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方婆子她们送走以后,盛夏也没有时间看捧墨托人送回来的盒子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
她只是先把盒子收进袖子里面,就开始做正事了。
这些送回来的东西虽然交接好了,但是和外面送东西回来的婆子交接,只是第一步。
这些东西应该怎么处置,盛夏还是得按杨氏交代的处置方法,把这些东西都给处置了,总不能就这么摆在院子里面。
盛夏把方婆子最先递给她的那个册子打开,就见到最上面写的那些东西是要送到英王府的过年节礼。
六株百年人参、十株百年野山参、大红狐狸皮六张、上好的虎皮十张…………
虽然说燕国公府在京里面还有老夫人和大公子唐元嘉在,平时和其他人家的人情往来,自有老夫人他们操心,并不需要夫人杨氏在外面还操心 ,大老远的把东西送回来。
但是那些关系不一般的人家,尤其是和杨氏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家,逢年过节杨氏肯定也得单独送一份节礼,才能更好的维护双方的关系。
所以每一次燕国公往府里面送东西的时候,夫人杨氏也会派人送些东西回来,这些东西就是用作这个用途。
盛夏这个在杨氏出京以后,正院提拔起来的二等丫头,除了平时守着院子,看着一些下面的小丫头,省得这些丫头看上面没有人管着,淘气闹出些事情来。
另外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当杨氏从外面送东西回来的时候,她把东西交接了,就要按照杨氏的意思,把这些东西分派好,该送人的送出去,该放进库房的放进库房。
其实这也是盛夏升二等丫头,管着正院的事情,杨氏也没有说什么的原因。
再是老夫人开口提了,正院毕竟是杨氏的院子,杨氏要是不愿意了,盛夏升二等的事情肯定也成不了。
不过盛夏在正院都这么多年了,平时做事也很认真,为人也还算伶俐,杨氏本来就挺喜欢的,原本升二等的事情,盛夏的机会也很大。
之所以不把盛夏升为二等丫头带到身边,主要也是考虑到襄阳公主的想法,害怕襄阳公主会不高兴,觉得没有必要因为一个丫头,让公主心里面不高兴。
现在盛夏留下来了,再升为二等丫头,就没有这个顾虑了。
反正也不在襄阳公主跟前了,不管襄阳公主究竟怎么在想,也碍不到襄阳公主的眼了。
更重要的是盛夏读过几天书又识字,可以更好的按照杨氏的吩咐做事。
毕竟现在杨氏在外面,离京城太远了,有个什么事情,肯定不能再像在府里面的时候,直接让丫头去传话。
这么远的距离,又不可能为一句话两句话就跑一趟,交代的事情多了,就算传话的人再伶俐,也不敢能把事情都记着,不会出现什么差错。
要是记岔了一两件事情,或者忘了一两句交代,都是事情。
直接写在纸上,白纸黑字交代清楚了,就不会再出现这种事情了。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的丫头能够识字,就显得很重要了。
眼下盛夏也不是第一次负责这种事情了,倒是也并不觉得慌乱,而是十分有条理的对着一旁的小丫头吩咐起来。
“六株百年人参和十株百年野山参,是夫人特意孝敬英王和王妃的,你先把东西拿出来放在一边。”
“还有大红狐狸皮取六张出来、上好的虎皮取十张出来,是夫人给英王府世子和世子妃准备的东西。”
“另外那套‘岁寒三友’笔墨和‘金玉满堂’笔墨,都拿出来,是夫人给英王府小两位小公子的。”
“再把那十六扇双面绣团扇拿出来,是夫人特意给英王府县主的东西。”
“另外夫人还亲自给王妃和老夫人绣了一个抹额,王妃的抹额上面绣的是福字,也拿出来,别和给老夫人的抹额弄错了。”
因为这些东西只是夫人杨氏私底下给的东西,只是个人的心意,代表燕国公府的年礼,府里面还要另外送,东西倒是并不多。
不过每样东西都显得很用心,给谁的东西,都是一一对应了,想到了对方的需求,是能够用得上的东西。
看着小丫头把杨氏单独送英王府的东西都拿出来了,盛夏又让一旁的小丫头分别把东西装好,然后她再按照杨氏册子上的吩咐,在该送给谁的东西上,在写上对应的签子。
又忙碌了好一会儿,盛夏才算是要把送往英王府的东西重新整理好。
然后把这些东西放一边,下面一份礼单就是送到萧家了。
萧家是当今皇后的娘家,又是府里面大姑娘的婆家,地位并不算低,明面上和府里面的关系论起来也亲近。
因此杨氏单独送节礼的时候,就也有萧家的一份儿。
盛夏就继续按照杨氏理的礼单,把要送去萧家的东西也挑拣好。
“十张纯白貂皮,还有剩的那四张大红狐狸皮都拿出来,是给萧家老夫人和夫人的,另外给大姑娘准备的那个…………”
…………………………
…………………………
…………………………
“最后剩的那些东西,夫人暂时没有安排,先全部都搬入正院库房里面。”
又忙碌了快一个时辰,把要送到各个亲戚的人家的东西整理出来了,什么东西给什么人的对应的签子也写好了。
又把剩下的东西全部放入库房里面,在库房的账本上登记入册以后,盛夏才总算把送回来的东西都收拾整理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