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元帝投诚
作者:睡得早也起不来   圣人弟子,长生的我奉师命下凡最新章节     
    到了年中。
    李从彧的骑兵亲卫率先破入雍军的中营,经过短暂的交锋,俘虏了雍王的副将。
    余者从背面突围。
    正好与太子的兵马相撞。
    李灵运策马跟在太子身旁,见着后者冲杀上前。
    此行之前,太子还觉得两军交战,错在将而不在兵。
    可当他亲眼目睹过手底下的士卒死于敌手,就抛弃了这种可笑的想法。
    谁家儿郎没有爹娘,难道他们的人就合该遭人作践?
    大明士卒北上千里,最终埋骨异乡。
    他们无错,难道错的是自己人?
    太子思考过这个问题,他甚至还试图从李灵运这里得到答案。
    但李灵运没有给他任何回答。
    因为二人的出发点就不同。
    李灵运的自己人,最多就是剑池的人,再算上他爹。
    太子的自己人就多了,而且以后可能会多到数不过来。
    他个人狭隘的做法,肯定是不能被太子学去的。
    否则天下就要乱了套。
    好在,太子最终有了自己的答案。
    凡是不服王化的,那就打,就杀。
    即使杀得天昏地暗也在所不惜!
    除非他们有朝一日也成了自己人,那时才有可能考虑他们的感受。
    于是——
    太子手中长剑划出,将迎面而来的雍军士卒枭首。
    剩下的将领眼见大势已去,下马归降。
    立刻就有明军士卒上前,夺兵,卸甲,牵马……
    然后降将与降卒被打乱收押。
    朱平安得知前线战果,特别将周瑞安这个让人闻风丧胆的“鬼见愁”派来,由他负责给降卒安排差事。
    他本就有意要提拔周瑞安,最好能在朝中与苏迟能形成一定的制衡。
    这次把安排降卒的差事交给他,未尝没有分功的意思。
    周瑞安简在帝心。
    知道这是皇帝的考验,于是将降卒物尽其用。
    许多本来应该由大明征召民夫,从民间完成徭役的项目,就交给这群北元的降卒来做。
    对外,就宣称皇帝体恤百姓,施行仁政。
    最终的结果。
    降卒虽然累得半死,却能保全性命。
    皇帝稳坐高台,收拢治下民心,不时还有文人赋诗歌颂,引得龙颜大悦。
    再到周瑞安自己。
    他是毒士,根子里做的就是操纵人心的事情。
    明明,他周瑞安的全族是被元廷抄灭的,两者间存在血海深仇。
    可是在一番巧舌如簧之后。
    周瑞安在让这群降卒承担徭役的同时,还暗中让人散布自己北人的出身。
    好让降卒们对他产生一种向心力,最后将其引为靠山。
    唯有如此,周瑞安才不怕有人抢了自己的功劳。
    他的一切小动作,没能瞒过太子。
    太子气得咬牙,痛骂周瑞安这奸臣只顾自己,不顾旁人。
    同时,他心里也对朱平安的安排不解。
    假如这事情交给了苏相,那他的吃相肯定没有周瑞安这么难看。
    李灵运隐隐看出,太子这性情有点太正直了。
    这不是不好。
    而是作为一个未来的皇帝,他的立场本身就不该彻底倒向一方。
    正直无过,但对于正直的过度放任,就很容易培育出虚伪的清高,无法再接地气体察民间疾苦。
    他适时出声,替周瑞安说了几句公道话。
    “北人初定,将来亦是要纳入国朝治下的。陛下让周瑞安负责此事,并且委以重任,就是要给北人做表率。”
    太子眉头微皱:“父皇的意思我能可以理解。但周瑞安这般与他们靠拢,还以恩义自居,恐怕有违父皇初衷。”
    “这倒未必。”
    李灵运目光闪烁:“若是北元的京师被破,将来朝廷势必要经营的,其地位怕是不亚于金陵。”
    这话着实惊住了太子。
    他只想着凯旋而归,倒是忽视了对北元遗留的处置。
    北元京师——
    若是朝廷有意在北方再设一都,这其中要考虑的事情就更多了。
    李灵运最初也没想到这点。
    这还是他结合了曾经身为李思恭的经验,这才隐约捕捉到了朱平安的一丝用意。
    北元皇室杨氏一族,骨子里是有游牧血统的,当初定都在北,同样有震慑铁勒诸部的用意。
    这是元廷立国以来的惯例,一定程度上震慑住了牧族,没有让他们倒向狼庭。
    而且,牧族还是战马的相当一部分来源。
    若是放弃了这片土地,久而久之,南方王朝习惯了偏居一隅,丧失了镇压牧族的魄力,就容易导致华而不实的积弱。
    所以,北元京师不可轻易放弃。
    倘若朱平安的气魄够大,可以派一位封王的皇子坐镇,那就足以支撑起这座陪都的台子。
    关于具体的人选。
    李灵运心中已经有了眉目,就是二皇子秦王“朱益顺”。
    这一个天然合适的人选。
    秦王是诸王之首,而且还是皇帝诸子之中,仅次于太子的尊贵。
    接下来要考虑的,那就是太子的心思。
    倘若他对同胞兄弟心生猜忌,那么这一步好棋,也有可能变成臭棋。
    因此,李灵运不打算直接与太子挑明。
    太过刻意,只会适得其反。
    他决定等攻破北元京师之后,再引导太子知道这座城池对大明的重要性。
    ……
    入秋不久。
    他们的兵锋已经刺入了直隶。
    这时北方又有捷报传来。
    定北军主将“燕三”率领漠北精骑与雍王指挥的骑兵发生大规模战役,最终雍王败退。
    他一面沿着铁勒诸部的地盘逃窜,同时又派人到京师接皇帝。
    熙宁帝得知一向无往不利的雍王都兵败之后,也对这江山彻底失去了希望。
    他同样做了两手准备。
    明面上,他向臣子释放了集中朝议的信号,让他们为朝议做准备。
    暗地里,熙宁帝自己已经带着后妃,准备开溜了。
    他可不敢贸然去投靠雍王。
    熙宁帝虽然没有本事,但他在这几年的傀儡生涯中,还是学会了不少保命的本事。
    其中就包括纵观时局的。
    自己若在京师,只要京师不破,那他就是大元的皇帝。
    这是祖祖辈辈奠定的法统。
    相反,如果离了京师,即便雍王的手里还有兵马。
    可是已经落入别人的手里,进了别人的地盘,自己是什么东西,那还能是他说了算的?
    赶明儿,雍王只要一句他是“假货”,就可以名正言顺要了熙宁帝的性命。
    他才不想死的这么窝囊!
    反正大元注定要灭了,自己在位时没享受过一天身为皇帝的一言九鼎,那他凭什么要像别的亡国之君一样殉国?
    “延续不了社稷,那就延续祖宗的血脉。”
    于是乎。
    在一个深夜里,明军的营帐前。
    有一群骑着马人靠近。
    有士卒勒令停下:“来者何人!”
    其中一人下马,身旁还有声音尖细的太监陪同,从怀里摸出一方玉玺。
    “罪臣杨士宁携元室印玺,愿向明皇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