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主战的光绪帝
作者:茵茵i浩浩   国家的明天更比今天好!最新章节     
    而后党的核心人物是先帝同治的老师,李鸿藻。
    “帝党”和“后党”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存在尖锐的矛盾,所以在宫中他们经常是争吵不断且谁也不让谁。
    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往往是帝党斗不过后党。
    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无非就是,帝党之中的成员骨干属于是清流派的一些人物,他们对自己自视甚高,却却又无权无势……
    而后党的成员就不一样了,他们之中的身份地位一个比一个高,且多数为京内的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还有京外的封疆大吏。
    在帝党和后党之间最能凸显出来他们相互斗争的一件事情,就是甲午战争。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因朝鲜问题交恶,日本挑起甲午战争,载湉主张对日强硬。
    这一年是光绪皇帝开始亲政的第五年,这个时候的青年可以说是意气风发,面对那些个欺辱自己的洋人定然不能忍让。
    光绪皇帝现在就是人生看淡,不服就干,所以说他是一力主战。
    与光绪皇帝站在一条战线上的还有着帝党官员,他们同样是一力主战。
    不过这个时候光绪皇帝的对立面却是站着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主和派的慈禧太后。
    且后党官僚,大多数也同样主张和谈。在这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就是李鸿章!
    这一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了…..
    光绪皇帝想要严惩不听命令一意主和的李鸿章,可是却遭到了慈禧太后的阻拦。
    慈禧太后是有意保护北洋大臣李鸿章……
    当时正是围绕着这一场甲午战争,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后党”和以光绪皇帝为核心的帝党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事情这样的,首先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日本!
    现在的日子强起来了,认为自己行了。且他还有着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强烈的扩张性。
    所以说他自然是要挑事情,要扩大自己的本土。
    于是它便把目光放到了地大物博的中国身上。
    这个时候日本在等一个机会,机会一到就按照计划先吞并朝鲜,再进犯中国。
    光绪二十年春,这一年日本所等的机会到了。
    因为这个时候朝鲜国内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日本人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打算大规模入侵朝鲜。
    可是要打仗讲究的是师出有名啊,这朝鲜一没有惹咱们,二没有招咱们。
    日本实在是没有借口出兵打仗啊。
    可就是在这个时候,日本国家的智囊团想出来了一个主意。
    这个主意就是先采用欺骗的手法诱使清政府首先出兵朝鲜,等到清政府一出兵那自己就有借口出兵!
    这个时候清政府不明白小日本隐藏的狼子野心啊,于是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邀请。
    并根据中朝亲藩关系的惯例,便决定起兵帮助自己的藩属国。
    清王朝的军机大臣及政府首脑商量过后,决定派军队分三批进入朝鲜作战。
    首先第一批是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所统芦防马步军,共九百一十人。
    第二批是直隶提督叶志超所带榆防各营,共一千零五十五人。
    第三批,是总兵夏青云率马队一百名,旱雷兵一百名和步队三百名。
    这三批兵马分别从不同的日子进入朝鲜作战,其次这三批入驻牙山的中国军队达二千多人。
    这个时候怀着不良用心的的日本最高决策机构,在得知清政府派兵入朝的消息之后便紧紧盯视着这一支军队。
    随后在光绪二十年四月二十九日,日本最高领导层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日军出兵朝鲜问题。
    三天后,也就是五月二日。
    商量完毕的日本正式成立战争决策大本营。
    随后大本营便宣布整个日本进入战斗状态,所有的物资啊,运输啊等资源全部归大本营来支配。
    这个时候就算是日本的内阁大臣也不能干预人家,这足以能够体现出日本队于这场战争的重视。
    五月十三日。
    这一天日本兵发朝鲜,它们足足派出了四千多人的军队,人数是大清的两倍还多。
    而日本给出的理由则是保护日本的商人……
    日本出兵的消息传到了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耳朵之中,但是它却不当一回事。
    这个时候的李鸿章对日本可以说是十分信任,所以说现在是人家日本说什么他就信什么。
    等到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李鸿章依旧是我行我素。
    因为他这个时候还心存幻想,将希望放在别的国家身上,他希望能靠英国和俄国从中进行调停。
    紫禁城中的光绪皇帝也一直没闲着,他一直在关心战争的走向。
    根据情况决定要开战之前,也就是在两国发布宣战诏书前,光绪皇帝直接给李鸿章先后发出五道上谕。
    第一道是这样说的“不能轻视敌人,要加强防备”。
    第二道上谕是这样写的“现倭已多兵赴汉,势甚急迫。设胁议已成,权归于彼,再图挽救,更落后着。”
    “此时此刻战事吃紧,应如何及时措置,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着即妥筹办法,迅速具奏”
    一天内连续发布两道上谕足能够体现出光绪皇帝对于战事的担忧。
    五月二十八日,坐不住的光绪皇帝又发了一道上谕“现在倭焰愈炽,朝鲜受其迫胁,势甚岌岌。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将有决裂之势。”
    “李鸿章督练海军业已有数年,审量倭韩情势,应如何先事图维,熟筹措置。倘韩竟被逼携贰,自不得不声罪致讨,彼时倭兵起而相抗,亦在意计之中。”
    “我战守之兵及粮饷军火,必须事事筹备确有把握,方不致临时诸形掣肘,贻误时机。”
    光绪皇帝说的那么多话无非就是告诉李鸿章一定要加强防备,不要心存幻想将希望放在他国的身上。
    次日,第四道谕旨发布了,其意思和前三道的没什么区别。
    可是虽然说光绪皇帝说了那么多次,但是人家李鸿章却是不当回事。
    现在他又开始忙着说服英国让它派兵舰径赴日本横滨为大清撑腰。
    李鸿章的所作所为传到光绪皇帝的耳朵之后他非常的生气。
    光绪皇帝心想合着自己说了那么多都是白说了!
    为了震慑李鸿章,光绪皇帝在六月二日又发出一道谕旨。
    这一道谕旨和前几道的全部都不同,因为这一道是斥责李鸿章的,并告诉他若是误会的话一定会将他审判!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可以说光绪皇帝现在对李鸿章已经是十分不满!
    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此时的李鸿章在面对光绪皇帝的斥责并未将其放在心里。
    接下来他依然是我行我素,把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让俄国和英国给自己调解的身上。
    所以说,都没有打仗意图的大清在这场战争之中是一定打不赢的……
    前方战场的消息不断传回来,光绪皇帝知道自己是使唤不动李鸿章这个人了。
    于是他便打算让京城中的王公大臣展开一次大讨论,从而说服他们。
    只要大清王朝中支持主战的人多了,他李鸿章就不能置之不理,若是那个时候他还能稳坐钓鱼台的话,那这大清还真是容不下他了。
    日子来到了六月十二日。
    这一天日本向中国提出第二次绝交书,且当时的日本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向清政府声明:“近日,驻贵国之英国公使注重中日两国之友谊,以好意居中周旋,努力调停。
    “可是中国政府除依然主张我国由朝鲜撤兵外,不为何等商议,此非中国政府徒好生事而何?事局已至此,将来即发生不测之变,日本政府不任其责”。
    这完全都是胡说八道,日本公使的话无非就是将所有的过错全部扔给清政府。
    他将他们自己放到了一个道德的制高点,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为日后的侵略中国做下准备!
    光绪皇帝毕竟是没有少读书,看过这场声明之后,他就意识到这是日本的诡计!
    事态已经相当严重了,六月十三日。
    这一天,军机处内集齐了能够说得上话的王公大臣。
    小小的房子之中有着户部的尚书,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有着礼部尚书兼署刑部尚书李鸿藻。
    还有着有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额勒和布、张之万、孙毓汶、徐用仪等。
    这些人有的是“帝党”有的是“后党”……
    他们先是看了一遍日本大使发出来的声明,然后在看了看官员们关于此事上的奏折。
    这一看,他们发现现在这奏折之中多数是支持和日本开战的。
    这个时候“后党”也没有办法再去支持李鸿章讲和了。
    随后帝党翁同龢与后党李鸿藻达成共识主张增兵。
    随后光绪皇帝也召见了全体的军机大臣,并告知他们这一仗是一定要打的,且是获得慈禧太后的同意的。
    此时此刻,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了短暂的合作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