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晏然听说是她亲手配制的,倒没那么排斥了,嘴里漫了一股甜意,似乎也没那么难喝了。
他从腰间的布包里取了一根竹筒。
这根竹筒一掌可握,上面雕了玉兔攀桂的纹理,齐晏然雕工极好,他还做了涂色,整个雕图活灵活现,是显憨态可掬。
竹筒前端装了一个像漏斗一样尖圆的铁器。
齐晏然小时候就喜欢捣鼓一些稀奇八怪的东西,沈昭嬑有些好奇:“这是什么?”
“射箭筒。”齐晏然对她招招手。
沈昭嬑走过去,齐晏然为她介绍箭筒:“我根据吹箭筒改良做的,将毒针装进筒里……”
吹箭筒要用力吹出,且只有一发,一击必杀,对身体素质要求高,一般人根本吹不出来,或者干脆吹不远,不适合女子用。
他扭开箭筒的底座,沈昭嬑看到底座上装了弹片,弹片上有几个小孔,插了四根不粗不细的,只有一指长的箭针。
之所以是箭针,是因尖头部分做成了叉形,中间有尖刃,两侧各有一个向外突出的小刀。
像箭矢。
“这是三叉箭头,是军中杀伤力十分巨大的箭矢,我目前做的这个,射程最远只能达到三米,三叉箭头会撕扯伤者的伤口,使伤口扩大,流血不止,令人疼痛加剧。”
沈昭嬑吸了一口凉气:“很厉害。”
齐晏然将底座装回去,指着底座上四个压簧插销:“扣住一个压簧,往上一顶,可以发射一枚箭针。这个压簧发射,和开伞差不多,只不过压簧的弹压要更强,这样射程会远一些。”
箭筒发射还真和雨伞非常像,沈昭嬑佩服不已:“这个做起来很难吧!”
“很简单,你要想学,我回头教你,不过,”齐晏然有些懊恼地说,“目前一个筒最多只能装四根箭针,再多了,就无法保证每一枚箭针都可以顺利发出,我回头再仔细琢磨一下,争取做一个单压簧连发的。”
说完,他又问:“要学吗?”
沈昭嬑连忙摇头:“我就算了……”
齐晏然有点失望,接着又将箭筒递给了她:“不学算了,这个送给你防身。”
沈昭嬑没有推拒:“多谢你了。”
她头上就戴着藏了暗器的簪子,上面涂了剧毒,只是比起齐晏然这个箭筒,就完全不够看了。
齐晏然没理会她的道谢,从布包里取了一个皮制的针囊,和一个巴掌大瓷瓶。
“针囊里一共存了三十枚箭针,箭针是特制的,用完了,记得告诉我,我再给你做,”他一指瓷瓶,“这里装的是毒药,能使伤口灼烧疼痛,令伤者在短时间内,身体迟缓无力,最后麻痹,失去行动力。”
为了配制这个种毒药,他寻了不少毒师。
“本来想准备剧毒,又觉着不安全,担心你笨手笨脚,万一自己沾上了就不好了。”
回京后,听说沈昭嬑这家驷马失控,他就琢磨着,要给沈昭嬑做防身的东西。
要小巧精致,易携带,好操控,发射迅捷,不能伤到自己……
还真把他难倒了,他琢磨了许多天,免强做了这个。
沈昭嬑高兴不已经,对准八角亭的柱子,按住压簧,将压簧往上一顶,只听到嗖一声,一根箭针钉到了木柱上,入口三分。
齐晏然上前,用力将箭针从木柱上拔下来:“这个箭针不易做,三叉头淬了钢,用完了还可以回收。”
沈昭嬑在齐晏然的指点下拧开底座,将箭针装了回去:“这个箭筒能用多长时间?”
齐晏然见她这么喜欢,嘴角止不住地上扬:“我给你准备的三十根箭针用完了,差不多就要坏,原本准备做个铁的,或者铜的,威力会更大,也更耐用,只是不如竹制的轻巧、便捷,想着你平常外出都带了护卫、婆子,你跟前的红药还有一些把式,遇到危险的机会不多。”
沈昭嬑点头:“也只是为了防身,竹筒应该够用了。”
齐晏然又道:“我回头再给你做一个,不小心损坏了,可以替换。”
沈昭嬑得了防身的器具,心里十分高兴。
回到梧秋院后,她就挑了一个扁圆形的无事香牌,让红萝拿去了主院,与母亲说一声,过了母亲明路后,让红萝送到齐晏然手中。
无事牌,其牌面上不做任何纹饰,也叫“无饰”,多为长形、条形、扁圆形、方形,在上面雕上“平安”二字,代表“平安无事”。
无事牌没有太大讲究,没有什么其他的含义,最方便赠送亲友的礼物了。
沈昭嬑第二次做的通髓珠,除了安魂定魄外,还有固本培元的功效,长期佩戴,有养心安神的效果,她做了几张无事牌,打算送给亲友。
齐晏然收到礼物后,打开巴掌大的盒子,看到里面躺了一块,雕着“平安”的无事牌,不由弯起了嘴角。
“算你家小姐有良心!”
红萝低着头,不敢说话触齐世子的霉头,齐世子长得俊秀如玉,性子却叫人不敢恭维,也就对小姐能容忍些。
齐晏然看向红萝:“对了,你家小姐方才为我准备的药茶,我喝着就挺好的,你再取一些过来。”
红萝低头称是,连忙回了梧秋院,同小姐提了这事。
药茶也不是精贵东西,是她同乔姑姑一起学做的,爹爹也在喝,这种小事不需要经过母亲,沈昭嬑便应下了。
“齐世子既然喜欢,便多送一些过去。”
红萝装了两包,够喝一两个月了,连忙去了碧水阁。
这会儿,齐晏然正把玩着无事牌,人都说久病成良医,他吃了十几年的药,不说医术有多高明,但药物的好赖,多少还是能分辨一些,他一闻就知道,这东西用了不少名贵香药材,有养心安神的功效,十分难得。
齐晏然当下就取下了腰间的玉佩,把无事牌挂在身上:“坏了,我忘记了告诉沈昭昭,我要去贵州……”
齐晏然从小就喜欢喊沈昭嬑,沈昭昭。
“算了,反正也不急于一时,下次见面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