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哥窑瓷
作者:破旧的拖拉机   穿梭两个时代:从1979年开始最新章节     
    王朗与三轮车夫忙碌地来回穿梭了七八趟,终于将三轮车斗内的物品悉数搬空,王朗连一片纸都没放过。
    支付了六十五元钱,车夫满意地离去之后。
    王朗先是轻手轻脚地探视了王向前等人的房间,确认他们仍没有醒来时,他便悄然回到自己的房间,并谨慎地反锁了房门。
    随后,王朗随手召唤出白色的光圈,接着他就将眼前这堆积如山的珍贵资料一件件地扔进光圈之中。
    在白色光圈的另一端,正是2024年山庄王朗的房间。此刻,他的屋内已被各式各样的纸张和书籍堆得满满当当。
    忙完这些之后,王朗收起了白色的光圈,随后重新打开了房门的锁。
    王春来是下午三点多回来的,并且还带回来一张让王朗本以为这个年代国内还没有的东西——支票!
    王朗小心翼翼地接过这张华夏人民银行的支票,仔细端详。
    只见这张支票上方赫然印着一行字:“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显得格外醒目。
    支票有现金与转账两种,现金支票可直接向银行提现,而转账支票则用于单位间的款项流转。
    王朗手中的这张,正是转账支票,它虽不能直接提现,却能将资金汇入他们生产队的银行账户。
    “王朗,就这么一张薄薄的纸片,真的能从银行里取钱?”王春来带着几分不可思议问道。
    “叔,您别小看它,这可是支票,代表着银行里的真金白银。咱们这张虽然不能直接取钱,但能将钱款迅速转到我们生产队的账上。”王朗笑着解释道。
    王向前几人一直睡到了下午五点,然后就被王朗挨个叫醒。
    几人本来还有些迷迷糊糊,当听见王朗要带他们出去下馆子时,几人立刻精神抖擞。
    毕竟,这可是在首都下馆子啊!
    当王朗和王春来领着王向前几人踏入昨日杨卫平曾带他们光临的那家国营饭店时,王向前几人好奇看来看去,王向前的嘴里还嘀咕着,“这地方可比咱们公社的饭店大多了!”
    八个人围坐一桌,点好菜,开了票,便在等菜时闲聊起来。
    “大爷,咱们啥时候回去?”王向前问道。
    “预计是后天,杨经理说他会帮我们买后天的车票。”王春来回答道。
    “那我们能不能四处逛逛?毕竟好不容易来一趟。”王向前试探性地问,而其他几人也纷纷望向王春来,眼中充满了期待。
    “当然可以,但是有一点,绝对不允许带着‘家伙’上街。”王春来的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严肃。
    这其实是王朗和王春来提前商议好的。大家好不容易有机会出来一趟,把人一直关在招待所里不让出去也不合适。然而,“家伙”是绝对不能带出去的,毕竟这里可是首都,万事都得小心为上,谨慎行事总是没有错的。
    “你们打算去哪儿玩啊?”王朗笑着询问。
    “天安门。”
    “故宫。”
    “天坛。”
    “长城。”
    众人纷纷各自报出心仪的目的地。
    王朗听后,带着笑意说:“长城就算了吧,离北京还有段距离呢!”
    晚饭后回到招待所,王朗跟一个民兵换了房间,搬到了三人间。因为他打算凌晨带王向前去一趟鬼市。他觉得,好不容易来趟京城,如果不去一趟鬼市,简直就像白来一趟。
    凌晨一点,王朗和王向前蹑手蹑脚地走出招待所,骑上准备好的自行车,直奔龙潭公园。
    王朗之前就打听到了,龙潭公园每个星期日凌晨一点到四点有一个鬼市。
    两人骑了近一个小时,终于抵达龙潭公园。王朗看了看表,正好是凌晨两点十分。他们在公园门口花了两毛钱,把自行车停在了临时停车场,有人看管,不用担心逛完鬼市后自行车会丢。
    停好自行车,王朗和王向前走进了龙潭公园。没走多远,前方就传来了一阵嘈杂的声音。虽然每个人都在刻意压低声音交谈,但因为人数众多,那些声音还是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抵挡的嘈杂声浪。
    再向前走了一小段,龙潭公园鬼市的景象便展现在了两人眼前。
    摊主们将摊位紧密地摆在道路两侧,昏暗的电池灯下,除了摊位上的物品,四周几无光亮。
    顾客们在这些微弱的灯光下仔细挑选,偶尔与摊主低声交流。一些经验丰富的买家则更加隐秘,他们通过手势与摊主讨价还价,无需言语,几个简单的手势便能决定一件古董的归属。
    凡是能用手势谈妥生意的,大都是“老鸟”!这些人大都是文物专家、资深玩家等组成。
    这些“老鸟”眼光独到,出手果断。混乱的地摊中,他们能迅速识别出珍品,一旦看中,便果断议价购买,绝不拖泥带水。
    王朗没走几步,就被一个地摊吸引住了。摊主是个三十多岁的矮小汉子,他的摊位不大,一张二乘二的布铺在地上,一盏电瓶灯和一个小灯泡散发着微弱的光。
    尽管摊位小巧,但摆放的物品却琳琅满目。一半是完好的瓷器,另一半则是各种碎瓷片。
    此时,三四个人正围在摊位前,其中一位身穿中山装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手中拿着一个盘子,仔细端详,周围的人则静静地看着他,仿佛在等待他的评价。
    而正是这位老者手中的盘子,深深吸引了王朗的目光。
    尽管此处的灯光幽暗,但王朗所处的位置却足以让他清晰地观察到那位老者手中的盘子。吸引他目光的并非盘子的尺寸与造型,而是那遍布盘面的“裂纹”。
    确实,即使在如此昏暗的环境下,那盘子上的“裂纹”依旧显眼,隔着两三米的距离就能一览无余。这些裂纹错落有致,布满了整个盘面,初见之下,仿佛是一个曾破碎的盘子被精心粘合而成。
    然而,王朗深知这盘子绝非简单粘合之物。在华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声名远扬的瓷器便以这种独特的裂纹为典型特征,它便是名扬四海的“哥窑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