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杨林收服高弘德
作者:离耳   隋唐演义群英传最新章节     
    杨林他们捉了高弘德,将其带入营帐之中。
    营帐内灯火摇曳,气氛凝重。
    杨林看着一脸倔强、紧抿双唇的高弘德,语重心长地劝道:“高弘德啊,你且听我一言。如今这齐国无德,君主昏庸无能,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致使奸佞当道,朝纲混乱,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你虽然姓高,贵为皇族,心怀壮志,想要力挽狂澜。但仅凭你一人之力,犹如以卵击石,又怎能拯救这即将倾倒崩塌的大厦?”
    杨林顿了顿,轻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如今大隋周当兴,这是顺应天意,合乎民心之举。我大周之主雄才大略,志在结束这长久的乱世,让天下重归太平,让百姓安居乐业。你们何不上顺天意,下应民心,降我大周?以你的才能和英勇,若能真心归降,封侯拜帅不在话下。你将有广阔的天地施展抱负,将来必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名垂青史,受万民敬仰。如此机遇,难道你要轻易舍弃吗?”
    高弘德听了,把头扭向一边,冷哼一声说道:“要我投降,绝无可能!我高氏一族,世代忠良,宁死不屈!我高弘德就算是死,也绝不会背叛齐国,向你们低头!”
    杨林微微皱眉,神色间流露出一丝惋惜,说道:“你这又是何苦?莫要因一时意气,顽固不化,误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你若执意抵抗,这洪州城一旦被攻破,城中百姓必将遭受战火屠戮,生灵涂炭。你如此执着,难道就忍心看着他们因你的决定而遭殃,辜负了城中百姓对你的期望吗?”
    高弘德挺直了脊梁,昂着头大声道:“我乃败军之将,无话可说。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惧!今日既已落入你手,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我高弘德绝不会为了偷生而降,杀剐存留随便你了。”他的目光坚定而决绝,毫无惧色,仿佛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这杨林看高弘德如此固执,心中不禁暗自叹气。他站在营帐中,双手背在身后,来回踱步,眉头紧锁,沉思良久。周围的将领们都静静地看着他,等待着他的决定。
    最终,杨林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说道:“此人虽固执,但也是条有骨气的汉子。罢了,放他回去吧。”于是,杨林下令将高弘德放了。
    高弘德获释后,带着满心的疑惑和不解,匆匆回到了洪州城内。他一边快马加鞭,一边嘴里还喃喃自语:“这杨林为何会放了我?难道有什么阴谋?”
    一进城,他惊讶地发现,北周军队竟秋毫无犯。街道上,百姓们照常忙碌着自己的生活,有的在叫卖着自家的商品,有的在与邻里闲聊,孩童们在街头嬉戏玩耍。店铺照常营业,老板们热情地招呼着客人,没有丝毫战乱后的混乱与恐慌。
    高弘德勒住缰绳,放慢了速度,他瞪大了眼睛,仔细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看到北周士兵们纪律严明,整齐地驻扎在规定的区域内,没有骚扰百姓,也没有抢夺财物。
    高弘德心中不禁泛起了一丝波澜,他自言自语道:“我原以为北周军队会在城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却没想到竟是这般景象。难道是我一直以来都错看了他们?”这让他对北周军队,乃至对杨林的看法,有了些许的改变。
    高弘德内心深有感触,他缓缓下马,在城中漫无目的地走着。看着眼前这井然有序的景象,心中思绪万千。
    他暗自思忖道:“我一直以为北周军队皆是残暴之徒,所到之处必然生灵涂炭。如今看来,是我太过狭隘和固执了。”
    他回想起与杨林的交锋,以及杨林对他说的那些话,不禁陷入沉思:“或许,他们所追求的,真的是结束这乱世,给百姓一个安宁。可我身为北齐之人,又怎能轻易背叛......”
    高弘德纠结不已,心中仿佛有两个声音在不断争斗。一个声音说:“顺应大势,为百姓谋福祉,才是真正的大义。”另一个声音则喊道:“家族的荣誉,忠诚的信念,不可轻易抛弃。”
    他长叹一口气,抬头望着天空,喃喃自语:“这世道,究竟该如何抉择,才能无愧于心?”
    此时鱼俱罗悄然出现在了他的身边,只见他手上绑着厚厚的纱布,那白色的纱布上还隐隐有着血迹渗透出来,触目惊心,正是之前被高弘德在激战中刺伤的。
    鱼俱罗看着一脸沉思、双眉紧蹙的高弘德,率先打破了沉默,声音温和地说道:“少将军,别来无恙啊。”
    高弘德猛地回过神来,目光落在鱼俱罗受伤的手上,眼神中瞬间闪过一丝愧疚,赶忙说道:“鱼将军,是我冲动了,当时一心只想取胜,竟失手伤了你,实在抱歉。我......我实在不该。”
    鱼俱罗轻轻摆了摆手,脸上依然带着宽慰的微笑,说道:“少将军,莫要如此说。战场上刀剑无眼,局势瞬息万变,受伤在所难免,这算不得什么。少将军,我瞧你这眉头紧锁,目光游离,你看起来心事重重,可是在为城中的局势担忧?”
    高弘德长叹一口气,沉重地说道:“鱼将军,今日所见所闻,让我心中甚是困惑。这北周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与我想象中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形象大不相同。我本以为他们进城后会大肆破坏,却没想到竟是这般景象。”
    鱼俱罗微微颔首,目光深邃而悠远,缓缓说道:“少将军,其实战争从来都不是百姓所愿,他们渴望的不过是安宁的生活,能吃饱穿暖,家人团聚。若能早日结束这乱世,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又何必执着于阵营之分呢?这天下,无论谁主沉浮,若能让苍生有福,便是正道。”
    高弘德皱起眉头,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之中,嘴里喃喃自语:“难道真的是我一直以来都错了?可家族的荣誉,忠诚的信念......”他的内心犹如一团乱麻,纠结万分,不知该如何是好。
    鱼俱罗接着说道:“我来传达杨先锋的话,杨先锋说,你若是想走,自便。他还说,若你愿意留下来好好思量一番,他也欢迎。少将军,你意下如何?”
    高弘德听闻,脸上露出一丝惊讶,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说道:“杨林他......竟这般说?”
    鱼俱罗郑重地点了点头,说道:“少将军,杨先锋实乃心胸宽广之人。他深知你乃忠义之士,不愿强迫于你。”
    高弘德紧锁眉头,在原地来回踱步,心中纠结万分。他思索着:“走?还是留?走,或许能保一时之自由,但这乱世之中,又能走到何处?留,难道要背叛自己的家族和国家?想起那冤死的叔叔加师父,兰陵王高长恭,一生忠勇,却落得如此下场。这北齐,真的值得我以死相护吗?”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过往的种种,百姓的苦难,战争的残酷,还有那无法改变的朝局腐败。
    高弘德停下脚步,抬头望向天空,长叹一口气说道:“也许,这是天意。这北齐,已无希望。我不能再让百姓受苦,不能让更多的人像叔叔那样冤死。”
    鱼俱罗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说道:“少将军能如此想,实乃百姓之福。”
    高弘德深吸一口气,坚定地说:“我决定,顺应天意,留下来。”
    鱼俱罗脸上露出喜色,兴奋地说道:“少将军能有此决定,实乃明智之举。相信杨先锋得知,也定会欢喜万分。”
    高弘德微微颔首,神情却依然带着几分凝重,眉头紧锁,缓缓说道:“只是,我这心中仍有诸多顾虑。虽决定顺应天意,但要真正放下过往的一切,又谈何容易。那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北齐,还有我家族的荣辱……”
    鱼俱罗拍了拍高弘德的肩膀,目光诚挚,宽慰道:“少将军不必过于忧心,万事开头难。只要您一心为了天下苍生,心怀大义,日后定能有所作为,成就一番功业。”
    高弘德沉思片刻,眼神中透着些许迷茫,说道:“但愿如此吧。只是不知杨林先锋会如何安排我,又是否真能信任于我。毕竟我曾是他的敌手。”
    鱼俱罗笑道:“少将军多虑了,杨先锋向来爱才惜才,胸怀宽广。只要你真心归降,不再生二心,他必不会亏待于你。”
    此时,一名士兵匆匆跑来,神色匆匆,行礼说道:“鱼将军,杨先锋请高弘德将军前去营帐一叙。”
    高弘德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衫,努力平复着内心的忐忑,说道:“既如此,那便去吧。”
    二人随着士兵来到营帐前,高弘德的心情愈发忐忑,心跳如鼓,暗自思忖着:“不知这一去,等待我的究竟是什么。”
    进入营帐,杨林正坐在案前,面带微笑看着他,眼中满是期待。
    杨林说道:“高将军,听闻你愿留下来,本先锋甚是高兴。我相信你的才能定能为我大周增添一份力量。”
    高弘德抱拳道:“杨先锋大量,弘德愿在帐下效力,只是还望杨先锋日后多多提点。我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先锋所望。”
    杨林大笑道:“好!好!今后你我共同为这天下太平而战!我大周定能开创一番盛世。”
    从此,高弘德在杨林麾下,开启了新的征程。杨林安排高弘德继续驻守洪州城。
    杨林看着高弘德,认真说道:“高将军,这洪州城就交由你驻守。你可要用心经营,切不可疏忽大意。如今局势未稳,城中百姓的安危皆系于你身。”
    高弘德郑重应道:“杨先锋放心,弘德定当尽心尽力,保洪州城一方平安。定会整顿军纪,安抚百姓,让洪州城成为大周的坚固堡垒。”
    杨林满意地点点头,说道:“甚好!若遇难题,及时来报。我自会全力支持你。”
    杨林平定了洪州城,稍作休整便继续向北进发。他身骑骏马,英姿飒爽,率领着士气高昂的大军,一路旌旗飘扬,马蹄声震。那飘扬的旌旗在风中烈烈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大军的壮志豪情。
    此时北周三路大军势如破竹,犹如三把利剑直插北齐腹地。他们所到之处,北齐守军纷纷溃败,丢盔弃甲。北齐的城池一座座沦陷,北周的版图不断扩张。大军已即将接近安阳城,胜利的曙光似乎就在眼前。
    杨林在行军途中收到杨坚和杨素的书信,那信被加急送达,送信的士兵一路奔波,满头大汗。杨林接过信,感觉那信上的字迹仿佛带着急切与期待。他小心翼翼地展开书信,只见上面写道:“杨林吾弟,战况紧急,望你火速进军,切莫延误战机,一举攻克安阳,为大周立下不世之功。”
    杨林读完书信,双眉紧蹙,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心中暗暗发誓:“定不负哥哥与杨素大人所托!”
    那北齐的州府郡县,只要是看到杨家的三路大军,大多不战而降。百姓们早已厌倦了战争,渴望着和平与安宁。北齐的官员们也深知大势已去,纷纷选择投降,以保一方平安。
    不消几个月,杨林军队已经距离安阳城已经不远。杨林望着不远处的安阳城,心中涌起万千思绪:“安阳城,便是这北齐最后的堡垒,只要攻破此城,北周统一大业便指日可待。”
    此时这乱世之下,百姓流离失所,杨林每到一处,看到的都是满目疮痍的景象。田间荒芜,村庄破败,孩童们衣不蔽体,老人眼中满是绝望与无助。
    杨林心中满是悲悯,他下令士兵们开仓放粮,救助那些饥饿的百姓。他对着将士们说道:“我们打仗不仅是为了开疆拓土,更是为了让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看到这些受苦的百姓,我们怎能不全力以赴,早日结束这乱世?”
    百姓们对杨林的军队感恩戴德,纷纷传颂着杨林的仁德。一位老者拉着杨林的手,老泪纵横地说道:“将军啊,您是我们的救星,愿上天保佑您早日胜利,让我们能过上太平日子。”
    杨林安慰着老者:“老人家,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快结束这场战乱,让大家都能回家,重建家园。”
    在这乱世中,杨林的军队成为了百姓们心中的希望之光。
    眼见距离安阳城越来越近,杨林听到沿途百姓都在讨论兰陵王高长恭,不禁问身边的贺若弼:“为何百姓都在讨论此人?”
    贺若弼沉思片刻后回答道:“将军,这兰陵王高长恭在北齐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他是北齐世宗文襄帝高澄的儿子,虽出身皇族,但为人亲和,没有那些王公贵族的架子,对待士兵和百姓都极为友善。就单说他的容貌,那也是世间罕有的俊美,据说貌若妇人,却有着一颗壮志雄心。每次出战,因面容太过柔和难以震慑敌人,他便会戴上一个狰狞的面具,这也成为了他独特的标志。”
    贺若弼顿了顿,接着说道:“当然,最让百姓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赫赫战功。当年北周与北齐在邙山交战,北齐军一开始处于劣势,眼看就要溃败。关键时刻,兰陵王高长恭率领五百精骑,如天神下凡一般冲入北周的重重包围,一直杀到了金墉城下。城上的守军一开始不知是敌是友,不敢贸然行动,直到兰陵王摘下面具,露出真容,守军才赶紧放箭支援。最终,在兰陵王的带领下,北齐军队内外合力,大败北周军。此役过后,兰陵王威名远扬,那《兰陵王入阵曲》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百姓们无不对他的英勇钦佩不已。”
    杨林听后,微微点头,心中对这位兰陵王也多了几分好奇与敬佩:“如此看来,这兰陵王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将才,只可惜生在了北齐这等混乱的王朝。若他能为我大周所用,定能立下更多的功勋。”
    贺若弼则说道:“将军,如今北齐气数已尽,这兰陵王也已不在人世。百姓们对他的讨论,或许也是在怀念曾经北齐的辉煌,亦或是在这乱世之中,渴望能出现如他一般的英雄,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杨林长叹一声:“也罢,不管这兰陵王如何英勇,如今也是过眼云烟。我们当下的任务,是尽快攻克安阳城,为大周的统一大业添砖加瓦。”
    聊着聊着,安阳城近在眼前。那高耸的城墙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肃穆而凝重,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池所经历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