪式时,没有喜庆之色,遂改相国为司徒。华歆历来很清廉,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斤,更没有十斗粮食的储存。朝廷每每将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全部嫁人,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说:“华司徒是国家难得的长者,其作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众之心呀。今天高官们都有丰盛佳肴,只有他是简单的蔬菜佐饭,而从不计较。”故此,特别拿自己衣服赏赐华歆,并为他的妻子及家中男女做衣服。
    当时,三府共同向皇帝建议:“推举孝廉,原是以品德为标准,不需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进行考试。”而华歆以为“自丧乱以来,六经就没有人再读了,当务之急是重新提倡儒家学说,推崇王道。制定官吏的选任标准,决定着国家的盛衰。今天举孝廉不进行六经考试,恐怕读书之风从此衰亡。假如有特别优秀或特别专长之人,可以作为特殊加以任用。所忧虑的是缺少这样的特殊人才,不用担心选不上来。”曹丕听从了他的意见。
    曹丕登基下诏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推举了管宁,曹丕派车专门去迎接。魏明帝即位,封华歆为博平候,增采邑五百户,与之前的封赏累计为一千三百户,并改任太尉。华歆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魏明帝没有同意。在设筵大会朝臣时,派散骑常侍缪袭持诏书宣喻华歆:“朕新接手这些烦杂事务,一日万机,怕是非难辨并做出错误的决断。幸好有德操的大臣们在朕左右,而您却屡屡以病推辞。量主择君,不肯做官,抛弃荣禄,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确曾有过,但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自好为国家死节,是其他人应该做的,但我不敢让您那样。您应该克服病痛的困扰参加朝会,施惠泽于朕。已让凳子空着,站在筵席前,命文武百官同我一样,必须等待您的到来,朕才能落座。”又给缪袭特别叮咛:“必须在华歆起身赴会时,你才能回来。”华歆不得已,只好赴会。
    魏明帝太和年间,派遣曹真从子午道出兵伐蜀,皇帝也亲临许昌。华歆在病榻上听到消息后上书说:“自兵乱以来,已经二十多年了,我魏国承奉上天之命,陛下以至高之德,正逢成王、康王的处境,应该成就一代盛世,步尧、舜、禹三王足迹。虽然今天有二贼凭险割据,如果我们坚持民本思想,使与民休养生息的仁政发扬光大,那么,敌方民众也会被感动,势必抱着小孩,背着行李前来投奔。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待时机成熟。我希望陛下能把精力集中在治国之道,把讨伐作为后事。况且,若出兵讨伐,需千里运粮,这在军事上则处被动;而越过天险深入敌后,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就说今年征兵征差这件事情,已经对农业蚕桑业造成重大损失。治理国家者,是以民众为基础;民众把穿衣吃饭看成天大的事情。能使中国不缺衣乏食、无饥寒交迫的祸患,百姓没有离乡背景、四处逃难的冤苦,那是举国的大幸大福。至于二贼的边境骚扰,可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等待时机。我忝居宰相之位,年老与疾病日甚一日,像犬马那样奔波的生命也即将结束,恐怕不再能侍奉和问候陛下,生命将尽,不敢不竭尽属下的忠诚,希望陛下仔细思考,做出决断。”
    魏明帝看过《止战疏》后,派人告诉华歆说:“对您能深思熟虑国家的大政方针,朕非常佩服,贼依凭秦岭长江分裂国家,祖父、父亲两人生前一直为消灭他们而不辞劳苦,然而也没有平定。朕岂敢以为自己比祖辈能行,吹嘘必然能踏平他们!军事将领们认为,不把二贼一一消灭,是无端地自取凋敝,所以朕才检阅军队,窥察时机准备出兵。但是如果时机不到,周武王曾休兵罢战的先例,就是借鉴。朕以非常谨恭的心情,决不会忘记您的劝戒。”适在此时,秋雨连锦,魏明帝下诏令曹真退军。
    华歆病逝于许昌,时年75岁,华歆为追求自己辅英主而安天下的政治理想奋斗了一生,他淡于物欲,清廉正直,重才爱民,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的一位“廉吏”,皇帝追赠为敬侯,儿子华表袭其爵位。当初曹魏文帝曾将华歆的采邑地分出一些封赠予其弟华缉,并列为侯爵。华表在魏元帝咸熙年间担任了尚书职务。华歆抓捕伏皇后事,见之于《后汉书·献帝伏皇后传》,站在汉献帝角度观察,华歆是揎袖犯上的打手,罪不容诛;站在曹操的角度看,华歆敢顶住压力直蹈龙潭,忠实可靠;站在今人的角度看,专制制度中的宫廷斗争,历来都是血淋淋的,奉命行事而已,无所谓罪孽或忠勇。
    史书的确不能保证完全真实,但相对于演义,我选择相信史书,如此一位清纯德素、才光四散、忧国体民,致力于国强民富、和平安定的绝世之贤臣,被罗同志百般丑化,使得千万后人误识,是三国世界的第一大冤案,毫无疑问,罗同志的“拥刘反曹情节”让华歆成了最大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