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太子之选
作者:庚午1990   穿越大明,从靖难之役开始最新章节     
    其实自朱棣登基以来,心中便一直在谋划太子职位的归属,毕竟立储之事关乎大明江山社稷的千秋稳固,而且自己便是以藩王之位,皇考亲子之身谋反夺位,若是不尽早确立太子,很可能自己这几个儿子便会因为夺嫡之争而搅得天下不稳,朝堂动荡。
    老三年纪最小,自然不在朱棣考虑范围,且自身根基尚浅,没有什么希望。老二自然不用多说,本身就就在军中,勇武善战,从来都不是一个安分的主儿,老大虽然宽厚仁孝,但是一身谋略也不容小觑,这两个要是斗起来,一个有着军方背景,一个占着大义,那可真是鸡犬不宁了,
    长子朱高炽生性仁厚,宅心仁善,于政务处理上颇有心得,且在靖难之役中坚守北平,亦立下功劳。然而其体态肥胖,行动不便,虽经过王觉得调理大有改善,但在朱棣看来尚欠缺些尚武的英气,虽说占着嫡长子的身份,可朱棣还是担忧他难以撑起大明的铁血江山。
    毕竟周边番邦,尤其是蒙古北元狼子野心,复国之心不死,一旦他们劫数内乱,必然会把矛头指向大明,朱棣担心以朱高炽的性格,恐怕难以面对北元的威胁,也难以震慑这些军功先喝的的朝廷勋贵。
    次子朱高煦则英勇善战,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屡立战功,颇有自己当年的风范,再战场上对此救了自己的姓名,帮助自己扭转战局,朱棣也是最为喜爱这个儿子。
    可他性格骄纵,脾气暴躁,且心思多在军功与权势之上,缺乏治国安邦的沉稳与远见。朱棣担心如果把它立为太子,那自己百年之后,大明恐怕就要多了一位穷兵黩武的暴君,到时候频起战事,必将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朱棣听了杨荣的话后便明白了羊绒的意思,如果自己立朱高炽为太子,那王珏一直在长子门下效力,如詹士府为官正好顺理成章,自己也算给太子留下一位治世之臣,到时候朱高炽自然可以大力封赏王珏彰显恩宠。
    但是若立朱高煦为太子,以王珏朱高煦门下幕僚的身份,未必会得到朱高煦的信任和重用,那就要尽早的给他安排一个官职。
    朱棣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良久之后才开口,“黄淮,拟诏赏赐王珏金银绸缎,以彰显其功,至于官职一事,今后再议吧!”
    黄淮起身拜道,“臣遵旨!”
    朱棣也有些累了,便挥了挥手,“今天就到这儿吧,真累了,想休息会儿。”
    众人此前听闻杨荣之言,便已经明白他把这事儿牵扯到立储脂的问题上了,见朱棣如此表态,也明白朱棣此刻太子之位在朱棣心中还是悬而未决,于是便琪琪深深拜道,“恭送陛下!”
    随后金忠和茹瑺也告辞离开,文渊阁内又重新恢复了安静。良久之后,解缙才开口说道,“勉仁,你之前所言,是意在劝陛下立世子为太子,欲要让王珏继续辅佐世子?”
    杨荣点了点头,“大绅兄,陛下登基已经一年有余,如今天下大定,人心渐稳 ,正是该确立储君之选,以保大明将神设计稳固之时,世子贤明,这王珏又是倍狮子发觉启用,若是陛下立世子为储君,由王珏继续辅佐太子,一方面可以彰显陛下和世子的恩德,另一方面,等着王珏成长起来,也能为朝廷重用。”
    解缙点了点头,“古来立储之事便有立嫡立贤之争,然世子身为陛下嫡长子,又仁小爱民,通晓经史,又深得高祖喜爱,陛下登记后曾下旨一切遵高祖礼制,高祖在位时便设立嫡长子继承制,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无论是立嫡立贤,世子都是不二之选。”
    胡俨也深以为然,“陛下起兵靖难,以武功登基为帝,天下百姓多受战乱之苦,这大明也需要一位宽厚的储君来让百姓休养生息,若是频生战事,必会令我朝国力衰弱,百姓不堪重负。”
    杨士奇闻言叹了口气,“只是看陛下今日和以往态度,这太子之位恐怕还是悬而未决啊!”
    解缙姐姐开口道,“我等身为内阁官员,自该多多劝谏陛下,早立世子为储君才是!”
    朱棣离开文渊阁返回皇宫,一路上沉默不语,心中也在思考着太子职位的归属,朱棣不禁想起如今朝堂上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支持者。
    如今朝中内阁几位大臣都是长子朱高炽的拥护者。解缙身为内阁首辅之一,以才学高而受重用。解缙力主立朱高炽为太子,曾对自己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杨士奇此人在内阁中以谨慎、稳重着称。杨士奇认为朱高炽有君主的度量和品德,且是嫡长子,符合正统继承原则,因此也坚决支持朱高炽,还多次在自己面前为其说好话.
    杨荣因为自己在入宫之时劝谏自己先去百叶皇陵而被自己重视,作为自己的亲信大臣,杨荣也支持长子朱高炽。他今日看似让朱高炽决定王珏的官职封赏,实际上就是在告诉自己朱高炽有选贤任能之才,如果自己能立其为太子,那王珏作为朱高炽的幕僚,身份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直接就可以进入詹士府为官。
    就连自己的皇后也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早先自己身为燕王时,曾经犹豫过立哪个儿子为燕王世子,自己的妻子就力荐长子朱高炽,如今更是不必多说。
    至于黄淮、胡俨、胡广这几人也同样支持朱高炽,毕竟朱高炽自幼接受正统儒家教育,专研儒家经典,更能被这些文臣认同。
    但朝中也有人=是朱高煦的坚定支持者,就比如淇国公丘福:他身为靖难之役功臣,在武将中地位颇高。次子朱高煦英勇善战,与其多有共同作战经历,故而支持他,常于自己面前夸赞其战功,力劝立朱高煦为太子。
    另外驸马王宁:他因与朱高煦关系密切,欣赏其军事才能与性格,而支持朱高煦,多次在朱棣面前称其功高,建议立其为太子。
    朱棣内心纠结不已,从他个人的主观喜好和情感上考虑,其实心里更倾向于朱高煦,但是要是站在整个大明的社稷和延续上考虑,朱高炽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棣心中暗叹,自己难以决断,便只能多听听朝中亲信的意见了。但是不管如何,也得尽早确立太子之选了,最好是在明年新年便能册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