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受人之所托 忠人之所事
作者:柳元西   御兽谱最新章节     
    chapter 501: entrusted by someone. loyal to someone's affairs.
    海宝儿悠然踱步,口中喃喃自语:“哎,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人呐,着实难呐……”
    谁让他此前在皇宫,满口答应了太医署邀约了呢?!
    不再多想,他便迈着从容的步伐,踏入这座别具一格的院落。院落极为敞阔,整洁异常,地面铺陈着平整光润的石板,就像一面巨大的铜镜,反射着阳光的温暖。几棵苍劲古朴的大树屹立,威武傲然。庭院四周,各类珍奇异常的药草盆栽错落有致地摆放着,空气中弥漫着浓郁醇厚的清香。
    廊庑之间,太医们忙碌不迭,如蜜蜂般辛勤劳作;学徒们勤奋好学,似雏鸟般渴望知识。
    谁能想到,在这封印假休期间,朝廷里的大部分机构都迈入了休眠状态,可这太医署却反倒变成了最为令人感到紧张的部门。
    海宝儿沿着回廊徐行,一间间诊室映入眼帘。诊室布置简洁雅致以极,靠墙搁置着精致华美的药柜,里面整齐地排列着一格格的药材抽屉。诊桌摆于中央,上面放置着笔墨纸砚以及一些医疗器具,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太医们有的全神贯注地为患者诊断病情,或在望闻问切,仔细观察患者的神色、舌苔、声音、气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或在切脉辨症,眉头紧锁,感受着脉象的跳动,试图从中探寻疾病的线索。有的则在认真地书写药方,笔走龙蛇,挥洒自如。
    再往深处行进,是一个偌大的药房。药房里草药味浓郁至极,数排高大的药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药材。那药材有补气之黄芪、人参,补血之当归、熟地,清热之黄连、黄芩,散寒之附子、干姜,还有诸多奇花异草,功效各异。药师们忙碌地穿梭其间,按照药方精心地抓取、称量着药材,动作娴熟,有条不紊。
    在院落的深处,有一间专门的炮制房。炉火烈烈燃烧着,红彤彤的火焰仿佛在诉说着太医们的辛勤与执着。各种炮制工具摆放得井然有序,犹如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这里,太医们将药材进行精心炮制,以使其发挥出最佳的药效。诸如炙、煅、煨等手法运用娴熟,游刃有余。
    而在太医院的一角,还有一个宽敞的讲堂。此时正有一位资深的太医博士在讲学。那太医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他正对着台下众多年轻的医者们讲解着各种病症的诊断和疗法。“诸位,今日我们来讲这疑难杂症的辨别。”太医的声音在讲堂内悠悠回荡,“如遇高热不退,当辨其病因,或为外邪入侵,表证未解,可用麻黄、桂枝等发汗解表之药;或为体内热毒积聚,当用黄连、黄芩等清热泻火之品。”
    海宝儿悄然在后排安然坐下,认真聆听着。
    正听得入神,这时讲堂内有一位学生举手提问道:“博士,若遇到脉象奇特,难以判断之时该如何是好呢?”
    那太医博士抚须思考片刻后回道:“这便需医者有深厚的功底与敏锐的洞察力,需结合患者诸多症状综合判断。望其神色,观其舌苔,闻其气息,问其病史,切其脉象,五诊合参,方能准确判断病情。”
    说完,那太医博士眸光倏地一转,定格在了看起来颇为面生的海宝儿身上,心中猜测这应是新来的学徒。
    旋即,他开口发问:“这位学徒,老夫这里有一问。倘若遇到脉象呈现虚浮之态,且时隐时现、飘忽不定,依你之见,当如何进行精准判断呢?其中又涉及哪些医道要诀、脉象玄机?”
    海宝儿从容一笑,答道:“此乃元气不足,或因劳倦过度,耗损正气;或因久病伤正,气血亏虚所致。当以补元气、养气血为要。可选用人参、黄芪等补气之品,佐以当归、熟地等补血之药,以培补元气,滋养气血。”
    太医博士眼睛一亮,接着又问道:“那若见脉象沉迟,又当如何?”
    海宝儿不慌不忙地回应道:“脉象沉迟,多为里寒之症,或为阳虚,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脏腑;或为阴盛,寒湿内侵,阻滞阳气。当温里散寒以治之。可选用附子、干姜等温热之药,以温阳散寒,振奋阳气。”
    太医博士轻抚胡须,脸上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原本他是想借着提问的方式来开启今日教学的篇章,没成想这位十来岁的太医学生竟如此聪慧,对答如流且精准无误。
    太医博士不禁颔首赞道:“你这新来的学生,医理之学甚是精湛呐,竟能将脉象、病症等诸多方面皆融会贯通,实乃难得!”
    海宝儿赶忙谦逊地拱手作揖道:“博士谬赞了,学生不过是略通些浅显的医道皮毛罢了。”
    突然间,讲堂内有一位年轻学徒毫无征兆地竟突然晕厥倒地,这一变故顿时让周围之人一阵惊惶失措。众人脸上露出惊慌之色,纷纷站起身来。
    “都速速让开!”还未待医学博士赶至跟前,只见海宝儿迅速起身,身形如闪电般快步来到那晕倒的医者身侧。
    他眉头微微皱起,神色凝重,先是轻搭脉搏,而后一番仔细查看,心中便已然明晰。他不慌不忙地缓声道:“无需担忧,仅是劳累过度加之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罢了。”言罢,他从容地从怀中取出一枚丹药,轻轻放入那医者口中。
    那丹药乃是海宝儿精心炼制,以人参、黄芪、当归等药材为主,具有补气养血、提神醒脑的功效。
    没过多久,那学生便悠悠转醒,众人皆对海宝儿投去满含钦佩的目光。
    太医博士亦是满脸惊讶地凝视着海宝儿,竟拱手行礼道:“阁下医术着实高明,不知阁下究竟是何人?”
    海宝儿仅是微微一笑,谦逊言道:“在下不过是一介普通医者罢了。”
    然而那太医博士却绝不相信,说道:“普通医者怎会有这般能耐,阁下定然是位高人。”
    海宝儿爽朗一笑,也未多做辩解,只是道:“过奖过奖。”
    岂料话尚未说完,太医署令徐寔竟率领一大拨人,浩浩荡荡、风风火火地抵达了讲堂。众人皆不明就里,不知究竟所为何事,但也不敢贸然询问,于是纷纷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礼。
    在医学博士和众学徒瞠目结舌、惊愕不已的目光中,太医署令徐寔径直来到海宝儿身旁,随即毫不犹豫地下跪行礼道:“下官徐寔,拜见少傅大人。不知少傅大人大驾光临,下官迎接不周,还望大人恕罪。”
    海宝儿扶起太医署令徐寔,同时对着行礼的众人说道:“徐大人,诸位同僚,不必拘礼,我此次前来,只是途经此地,看到太医署全员不休,心中甚是触动。”
    这一番话语,说得众人皆是心潮起伏。一个“同僚”,表明了海宝儿对太医署的肯定,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一个“全员不休”,道出了太医署无可取代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职责。
    太医署令徐寔心潮激荡,对着讲堂内所有人高声喊道:“我武朝自开朝伊始,最为年轻的太子少傅,满腹才华、惊才绝艳的海逸王,应本官诚邀,特地莅临太医署讲学。诸位与我一同,恭迎少傅大人移步讲席,为我等释疑解惑!”
    “恭迎少傅大人移步讲席!”满堂之声整齐划一。
    海宝儿毫不犹豫,行至讲堂最前方,先是对着医学博士微微躬身,而后转过身来,对着目光炯炯的所有人高声说道:“我叫海宝儿,自五岁起始,便随家师研习医术,匆匆一晃已近十六载。然学医愈久,愈觉自身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今日至此,非为授课,亦非讲那高深玄奥的道理,而是与诸位志同道合的医者,谈天说地……”
    这话一出,满堂皆惊。
    所有人皆未料到,这位声名远扬的“麒麟之趾”竟毫无半点趾高气昂的姿态,而是说得这般深入浅出、和蔼可亲。
    海宝儿接着道:“正如古医籍所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我等行医之人,当以预防为首务。又如前人医道精髓所言,辨证论治,因人而异。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我等需持之以恒地钻研,方可精进医术,造福黎庶。故而今日,我欲与诸位分享一则心得,良医者,常疗未病之躯,是以无病。贤能者,常防未萌之患,是以无患也。”
    听了这话,众人皆为之一震,尤其是那些太医学徒们,更是惊愕不已。他们还是头一回听到这般既别出心裁又与众不同的论断。他们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学医的初衷究竟为何?做医者至高的境界究竟怎样?
    很显然,海宝儿的一番话,令他们对学医从医有了焕然一新的认识:良医治病,往往于疾病未萌之际便着手治疗,故而无病,此乃医者的初衷与终极目标——医人;贤能治世,常常在灾祸未起之时就加以治理,因而无患,这是医学的至高境界——医事。
    所蕴之妙理,似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所藏之玄机,如洞察先机,化险为夷。医人与医事,本质上并无太大的区别,二者殊途同归,皆为救苦救难、济世安邦之举。
    这便是海宝儿历经这些年医病医事所悟的心得,亦是他一心想要与学徒们分享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