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麻雀战术
作者:恨不得撞墙   百战百胜!只因我能提前模拟战争最新章节     
    所谓麻雀战术,其实就是化整为零。
    前世抗日战争时,敌后游击队员像麻雀一样忽东忽西,忽聚忽散,利用自己目标小,行动灵活的特点,神出鬼没,不断袭击鬼子,取得了极高的交换比。
    麻雀战需要三个条件。
    一是必须在地形复杂的山地进行,二是己军熟悉地形而敌军不熟悉,三是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眼下这三个条件,楚军都具备。
    整个北梁旧地都以山地为主,只有零星几个盆地点缀其间。
    投降的北梁士兵不少都是当地人,熟知地形。
    而且,当地老百姓被突竭斯人祸害得不轻,极为痛恨鞑子,这群众基础也没问题。
    不过,宁易舍不得让林丹峰亲自去敌后做这种事。
    他召开军官会议。
    大家对这种战术的热情极高。
    最后,他决定以平晋卫中擅长山地作战的部队为主,北梁降兵为辅,混编成二十个队,利用山道潜入突竭斯人背后。
    这种战术很快便见到了效果。
    这两千人平时散开潜伏在山林中。
    一旦得知突竭斯人的动向,立刻集合起来,以优势兵力伏击、狙击敌人。
    成功之后,便像麻雀一样散开,重新躲回山林之中。
    突竭斯人的征粮队接连被袭击。
    一般的小股骑兵已经不敢单独行动了。
    但大规模的骑兵行动,虽然安全,但效率奇低。
    有时候,一支近千人的骑兵队伍折腾一天,其收获还不够一百人马所用。
    突竭斯人明显急躁了起来。
    他们开始转守为攻,出豁口频频挑衅楚军。
    但楚军营寨坚如磐石,稳如老狗。
    在楚军的强弓劲弩面前,突竭斯人次次都是铩羽而归。
    后来,突竭斯人改变策略。
    他们的征粮队放弃山林附近的百姓,转而专门劫掠平原中间地带。
    楚军的那些小队顿时失去了目标。
    两军又重新陷入对峙。
    好在没过多久,一名当地的猎人透露了一条可以走马的山道。
    宁易大喜过望。
    他和林丹峰商量之后,将手里的一半骑兵都派了过去。
    褚景崇、毛贵、樊川、和林平志,各自率领一个骑兵营深入敌后。
    他们分进合击,很快就将局势又扳了回来。
    现在,对于突竭斯人的征粮队来说,就是平原中间也不安全了。
    突竭斯人再次急了。
    左贤王很快派来使者,邀请宁易当面“谈和”,但被他严词拒绝。
    现在想和了,之前干嘛去啦?
    如今形势对自己这么有利,就算不能将左贤王的命留下,也要狠狠咬他一块肉下来。
    但没想到两天之后,形势再次巨变。
    突竭斯人“钓鱼”成功。
    他们先是利用一支征粮队做诱饵。
    等褚景崇上钩之后,跟在后面的一支万人队突然出现,并对楚军实现了合围。
    幸亏一万人的骑兵队伍,声势实在浩大。
    褚景崇等人提前感应到了动静,及时做出了反应。
    撤退的关键时刻,由宁易亲自带过的这支骑兵,利用墙式冲锋击溃了正面阻拦的敌人,冲进了山林。
    但剩下的突竭斯人不肯善罢甘休。
    他们也冲进山林,利用人数优势将整座山头团团围住。
    林平志率领的一千人,也是褚景崇分给他的骑兵旅老兵。
    老兵们策动林平志去救。
    林平志拗不过,只得兵行险着。
    但没想到,人不仅没救出来,他这一千人也搭进去了。
    宁易一收到消息,就对豁口发动强攻,逼得左贤王收回了部分兵力,全力防守豁口。
    眼下双方再次回到了僵持局面。
    在豁口处这一主战场,楚军人数占优,是进攻一方。
    但在山头那处小战场,楚军却呈守势。
    两千楚军被数倍之敌围困。
    两军都有软肋,都不敢久拖下去。
    战况激烈,突竭斯人派出去征粮的人大大减少,粮草眼看就不够了。
    楚军这边,强攻豁口的伤亡巨大。
    而且,拖得越久,褚景崇和林平志的那两千人,就越危险。
    前些天的麻雀战术之所以那么成功,除了当地老百姓的协助,还有就是大本营这边的支持。
    通过那些山道,大营这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过去,支撑着三千人在敌后作战。
    但眼下,一粒米、一根箭都运不进那座山头。
    没有大营这边的补给,褚景崇和林平志撑不了几天。
    所以,当左贤王再次派人来,提议和谈时,宁易犹豫了。
    他召集众人商议。
    大家都不说话。
    就这样放过鞑子,所有人都不甘心。
    但置两千袍泽于不顾,大家又没这么狠心。
    最后还是林丹峰说:“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才两千人而已。”
    他说得轻描淡写,似乎并不怎么在乎林平志的命。
    但宁易在他家里住过两天,却是感受过他对独子的舐犊之情,知道他其实言不由衷。
    而且,就算他舍得林平志,自己也舍不得褚景崇和那两千骑兵。
    他们不仅是自己最忠心的一群部下,也是楚军中最厉害的一支骑兵。
    其中的骨干,基本都同自己在汶水边一同战斗过。
    左贤王为什么进退两难?
    他的部队全是骑兵。
    理论上,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完全可以撒丫子就跑,一路跑回草原。
    但左贤王并不敢这么做。
    就算撤,他也只能缓慢地,一步一步地撤。
    原因就在于自己也有一支强大的骑兵。
    三卫骑兵加起来,差不多有一万人。
    其中自己直属的三千骑兵旅,更是不弱于突竭斯人,甚至可以和左谷蠡王最精锐的大帐兵硬刚。
    他可承受不了这两千骑兵的损失。
    考虑再三,他还是接受了左贤王的提议,同意第二天一早和他当面谈。
    面谈的地点就在豁口处。
    左贤王承诺后撤三里。
    当然,楚军也要后撤同等距离。
    但即使如此,这对楚军也更为有利。
    因为目前是突竭斯人占据豁口。
    如果突竭斯人让出这一有利地形,那即使事情有变,楚军也有机会拿下豁口,打破僵局。
    这也是宁易同意和谈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在他做出这个决定之后,系统面板上出现了一条模拟任务——“抵挡突竭斯人的围攻”。
    左贤王的“和谈”果然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