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巧了不是
作者:慎远   明末:我看看谁敢让我剃头最新章节     
    黄得功看着眼前的三百三十八个人,有些不敢置信,还真的都回来了。
    黄得功伸手指了指一个小军官:“李成,你来说说。”
    李成是一个小旗,他的手下有十名夜不收,他们以前都在辽东镇当过兵。
    夜不收在军队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所以,黄得功认识他。
    李成站出来,说道:“报告将军!我们跟随向导从山里穿行到了原来广宁中卫所的位置。然后按照计划往回折返。
    我们在锦州城南的高山上潜伏了三天。
    据卑职观察,锦州城毁坏的很严重,城里面的满清士兵好像不太多,人数大概在三千到五千左右。
    另外还有一些随军的家眷和他们的包衣奴才。寻常百姓几乎没有。
    然后,我们顺着官道往回走,沿途一个满清士兵都没看见。
    广宁中后所等地的那些屯堡,被破坏的很严重,也没有满清士兵在那里驻守,倒是有几个逃跑的汉人奴隶藏在那里,跟着我们回来了。”
    黄得功点点头,又叫出来一个小旗,“牛大力,你来说说。”
    牛大力的说法和李成大同小异,都是在锦州城看到过满清军队,别的地方一个满清士兵都没遇到。
    黄得功在心里画了一个弧,难道满清军队已经放弃了锦州到山海关之间的地方?
    黄得功挥挥手,“每个人赏银二两,休息一天!”
    哇!
    “多谢将军大人!”
    夜不收们喜气洋洋,二两银子足够他们在山海关城里浪一天的了。
    要知道他们从九江出发到现在,已经将近两个月了,憋的那是相当难受。
    夜不收们欢天喜地的去领银子去了,黄得功就走出了大营。
    在营门外的一个犄角旮旯的地方,有三百多个奇形怪状的人,他们身上穿的已经不能叫做衣服了。
    这也就是夏天,要是冬天的话,他们肯定得冻死。
    他们每个人的脸上、身上都是伤痕累累,说是皮包骨头,那就是纯粹的皮包骨头,一点肉都不带有的。
    黄得功挥了一下手,他的亲兵队过来了。
    黄得功说:“走,咱们把这些人给唐总兵送去。”
    他马上就要出发了,不能带着这些人。
    唐通看见这些难民,强压住心底的喜悦,责备黄得功。
    “黄总兵,我好心好意的借给你那么多向导,你就拿这来回报我?”
    黄得功有些难为情,“唐总兵,我这不是过两天就要出发了嘛!这些人当中如果有满清人的奸细怎么办?只能麻烦你老人家了。
    再说他们很可能不是跟着我的夜不收回来的。是跟着你的向导回来的也有可能啊?是不是?”
    “哼!竖子不足与谋!老夫就权当他们是跟着我的向导回来的吧!你走吧,这件事情与你无关了。”
    “多谢唐总兵了!您老人家多受累了。”
    黄得功还感谢唐通一下,然后就高兴的回营了。
    目前的形势比他预估的要好,他收复锦州城指日可待了。
    黄得功走了,唐通乐得合不拢嘴了。
    把失陷于敌国的老百姓救回来,也是一个大大的功劳,何况他一次就救回来三百多个老百姓!
    这些人基本都是河南、河北跟山东等地的,这要是把他们送回京城,朝廷一造势,得多么的鼓舞人心呐!
    这是什么?这是国力强盛的标志,这是人心所向!
    再在京城搞一个认亲仪式,牛了大发了!
    哈哈哈,唐通都要笑出了声了。
    “来人!安排他们好好洗洗,给他们找一些旧衣衫,再熬一大锅大米粥,弄点咸菜,给他们补补身子。”
    那些逃回来的汉民们,哎呦,激动完了,这就是回家的感觉啊!他们已经很久没有人拿他们当人待了。
    这些人趴在地上磕头:“多谢将军大人!将军大人您公侯万代!”
    唐通美滋滋的,他就喜欢听这个话。
    过了两天,黄得功带着他的兵马出了山海关,去取锦州城去了。
    唐通并不怎么关心黄得功,关外的情况,他还是知道很多的。
    多尔衮已经无力进攻中原了,他就连防守锦州城,都很困难。
    女真人并不是一个整体,他们是靠武力捏合在一起的一团散沙,现在已经有了分裂的迹象。
    多尔衮根本就不敢把那些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给单独放出来。
    别看当初,努尔哈赤是靠什么十三副铠甲起的家。等到了大厦将倾的时候,有多少人都没有用,“轰”的一下子的事儿。
    唐通关心的是那三百多个逃回来的汉人,他们经过几天的休养,身上已经有了点肉了,可以经受住马车的长途颠簸了。唐通要把他们用马车送到京城去。
    “刘东平!你过来!”
    唐通把他的文书给叫过来了。
    “刘东平,你带两个人,去给那些难民们做个登记,姓名、籍贯、家庭详细住址,还有年龄,以及家中有什么亲人都记好了。”
    这是为了给他们寻亲用的,乱世这么多年了,他们的家人在不在了,还不知道呢。
    刘东平的工作效率很高,过了不长时间就给难民们做好了登记,把名单交给了唐通。
    唐通拿过来看看,点点头,很满意,刘东平不但一笔一划写的清清楚楚的,还把他们按照省份给分开登记了。
    山东的、河南的、河北的,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省份的,都分开了。
    妥了,把他们送到京城,一个功劳就到手了。
    唐通把几张纸叠起来,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是忽略了什么。
    忽略了什么呢?
    唐通又把那几张纸打开看了一下,郑满春、郑满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弟弟,叫郑满秋!
    郑满秋是谁?唐通觉得自己好像是在哪里听说过这个名字。
    “老周!你过来一下!”
    老周是唐通的一个幕僚,记性特别好。老周走过来了。
    唐通说:“老周,你记不记得谁叫郑满秋?”
    老周启动最强大脑,大脑忽闪了一会儿。
    “将军!那个开国第一侯,镇江侯的名字就叫郑满秋。”
    哈哈哈哈!唐通大笑,巧了不是!这个郑满春和郑满夏就是镇江人氏。
    “老周,走!咱们去看看这两个姓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