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华夷秩序5
作者:熊猫吴小宝   历史王朝崛起短视频引领工业革命最新章节     
    “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这是唐代韩愈引用孔夫子的话解释华夷的区别。”
    “其意思便是将礼作为判别华与夷的标准,凡是言行符合礼的,夷也可视为华,反之,则华亦可视为夷。”
    “这个礼,便是周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而文明的标准就是礼乐。所以我们现在也用礼崩乐坏来形容文明的倒退。”
    “夷这个字从字体形状上就能看出是一个人背着弓箭,这就是形容游牧民族的。”
    而往往游牧民族进入到华夏的文化圈,就会被华夏文化所折服,同化。逐渐就成了华夏民族的一员。”
    “华夏历史也同样是一部各民族的融合史,正是这样的包容并蓄才凝结成了如今的华夏。”
    “就比如从我们的姓氏来看,如今已有五千多到六千个。那么姓氏的来源是怎样的呢?”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姓氏就是自然出现的。最早的姓氏就是地名,就是代号。”
    “分封制的时候,分出去的人就会取一个汉字代表分封的地方。于是这里的人就有一个共同的代号。”
    大唐时空节点。
    长安太极宫。
    “咱们好像从来没有从这样的高度去分析过华夏与世界的关系吧。”
    李世民念叨着华夷秩序,脑子里想着大唐走出去后是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是征服者?还是解放者?是奴役他人?还是传播文明?
    “陛下,华夷秩序就代表了华夏和世界的关系,咱们是文明的传播者。咱们上古时期就知道怎样去构建文化,发展文明。”
    “咱们不是最先进的话,为何游牧民族进入中原都要汉化?孔夫子给出的说法就是最正确的。”
    房玄龄的话无疑是给大唐的大战略定了个纲领。
    而此时的天幕无疑也是指明了方向。
    那就是自古以来便存在的华夷秩序。华夏是最先进的文明,大唐走出去就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人类发展。
    “归根结底就是礼。游牧入中原,就成了华夏民族,比如我们鲜卑。如今不也是汉人一般?”
    长孙无忌此时对民族融合的理解更为清晰了。
    “韩愈不知生在哪一年,难怪后人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句话真正的诠释了华夷之别啊。”
    此时的魏徵对韩愈也升起了敬佩的情绪。
    “华夏礼仪为先,少数族裔进入中原先学的便是礼,由此可认为是融入了华夏文明之中。但咱们华夏去学了西方蛮夷这一套,那就是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
    “若是以征服,奴役的手段,那么大唐定不能做到长治久安。”
    李世民此时不用想也知道,光凭借武力的统治是行不通的。
    “陛下所言不差,西方蛮夷不懂礼,没有道德规范的准则。所以才会有如今的礼崩乐坏。”
    房玄龄联系之前天幕上见到的零元购,也认为西方这套秩序不久后会崩溃瓦解。
    众人听后联想到后世的华夏,也是认定了后世的蓝星最终会要回归到它应有的轨迹上,那就是华夷秩序。
    “文化圈,华夏文化圈天然就有吸引力。自古以来周围的少数族裔哪个不想融入进来。
    “或许他们没有这种高层次的理解,但是从他们向往中原的生活和文化就能体现出来。”
    “就像天幕所说的,只要融入进来,必定会被折服。就说五胡乱华,这五胡哪个不是在中原生活了几十上百年?”
    “如今来看,他们还算不算胡?为什么后来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很大的阻力?不正是因为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华夏文化吗?”
    长孙无忌的长篇大论,直接就是要以华夏的强大包容性,形成一个巨大的文化圈,主动往外扩散。
    只要能坚持下去,到时候整个蓝星都可以在这个文化圈中进行融合。
    李世民听完后,内心是激动也忐忑的,这样一个大战略大唐有能力做到吗?
    而其他人也都从长孙无忌的话里听出了这个伟大的构想。所有人都有一种血脉偾张的感觉。
    因为这事是前无古人,也未必后有来者的。这个伟大构想所需要的时间最少是以百年往上计的。
    而且还要保证这一构想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大唐始终都要有强大的军事威慑力。
    所以众人虽然激动,但也和李世民一样带着忐忑。
    “分封制,陛下,咱们用分封制。”
    杜如晦看着天幕提到最早的分封后,便开始了设想。
    “分封出去的,咱们除了最尖端的科技,普通的文化,包括诸子百家思想,全部带过去,再附带大量移民。”
    “这期间,咱们大唐和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也不停止,时时刻刻都在诸侯国身上打下华夏的烙印。”
    “时间一长,必定会汉化。只要他们学的是汉语,写的是汉字,即便最后它独立了,它始终都是华夏文明的分支。”
    杜如晦越说越激动,到最后都手舞足蹈了。
    虽然他只是说了个大概的意思,具体操作还涉及到了无数的细节和变数。但大体的意思众人也是明白的。
    “咱们目前的人口并不具备分封的基础啊。再说日后若是出现春秋战国呢?岂不是天下大乱?”
    魏徵想得远,带着忧虑的表情说道。
    “怕什么,只要融合没问题,还不是华夏自己内部的问题?到时候再来个秦始皇,不一样是大一统吗?”
    李世民越想越觉得可行,再说重现春秋战国,那还不知道多少年后了。如今核心问题便是扩大华夏文明的影响力。
    不得不说,开国功勋们对于理想就是如此的执着,他们认可了,就会全力以赴的要去实现它。
    天幕继续播放。
    “汉字越来越多后,人们也开始逐渐有了自己的氏。再后来人口越来越多,也就有了民族这个代号。”
    “所以华夏文明也可以说只有文化的差异,而没有民族的分别。说来说去都是一家人。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华夷之辨。”
    “那为什么我们又会有这么一个华夷之辨的说法呢?”
    “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华夷之说。但也是一个模糊的说法。真正有华夷之别的明确说法是西周时期。”
    “西周把这个称为分服,我们现在说的五服就是从这里来的。周朝把华和夷从远到近,按亲疏关系分为五服。其中夷是处于最远的一服。”
    “《国语.周语》上记载的也是说遵先王之训,说明这是个传统,很早之前就有了。”
    “虽然当时有分别,但整体上还是在华夏文化圈内,所以只是文化核心的一个划分。五服什么意思呢?不就是一个祖先吗?”
    “到春秋时期,才强调华夷有别。原因就是犬戎攻破镐京,杀了周幽王这段历史。”
    “犬戎之祸对当时的华夏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得春秋战国由礼仪之邦走向了黑暗混乱,这才有礼崩乐坏的说法。”
    “也是这个时候士大夫们才提出了华夷之辨。目的就是要提高防范意识,保护华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