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省文联见闻(求追读求好评)
作者:缸里有米   重生1979:开局迎娶落魄千金最新章节     
    中午时分,省会商都。
    此时的省会在林正军眼里,破破烂烂的,天灰蒙蒙的,建筑物也陈旧低矮。
    但可以看得出省会风气要比县城开放很多。
    有些胆大包天的女同志已经开始穿粉色、红色、紫色的艳丽衣服了,胆小的外面依旧是蓝色黑色的罩衣,但在罩衣下面露出艳丽的一角。
    但白志远却觉得省会很高大上很繁华,路过二七塔的时候,他甚至说后悔没带来相机拍几张照片。
    毕竟,他一个县长罢了,开会都到黄淮市,来省会的机会也不太多。
    省文联是一栋三层的灰砖小楼,大门口挂了很多牌子,除了作家协会,还有戏剧家、美术家协会等等。
    大门口,白志远亮出工作证,林正军又拿出介绍信。
    门卫大爷立刻一脸兴奋,热情高涨:“哎呀,楚狂人啊!你的《牧马人》我瞧了,太感人了,就一点不好,越看越饿!”说着,连忙开门放行。
    瞧瞧,人家文联的文学素养多高,连个门卫大爷都看书,林正军笑道:“谢谢大爷!”
    林正军找到的省作家协会,门卫大爷说在二楼东边,林正军唐晓芙和白志远连忙赶了过去。
    “正军同志,欢迎欢迎,你可是咱们代表团最年轻的作家,以后要多多创作好作品啊!”
    听说林正军来了,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李准亲自接待,而后又和白致远握手寒暄。
    “哎呦,你们淮边县的领导也够重视的,直接把正军用小轿车送过来,中中中啊!”
    李准今年61岁了,胖乎乎的,聪明绝顶,地中海发型,笑容可掬,和蔼可亲。
    文学史上,他也是大佬,谢铁郦的《大河奔流》就是他写的。
    按照历史轨迹,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也将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
    把林正军送到,白志远就提出返程了。
    桥板水库的堤坝、还有各个公社的旱情,推进青山公社的分田到户,好多事情需要他亲自推动。
    林正军和唐晓芙送他出门,从小轿车后备箱取出行李,放到门卫室。
    临别之际,白志远把一叠全国粮票和二百块钱递给了林正军,笑道:“正军,这是县里给你的补助,到了京城,一定要吃饱吃好!”
    “谢谢了!”
    林正军和唐晓芙返回办公楼,李准派一个文书带着林正军去在文联参观了一番。
    他是这次进京代表团的团长,要接待来自全省各地市的文艺工作者,忙着呢。
    与那些国营大厂相比,文联不算什么有钱单位,房屋寒酸,办公桌椅也很破旧。
    但就一点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书。
    资料库、阅览室、展览室,什么书都有,摆得满满当当。
    在资料室,林正军甚至发现了一套文学古籍刊行社(人文社的副牌)的《金瓶梅》,57年出版,宣纸印刷,无删减版本。
    “同志,这套书我能借走看几天吗?”林正军根本没敢开口索要,只想借来学习几天,因为太珍贵了!
    据说这个版本是在教员的首肯下发行的,一共发行了两千套,主要面向省部级以上干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
    购买者需满足已婚、年满45岁的条件,且所有购书者名字均登记在册并编号。因此,该版本被戏称为“部长本”。
    “你为什么想看这套书?”唐晓芙红着脸等了林正军一眼。
    “那当然是为了艺术。”林正军理直气壮。
    要知道,教员先生都对这套书高度评价,推荐多次呢,因为揭露现实特别有力,尤其是阶级压迫描写比较精彩。
    最开始根本没有四大名着的说法,那是出版商搞出来的概念,只有四大奇书,有《金瓶梅》而无《红楼梦》。
    “正军同志,这件事我可做不得主,我等下请示下李准老师。”文书歉然地笑了笑道。
    “外国文学名着丛书?我能买两本吗?”
    在阅览室,唐晓芙被摆在桌子上的一堆书吸引了,美眸放光地摩挲着封面。
    《傀儡》《诗选》《蔷薇园》《猎人笔记》……
    《外国文学名着丛书》从很早之前就在策划出版,78年重新启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沪上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
    收录的作品清一色都是世界知名的经典名着,一共十六本,一经面世就受到了无数读者的追捧,市面上一书难求,特别紧俏,你就是在新华书店上班,都未必能搞到一套呢。
    因为封面一概都是米黄色网格,所以被读者们亲切地称为“网格本”。
    那文书笑道:“这个是文联给各位代表准备的礼品,一人一套,正军同志可以免费拿一套,登记上名字就行了!”
    “感谢感谢。”
    林正军知道唐晓芙想去燕京的路上看,于是,当即就拿起了一套,登记上名字,随后抱着书跑到门卫室放进一个背包里。
    到了中午饭点了,文书带着林正军和唐晓芙一起去文联食堂吃饭。
    今天下午就出发去燕京,所以,大多数代表已经来了,食堂里坐得满满当当。
    这次中原省参加文代会的代表团一共六十来人。
    问为什么只有六十来人,那是因为燕京沪上等大城市以及陕省这样的文艺重镇获得的代表名额更多。
    林正军见到不少“熟人”。
    豫剧演唱家申凤梅在和常香玉聊天。
    哎呀,林正军肃然起敬!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去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林正军差点唱出来。
    常香玉今年56岁了,在接下来的文代会上,她会被选举为全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1年,抗美援朝的时候,她全国巡演170场,捐了1架米格-15战斗机,命名为“香玉剧社号”,去世后,国务院追授为“人民艺术家”。
    现在的那位“小香玉”,是她的继孙女。
    作家这块,大多数年事已高,都特娘的能当林正军的爹乃至爷爷了,好多人林正军都不认识。
    只有两个比较年轻。
    一个叫张一弓,现年45岁,身材高大,是《中原日报》的记者,五十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了。
    一个叫李佩甫,现年26岁,个头不高,脸庞瘦削清癯,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嗯,这位后来也拿了茅奖的。
    现在他是许昌文化局的专职创作员,刚刚发表三篇短篇小说,就凭这几篇短篇小说就计划调到《莽原》当编辑了。
    这个杂志是借用了鲁迅先生创办的《莽原》的名字,筹备了半年多,将在明年正式挂牌成立。瞧瞧,七十年代就有人会蹭热度了!
    “楚狂人!久仰大名啊,《牧马人》写得太好了!”
    “正军同志,以后得支持下老家的文学杂志的,《莽原》马上创刊了,你可得给我投稿啊!”
    见了林正军,这俩货都很高兴很兴奋,握手寒暄拥抱,刚刚见了一屋子的爹,终于遇见比自己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