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越人断发文身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重生之吴霸春秋最新章节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庆忌又如何不知道这个道理?

    对于方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庆忌都可以允许当地的百越人保留。

    但是,吴国的语言和文字,必须要在百越之地推行。

    这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母庸置疑。

    庆忌在群臣、宿卫的陪同下,登上舟船,领略了一下龙川的山川河泽的一些风貌后,又来到龙川县的一处屯田区进行视察。

    南方越人居住的地方,建筑物跟中原是大为不同的。

    众所周知,居住形式与各族群生活的自然与经济条件有密切联系。

    如塞北游牧民族多住便于迁徙的帐篷。

    如上古之世,中原诸夏部落多住窑洞、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平房。

    而南方古越部落则住类似巢居式的“干栏式”房子,即木(竹)结构的二层楼房。

    下层饲养牛、猪等家畜,上层住人,这样可以防止南方气候的潮湿和避开各种凶恶的野兽虫蛇。

    存在即合理?

    不一定。

    只不过事物的存在发展规律,肯定也有一些道理。

    番禺、龙川一带,定居的吴人也不在少数。

    自从吴国征服了岭南之地,设置郡县进行统治后,就开始不遗余力的开发岭南六郡。

    除了鼓励黎庶进入岭南之地定居外,吴国还将许多囚犯都发配到这里,让他们从此定居于岭南,繁衍生息。

    所以,在龙川县这里,庆忌可以看见一些有着中原风貌的建筑物。

    “大王,包括番禺、龙川在内,南海郡的大多数地方,生产出来的稻米,已经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了。”

    孙俪见到庆忌看着正在耕作的农夫,看得出神,就知道他的心里作何感想,所以出言说道。

    因为,这实在是了不得的事情。

    越人和华夏人一样,属于农耕文明。

    只是千百年来,华夏人的农耕技术不断发展,早已经脱离了蒙昧不化的形态。

    而越人则是还保留在最原始的阶段,以农耕、渔猎为生。

    因为简单的农耕,根本无法满足越人土着的口腹之欲。

    连肚子都填不饱,他们又怎会一门心思的农耕搞发展?

    而吴国入主岭南之地后,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这是南海郡的大多数地方,都能在农业上做到自给自足的重要原因。

    “善。”

    庆忌旋即走到田垄之上,环视一周,看着正在农田上劳作的农夫,心里是感慨万千的。

    今时今日的岭南,与当年泰伯奔吴时的荆蛮之地,有什么区别?

    时值春耕,顶着闷热的天气,农夫们穿着短衣,正在农田上挥舞着锄头刨地,或者是驱使着耕牛犁地,或者是开一条水渠,以灌既农田……

    跟吴国本土一样,岭南之地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

    水稻就是南方的古越人最先驯化的。

    几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证明了吴越人的祖先,已经在种植水稻。

    而水稻的历史发源地,则是在岭南。

    大概是一万两千年前,英德的牛栏洞很可能是世界稻作的发祥地……

    “大王。”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庆忌就缓步走向农田的方向。

    原本还在农田那里劳作的农夫,就连忙上前朝着庆忌行礼。

    被发配到岭南的囚犯,与本地的越人,是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区别的。

    如百越人的肤色较为黝黑、精壮,甚至是裸露着上身。

    这百越人最显着的特征,莫过于“凿齿漆牙”。

    这是越族人的另一习俗,是“凿齿”(拔牙)。

    这种风俗习惯被称作凿齿、打牙。

    这是一种有意识地采用人工方法,拔除(或打、或敲)某些健康前位齿的行为。

    除了凿齿漆牙外,越人最大的特征,就是“断发文身”。

    越人的文身之法是“刻其肌,以青丹涅之”。

    断发文身,即是剪短头发与文(纹)身。

    它与“椎髻”、“披发”类似,都是古代越人流行的发式。

    “文身”即由于古代越人“习水”而避蛟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这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习俗,包含了部落标志、图腾崇拜和成人礼等多方面的文化含义,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古老遗俗。

    吴人和越人一样,都属于断发文身的族群。

    昔日太伯、仲雍居于句吴,“文身断发,示不可用”。

    不过,经过数百年的族群间的不断交融,吴国的贵族,包括大多数的国人在内,在文化习俗上,已经偏向于中原,而非“断发文身”。

    相对于“去百越化”的吴人而言,百越人还保留着最原始的文化习俗。

    除了凿齿漆牙、断发文身外,还有喜食蛤贝、鸡骨占卜、契臂为盟、墟日趁墟等不同的风俗习惯。

    在这其中,墟日趁墟的风俗习惯,让庆忌尤为亲切。

    因为庆忌前世,原本就是guang西人。

    趁墟(赶集)这一习俗沿袭数千年不变,南方个别地方直到现代还依然流传墟日趁墟习惯。

    “老人家,可否能将你头上的斗笠,还有手里的铲子给寡人看看?”

    庆忌来到人群中,看着一个年近五旬,两鬓斑白的老农夫,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询问道。

    温和有礼!

    这就是庆忌的态度。

    因为,庆忌也不敢保证,这些越人,究竟有没有可能是自己的祖先……

    当然了,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交融,华夏的所有族群早已经不分彼此,骨子里都流淌着同一种血液。

    这是文化上的认同。

    “大王,请。”

    老农夫听不懂庆忌所说的话语,不过有孙俪在一旁翻译,倒是可以交流。

    庆忌随即接过老农夫的斗笠和石铲一看,仔细的端详了起来。

    “大王,这岭南之地的斗笠,款式跟中原,甚至是我吴国本土,都有所不同。”

    跟在一边的孙俪介绍道:“西南蛮笠,以竹为身,而冒以鱼毡。其顶尖圆,高起一尺余,而四围颇为下垂。”

    “有笠如兜鍪,而顶偏,似田螺之tun,谓之螺笠。”

    庆忌闻言,不禁微微颔首。

    螺笠是斗笠的一种,但是并不等于斗笠,就好比“白马非马”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