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奇货
作者:老麻花椒   穿成小姑奶奶,靠拼夕夕富甲一方最新章节     
    可进了门的欣儿,好像并不适应林家。
    她时常幽怨,静娘不同意她出院子,院子的装饰不能按她的喜好改,连分给她的香都是差了两分味的次等香……
    为此,他跟静娘起了争执。
    不,没有争执,那时静娘沉默了一刻钟,最后把管家的钥匙交给了他。
    林忘忧拿内宅的钥匙干什么?
    他想还给静娘,可静娘的沉默让他害怕。
    他也不能把这钥匙交给母亲,那样欣儿一定会被指责。
    最后,还是善解人意的欣儿说她先帮静娘管起来,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可谁知道,欣儿动用了静娘的嫁妆。
    欣儿曾说她不求锦衣玉食,只求与他时时刻刻在一起,有一个只有他们二人,没有旁人的小家。
    她说,等她能做院子的主了,她会在院子里种上百花,让每一季的花香都扑满他们的院子。
    可现在他们搬出来一个月了,花田只有杂草。
    呵呵,林忘忧知道他被骗了。
    郊外的小院,听不到城里繁华的声音,却能听到院中人的哀怨。
    这些日子,她婉转依旧的语调哀怨的是院子不够大,家具不够精美,新做的衫裙没有用月华锦,午后的糕点不是香满楼的招牌……
    这些怨言,是对生活的,也是对他的。
    他,林忘忧,离开了林家,自然不能以东家身份拿林家商铺的东西了。
    他现在一月大约有四十两银子,应是够用的,就是养不起金丝雀了。
    他此刻特别能理解北宅人的心态,衣食无忧,但看什么是无忧。
    他离开林家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府,听说明王府都知道了。
    他成了常嘉府,乃至大明的笑话。
    如今,静娘自己管理布庄,有她裴家的老仆尽心辅佐。
    二弟和他那个脾气爆裂的弟妹,帮她采集染料、织房需要的原货,还借商队分销存布,诸事妥帖。
    玲珑布庄的生意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萧条,反而是更红火了。
    听说,静娘买下了北街主店旁的两间小院,筹备着绣房。
    望岚居的王夫人给绣房题词,介绍了不少绣娘。
    听说,是二弟妹在中安府开了间的常嘉百货,专卖常嘉府的特产,特地给玲珑绣庄留了柜面。
    哦,二弟妹在常嘉府城也开了家北物百货,不光有北方的毛料子、玉石、药材、干果,还有活湖羊、黄牛买卖。
    听说……,好多听说……
    同是出户,二弟的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头一次,他真心的认同林忆青比他强,无关嫡庶身份,只在看人的眼光和经商的魄力。
    他本来想重开布庄的,可店铺、人手,还有素布和染料,这些他都不能再以林家的名义去赊借了。
    所有的都要他现付,他咬咬牙能拿,但他不敢冒险。
    他能想到的风险,会随着经营的深入越来越多。
    他一个人,扛不下来。
    这其中自然有裴家的施压,但更多的是他的怯懦。
    他想见一见静娘,想跟她致歉。
    他搬出了南宅,静娘却留在南宅,依旧住在他们的归光院里。
    可静娘很忙,没空见他。
    姨娘劝离他说,家里正在接待朱家来的客人,那是小弟未来的岳家,他们带了厚礼而来。
    朱家知道东升可能继承家业了,想把聘礼和嫁妆都往上提一提……
    林忘忧先是一愣,但很快醒悟,这都是理所当然的。
    他的机会过去了,别人就会抓住。
    那日午后,远远的,他还看到两个儿子快步往前院去,应该是被临时叫去前院请安。
    他们倒是比以前懂事了,看到他时,不再因为他欣喜得要爬上他的肩膀玩闹,而是克制的对他行礼,没留下说一句话,就急忙离开了。
    他和他们,亲缘还在,又好像很浅了。
    所以,他当时是怎么膨胀到以为林家离不开他,而不是他离不开林家。
    是因为二弟搬走了,三弟又不常在家里,父亲老了、母亲家败了,他是实际的一家之主了?
    是因为裴家把他宠妾灭妻的事情闹大,让他下不了台了?
    还是,他真的爱……,不,林忘忧提起酒壶,闷了一口,摇头摆脑,……是他太自大,大愚不可及了!
    ……
    徐思雨大开百货,有四面走商、南北通货的原因,更有她借花非花、瞒天过海的想法。
    徐思雨在拼夕夕买得越来越放肆、顺手,不想老是偷偷摸摸的,她欲借世人多不知道百里之外事的现实,倒一些裹在常规的商品买卖之中,让这个世界逐渐习惯这些稀奇之物。
    慢慢铺垫之后,别人再见她拿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太过惊奇了。
    有的东西,她拆解工艺,让人试做出一些类似的商品在百货中销售,比如卫生巾;有的,权当从天下收集的奇货摆在百货之中,做展示用,偶尔有些不能拒绝的客人求购,她便卖个高价,完美衬托奇货可居。
    徐思雨在云阳镇又拿了两块地准备起宅子做创新工坊,以包吃包住包料和一月二两银的高薪在大明境内招揽手工业能人作创新工坊的匠人。
    这些手工艺人,揭榜之后,需在工坊专研如何做出徐思雨“掏出”的奇货。
    简单的说,就是徐思雨拿出了一个最终产品,让比她更聪明的手工艺人,给她分解、重组。
    货品做出来前,手工艺人按月得工钱,若货品研发成功,开始生产和售卖了,负责的手工艺人可以得到该货品一成利的分红。
    这相当于认可了手艺人的付出,以他们的技术入股,最后还给他们一个小东家的身份。
    徐思雨推出的这种招揽方法,在惯于师徒相传的手工业界,掀起了巨大狂潮。
    最先来聘的是些没有名气的年轻手艺人。
    徐思雨选了不少人,创新工坊很快就开办起来。
    作为第一批入驻的匠人,徐思雨让他们参与到工坊的建设之中,根据工种的分区,他们提了不少实用意见,工坊最终修得是让他们能顺手干活的模样。
    橡胶,是徐思雨想要的物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