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工坊改造
作者:庚午1990   穿越大明,从靖难之役开始最新章节     
    一切正如王珏所料,这场地震并未给大明的朝堂和北平的百姓造成难以承受的冲击,也并未在朝堂上掀起太大波澜。甚至在滚滚的岁月长河中都算不得一朵浪花,也许将来在史书里,后世人大概也只能看到一句‘永乐元年十一月,北京地震,’
    在朱高炽与郭资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赈灾举措施行之下,北京百姓的生活秩序迅速得以恢复。而王珏此刻也得以将全部心力倾注于西山工坊的重建大业之中。
    此次地震,给西山工坊带来的损失不可小觑,焦炭的生产线虽勉强逃过一劫,可煤焦油、蒽油和沥青的生产区域却因各种缘由遭受重创。那满地的残骸、损坏的设备,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灾难的残酷。
    有了这一次刻骨铭心的地震经验教训,王珏决心在离开北京之前,对西山工坊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改造。这一次,他对厂房的质量和设备的牢固程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要求,誓要让工坊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抵御类似的天灾人祸。
    房屋的重建规划成为了首要考量。王珏最终决定仍以木质结构为主。这一决策并非偶然,木质结构的房屋在面对振幅较大的地震时,其抗震性能有着独特的优势。独特的榫卯结构也使其具备了一定的形变能力。当地震的力量汹涌袭来时,巧妙地缓冲地震产生的巨大冲击,将破坏降至最低。
    再者,王珏也有着现实的无奈。在这一时代,他既无余力也无足够的人手去大规模制作水泥。即便有了水泥,缺乏钢筋的情况下,也难以构建出厚实稳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较而言,木质房屋在当下无疑是更为安全可靠的选择。
    当然,王珏心中也有着长远的谋划,待自己的力量逐步壮大,根基稳固之后,再去探索更为先进的建筑材料与工艺,那便是后话了。
    同样的,设备的安装问题也是重中之重,当下,既没有现成的钢结构材料,也无法生产出足够的钢结构来为设备提供坚实的支撑。而且,现有的设备管道连接方式极为简陋,仅仅依靠自身的结构设计与陶土连接密封。这种连接方式极为脆弱,根本无法承受过高的压力,其连接强度与后世先进的法兰连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陶土设备本身在强度上就先天不足,与后世耐用的搪瓷设备和金属设备相比,宛如脆弱的瓷器。一旦遭遇外力的碰撞,或者像之前地震那般的剧烈震动,极易引发设备坍塌、连接断裂的严重后果。
    届时,大量高温的易燃物将会直接泄露,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熊熊大火,将工坊瞬间化为灰烬。
    面对如此困境,王珏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与二狗、陈妍和董宁等人反复商议,试图在有限的条件下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经过无数次的权衡与讨论,最终确定了一套暂时可行的方案。他们决定用泥砖对设备管道进行加固和支撑,尽管泥砖并非最为理想的材料,但在当下却也能解燃眉之急。
    同时,按照产品种类和功能对西山工坊的各个区域进行重新划分。往昔的西山工坊,说起来不过是一个个小窑炉和手工作坊的杂乱集合体,王珏当初建立之时,也未曾对场地进行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只是依据地势地形简单地布局了生产工艺。
    如今既然决心改造,便要将焦炭、煤焦油、沥青和蒽油的生产区域分别设立,构建独立的车间。每个车间之间都预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如此一来,即便某个车间不幸出现问题,也能够有效避免殃及其他车间,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此外,车间内的生产设备之间也要确保足够的安全间隔。由于没有灭火器这一现代消防利器,王珏只能另辟蹊径。他计划在每套生产设备附近大幅增加灭火黄沙的储备量,同时,利用沥青在每个车间附近建造一座大型的蓄水池,以备灭火之需。
    在安全距离之外,还要精心建造各类功能区,包括按照产品类型分别建造仓库,用于储存各类原材料和成品;设立行政区域,以便工坊的管理运营能够高效有序;在生活区内打造食堂,为工人提供可口的饭菜;同时兴建员工宿舍以及家属住宅区,让工人及其家属能够安居乐业。
    王珏尽可能地将各个功能区分散布局,避免一旦发生事故便极易波及整个工坊的悲剧发生。
    值得庆幸的是,在土地资源方面,他们拥有着相对宽松的环境。北京的人口虽经朱棣的多次移民而得到了一定的补充,但因其之前长期作为军事重镇,又饱经战火的摧残,至今仍是地广人稀的局面,远远尚未达到一个大国国都那般寸土寸金的程度。而更为偏僻的西山,土地资源更是充裕。
    王珏亲自出马,与地方官员进行商谈,期望能够获取更多的土地来支持工坊的改建计划。
    此时的王珏,在北京的官场已然声名远扬。北京的大小地方官,或多或少都听闻过他的事迹,知晓他是世子手下的一名得力幕僚,曾为陛下和世子屡建奇功。尽管他眼下并无官职在身,但他年轻有为,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西山那片荒地,闲置已久,即便王珏默不作声地将其占据,地方官们或许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今他却本本分分地按规程办事,这对于地方官府而言,既能让官府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又能卖王珏一个顺水人情,如此双赢之举,何乐而不为呢?
    当一系列详尽的计划制定完备之后,二狗和陈妍虽对所需耗费的大量银子心疼不已,但既然这是王珏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他们二人自然毫不犹豫地全力支持。
    西山工坊的工人们,本就对这几位东家敬重有加。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王珏等人便迅速赶到现场救灾,之后又妥善地安排了抚恤事宜,这些举动早已深深打动了众人的心。如今得知整个工坊即将进行重新改造,而且改造后的工坊不仅规模更大、安全性更高,还能为工人及其家属提供食宿,更为重要的是,子女后代也将有机会读书识字,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一消息如同春风拂过大地,瞬间点燃了工人们心中的热情之火。他们踊跃地投身到工坊的改建工作当中,即便十一月的寒风凛冽刺骨,西山工坊的工地上却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王珏几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推动着工坊改造工程顺利前行。王珏负责整体的规划调度以及进度调整,二狗则专注于煤焦油、蒽油和沥青的车间建设和设备搭建,杨蒙和付恩卿则带领着工人,修补因地震而破损的柏油路,同时,他们还兼顾在工坊的各大功能区之间用沥青铺设道路,使得各个区域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顺畅。董宁则全身心地投入到焦炭窑炉和蒽油热裂解车间的建设之中,、而陈妍,则肩负起了后勤保障的重任。
    就在西山工坊的改造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王珏收到了陈寿和马三保的回信。陈寿在信中告知王珏,自己已为王珏的救灾之功上书朝廷请赏。与此同时,朝廷方面也大体认可了王珏提出的灾害防治办法,并正逐步完善山东的灾害监控报警体系。
    陈寿还与山东官员商议决定,在明年开春农忙之后,逐步将沥青应用到山东的水利建设之中。王珏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既满是欢喜,又深感责任重大。
    若要在山东的水利建设中大规模应用沥青,必然对沥青的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西山工坊不仅要成功完成此次改造,还需进一步扩大生产线,提升生产力。他深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许,自己和整个西山工坊必须全力以赴。
    马三保的回信则充满了感激之情。当他得知王珏特地为他欲拜师一事向道衍征询了意见之后,对王珏坚守多年前的诺言大为赞赏。他在心中中感慨,若不是自己身负要务在身,恨不得立刻动身前往北京拜师,与王珏开怀畅饮,共叙情谊。
    王珏读到马三保的回信,心中倍感欣慰。
    西山工坊虽历经之前的灾祸,但正所谓不破不立,如今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之下,正逐步走向新生。
    山东那边传来的好消息,如同为工坊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自己与郑和的关系也愈发亲密牢固。等郑和开始主持下西洋工作,蒽油也将会大量的应用到造船事业当中。一切都如同春日里茁壮成长的幼苗,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按照自己精心规划的方向,欣欣向荣地发展着。
    在工坊的重建工地上,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不息。有的工人在搬运泥砖,他们喊着响亮的号子,齐心协力将沉重的泥砖搬运到指定位置;有的工人在精心砌墙,手中的瓦刀熟练地舞动着,将泥砖一块一块整齐地堆砌起来,每一道缝隙都力求均匀平整;还有的工人在安装设备管道,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陶土管道连接在一起,再用泥砖进行加固,眼神中透露出专注与严谨。二狗在煤焦油车间指挥着设备的安装,他大声地向工人讲解着安装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不时亲自上手调整设备的位置。
    王珏看着西山热火朝天的场面也不禁心潮澎湃,这种对大基建项目的热情仿就像刻在华夏儿女的基因里面一般,他们总会对建设自己的家乡投入极大地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