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大周百姓药典
作者:飘落的记忆   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最新章节     
    几天前。
    前往东北的大周使团返回京城。
    小皇帝召集朝中大佬。
    一同接见了四位部落王子,并听取了使团的汇报。
    皇帝赐封四人为果毅都尉,各赏番邦少妇一人。
    让国子监博士教他们学习汉话。
    礼部官员安排长期居所,陪同游玩长安城,感受中原的风土人情。
    四位王子被恢宏的皇宫深深震撼到。
    又承蒙大周皇帝的亲自接见和热情款待。
    各种精美的食物,让其应接不暇,感觉眼睛不够用。
    身为王子的他们有如刘姥姥进大观园。
    心中那股充当质子的怨气,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了。
    甚至心生几分庆幸。
    能够感受到中原王朝的繁华,开拓了眼界。
    对于贺若弼献上的东北特产,小皇帝照单全收了。
    但给各州总管或刺史下了一道谕令,不得为了献礼而盘剥百姓。
    一经发现,严惩不殆!
    也就是说,你不献礼,皇帝不会怪罪于你。
    但若是你为了讨好天子,四处搜罗宝贝。
    压榨,盘剥百姓,那就可能丢官,丧命,得不偿失。
    小皇帝把百年老山参、鹿茸、貂皮送给了太后朱满月以及两位太皇太后。
    让墨言找太医署的医官要了一个金方,把虎骨泡成虎骨酒。
    本来他准备把那张虎皮垫在上善殿的座椅上。
    原本威严端庄的宝座,一下凸现出土匪山大王的即视感。
    最后。
    放在了他批阅奏章的御案下,作为垫脚之用。
    把丛林之王踩在脚下,王霸之气显露无疑。
    ……
    京城西市。
    一座三层飞檐青瓦的阁楼张灯结彩。
    大大的彩旗迎风飘扬。
    一面绣有“全猪宴”三个大字,另一面却是可爱的猪小屁模样。
    六开门的门头正上方。
    悬挂着瘦金体书写的“全猪宴”牌匾。
    这是经小皇帝授意,九洲商行旗下新开张的一座酒楼。
    首要目的,就是宣扬猪肉的美味及其各式吃法。
    增加情报组织深度的同时,也能创收,一举多得。
    按宇文衍的规划。
    “全猪宴”酒楼要在大周遍地开花,掀起一股吃猪肉的风潮来。
    不过,这个过程可能耗时较长。
    酒楼内部布局,都是小皇帝亲自设计。
    一楼是散桌。
    设有一个小舞台,每天都有胡姬进行乐舞表演。
    二、三楼是各种大小包厢,供那些不差钱的官员,贵族使用。
    墙上悬挂的是一幅幅用框架装裱好的彩色画作。
    全都是酒楼推出的各式菜肴。
    第一批庖厨是从光禄寺调派来的。
    同时,负责培训烹饪全猪宴的厨子。
    如同大周钱庄开业时一样,酒楼外搭高台,唱大戏。
    吸引大量人员围观。
    酒楼开业大酬宾,全场七折优惠。
    一众小厮穿梭在人群中,散发酒楼开业传单。
    酒楼很快人满为患,排起了长队。
    排队是门艺术。
    这是大商人刘宝从小皇帝那里学到的一种营销手段。
    后世很多奸商还花钱雇人排队呢,人为营造出倍受追捧的气氛来。
    这样热闹的场景持续了十多天。
    全猪宴酒楼在京城一炮而红。
    去吃过了人都拍手叫好。
    直呼从没想过猪肉也可以这么好吃!
    酒楼开张。
    小皇帝吩咐刘宝,安排人前往长安县收购百姓饲养的生猪。
    要求严格按市价收购,不许欺瞒压价,损害百姓之利。
    小皇帝想要推行的全民养猪大业,从此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
    北方秋收之后。
    百姓家中的存粮以及朝廷各地设立的粮仓,逐渐充盈起来。
    在朝廷的组织下。
    幽州,相州,青州,兖州,襄州等地开始向辽东迁居人口。
    这次迁徙规模达到五万户,足有二十多万人。
    而辽西的那些高句丽俘虏,要到年后才会迁往中原地区。
    到时将由朝廷统一安排。
    此时。
    他们中的一些人正在为辽西的秋收挥汗如雨。
    还有一些壮劳力,则在为潢水河谷上游的要塞建设添砖加瓦。
    本着合理利用劳动力的原则。
    贺若弼肯定不会让他们闲着吃干饭。
    十月十五。
    大朝会。
    大医署经过一年的整理,编纂。
    小皇帝期待的民间常用药方终于成书了。
    全书收录了生活中常见的上百种病症以及上千个药方。
    宇文衍赐名——《大周百姓药典》。
    交由工部书坊雕版,大量印刷。
    朝廷下诏,全天下推广。
    草药医道一途,繁奥玄妙,为华夏先人沿用数千年。
    救死扶伤,除病祛疾!
    绝不是后世屑小一句不科学就能否定的?
    此药典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当下医疗条件落后的局面。
    但对于那些偏远少医地区的百姓,可能就是救命良方。
    别小看这些常见病症。
    哪怕是一个感冒发烧,都有可能要人小命。
    在小皇帝地推动下。
    太医署以后每年举办一次医者交流大会。
    广邀天下医师齐聚长安,进行医道交流,促进医学发展。
    宇文衍知道。
    医道一途同样存在敝帚自珍的情况。
    很多医术高超的医者,都是固守家族延续或是收徒的形式传承医术。
    时间久了之后,就很容易造成医术失传。
    这也是古代先贤创立的很多知识,技术,越传越差,最后没落甚至消失的一大原因。
    虽然会很艰难。
    但小皇帝还是希望为大周的学术交流撕开一道口子。
    同时,太医署扩大教学规模。
    从之前的四五百人,扩展到五千人,取消门第限制。
    但凡通过太医署招录考试,不论出身,一律招收。
    可能实际操作中,肯定会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
    不过,朝廷会制定严格的律令予以约束。
    就算不能完全杜绝,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宇文衍就是要把一些事情先做起来。
    然后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信诏令下达后,一定会在医道界掀起一股浪潮。
    除此之外。
    朝会上,还下达了另一道诏令:
    朝廷于各地广设蒙学、乡学、县学、郡学等官办学堂,书院。
    同时,鼓励民间创办私塾,书院。
    《蒙学算经》、《三字经》、《百家姓》定为蒙学书籍之一。
    算术、农学、时政成为各级官学必修课目。
    小皇帝绝对不允许大周学子,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知是行之始!
    读书一为明理,二为立业。
    若是单纯只为做官,把仕途视为唯一立业之道。
    那就是本末倒置,读书便成了浮于形式的敲门砖。
    这样的书生,只是王权统治下的工具人罢了。
    对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毫无意义!
    宇文衍需要的是能干实事,又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