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转了性子
作者:飘依雨   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

    西夏内讧的事情,其实根本瞒不住谁。

    毕竟这事闹得太大了,数量如此众多的将领、大臣,说杀就杀了。这还大敌在外呢,现在西夏国内已经人心惶惶,能不能抵挡得住还在磨刀霍霍的大宋西军,都是一个未知数。更要命的是,一大批有本事的将领被清洗之后,军队已经有哗变的迹象了。

    事实上,西夏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哪怕是汉人,都会被强行征入伍,充当炮灰的。而成年的党项人就更不用说了,一旦打仗,是肯定要全民披挂上阵的。这也是为什么西夏人打仗打得那么凶猛,却始终无法突破固有土地的原因。

    无他,西夏国力实在太弱了。

    弱到一旦打仗,那国内的粮食肯定供应紧张。粮草供应不上,再能打的军队都成了软脚虾。

    而且宋朝也不是软柿子啊,他们也会变通的。知道在野战难以打赢党项人,所以就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国力碾压,步步为营,通过修筑堡寨,修筑城池,一点点蚕食西夏的生存空间。

    在这种高压的状态下,不少党项人转投了宋朝,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大宋的打手。可以说,大宋能把西军练起来,这些大宋的打手出的力气不小。

    西夏在小梁太后的带领下,年年打仗,西夏越打越弱,在第二次平夏城之战后,宋夏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非常悬殊了。党项人毕竟不多,也就一百多万而已。要是还有数量庞大的汉人,西夏这个小国也就百来万人口罢了。

    党项人青壮,在打了败仗之后,已经所剩无几了。如果再吃一次败仗,那西夏存不存在都两说了。一个国家连人口都没了,那还拿什么来统治?

    再加上现在西夏内讧,绝对是宋朝灭西夏的最好时机!

    不得不说,宋朝的情报机构也不是吃素的,这个情报以最快的速度传回了大宋。

    根据“黑客”的情报,宋朝内部已经制定了计划,在不能打仗的冬日,开始诱降西夏的将领、大臣。

    “赵煦也算是开窍啦!”

    张正书感慨了一声,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按照大宋的性子,肯定是要堂堂正正把西夏弄死的,怎么现在又不拘手段了呢?张正书左思右想都不太明白,最后只能归结到章惇身上了。这个小老头,说是披着儒家的一层外衣,但实际上却在用着法家那一套。只要是对大宋有利的,怎么做对章惇来说,只要不涉及到原则问题,他都能妥协。

    政治的艺术,就是妥协嘛!这也是为什么章惇能独相的原因,即便他不得人心,但他会办事啊,能让赵煦省心啊!

    有这么一个臣子,皇帝能省多少事?

    “如果是章惇出手,那事情就说得通了。”张正书是知道的,大宋给降将的福利太好了,可以说是优渥都行。最起码,西夏降将过来,还会得到重用,不至于坐冷板凳。这都是因为大宋的兵制问题,根本不怕将领造反。

    再加上大宋的俸禄那么丰厚,将领还能自己去做生意,做买卖,相比起苦哈哈的西夏,好太多了。

    唯一的缺点,就是权力问题。权力比在西夏少,那是肯定的。毕竟大宋是一个汉人的朝廷,一个党项人,怎么样都无法涉足到高层,也无法攫取到更多的权力。甚至,即便是在军队里,隐隐约约的针对还是有的。

    作为一个降将,就要有被针对的觉悟。

    就好像为大宋立下赫赫战功的折家将,也是党项人,所以即便是在西军之中,折家将也是被隐隐排斥的。不过嘛,排斥归排斥,该有的赏赐大宋都没有短过折家的,西军其他将领有的东西,折家将都有,这也是为什么折家甘愿为大宋马前卒的缘故。

    “算了,算了,要是大宋这都干不掉西夏,那就只能说大宋是扶不起的阿斗……”

    张正书叹了一声,然后把目光放在眼前这件物品上面。

    两条腿,两片镜片,再加上鼻托——没错,就是眼镜!张正书感慨,这是他见过的,最接近后世的一件产品了。

    虽然,这镜片是用玻璃打磨出来的,而且度数非常不精确,但是一个高度近视的人戴上这幅眼镜,也能大致看清东西的轮廓了。只要走得近一点,还是能看清楚一个人的面部细节的。

    “申王赵佖好像不会出府的,不知道有什么线可以搭上,让我去见一见他?”

    张正书暗自苦恼着,别看他是一个生意做得挺大的商贾了,可在一个亲王面前,他还是不够格的。最起码,人家申王没有必要去见你这么一个小商贾。

    无奈地摇了摇头,张正书又把注意力放在另外一件东西上面。

    这是一个铁筒,可以伸缩的。铁筒两端,各有一块镜片。没错,这就是望远镜,只不过看的时候,这个望远镜有色差,只能很小地还原出物体的面目。不过,这样也够了,毕竟是第一代产品嘛!至于铁筒,原本张正书是想用铜做的,但现在大宋的铜很紧张,而且价格偏贵,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色差不是那么好消除的,一束白光进入望远镜之后,再进入眼睛里,却已经成了好似彩虹的形状,像一条条彩带一样。如果要改良成后世的望远镜,就必须要制成高精度的消色差镜片,这是光学研究的一大跨越,而且跨越不是那么容易的。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的干扰,张正书给苏熙的建议是,尽可能采用弧度比较小,比较平的透镜来制作望远镜。不过嘛,第一代产品就只能留在张正书手中,做一个纪念了。这个铁筒望远镜,从外表看上去,居然像一根棍子一样,足足有一米多差不多两米长,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材料的跨越,是无法按快进键的。

    就好像后世中国,看似强大了,什么工业机械都能制造,但和西方国家比起来,中国的机器就是差那么一点。为啥呢?这里面就涉及到材料问题了,人家西方积累了数百年的材料基础,中国才奋起直追不久,想用几十年来赶上人家数百年的努力,还要超过他们,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