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夫人
苏婼立在门外花丛后,抿唇望着灵案前的苏绶。
“大姑娘,小的没误事儿吧?”
洗墨悄声地在耳边说。
苏婼瞅了眼他,没说话。
自从韩陌在柳树胡同拿到了常蔚诬陷薛容的证据,苏婼就想到了苏绶暗中吊唁薛容的那一茬。
无奈苏绶总也不肯承认这一段,她于是只好让洗墨暗中派人在这儿盯着。下晌回府,她把那天收到的匿名信让人送去给吕凌,等待回音时洗墨就来报讯了。
眼下虽然听不到苏绶在说些什么,但他在谢氏牌位上的动作,苏婼是看到了的。
从大理寺回来,他就直接来了祠堂。连续两次如此行止奇怪,他却始终都在回避苏婼的询问,而且眼下随着常蔚的被捕,朝野上下的风声也很不同了,他依然如此讳莫如深,这究竟是为什么?
正在心念摇摆之间,前边厢忽然走进来一个人,到了庑廊下与门口,手指的吴综交谈起来,而后吴综又进了祠堂之中,在苏绶耳畔低语起来。
很快,苏绶伸手把面前恢复原样,站了起来。堂前烛光摇曳,他走出去,随着方才前来的家丁离开了祠堂。
苏婼等到四处安静,快步进内察看了一番先前的牌位,谢氏的牌位里面还有机括这是让人没想到的。谢氏出事在前,薛容出事在后,苏绶想祭拜薛容,当然不能堂而皇之的摆在面上。于是他就做了这个机括掩人耳目,但为什么是谢氏的牌位呢?难道是因为别的牌位都是祖宗,他不敢动?
苏婼把牌位复原,拜了三拜,然后快速地转了出去。
月白如雪。
树荫下苏绶停在一名男子跟前。“人呢?”
“已经安顿好了,就等先生示下。”
苏绶回头看了眼庭前停着的马车,走过去道:“带路。”
披着月色,撤去了所有徽识的马车驶上了无人的街头。
苏绶换上了常服,头上的发簪也换成了普通的乌木簪,他单手支膝,眉头是一个紧锁的结。
车轮碾压石板砖的声音一直延续到一座胡同深处的客栈前。
等候在门口的长衫男子躬身引着下马车的苏绶走上二楼。
走廊尽头的房门开了,一道纤瘦的身影顿时朝他俯下身来。
“先生,好久不见。”
苏绶颔首:“夫人免礼。”
妇人穿着襦衫与马面裙,发髻上有为数不多的钗环,她抬起头来,一张清秀淡然的脸脂粉未施,如同昔日身着布衫游走于常家内宅,平静低调。
灯台的旁边,有一只粗糙的瓶子,里头插着两枝盛放的荷花,苏绶看了眼,说道:“这附近没有种荷的,你这阵子都住在庵里?”
“正是。前阵子风声紧,我在庵里寄住到今日,期间见了先夫过去几个老友,对了,这些是我从常家带出来的。”
容嫂拿出一叠簿子信笺,“常蔚与家里父兄关系并不是很亲密,他遗留在常家的东西不多,这些是当天他们出府后我自常贺与常蔚的书房暗中取得的。”
苏绶接在手上,翻阅了一会儿后他点起头来:“很有用。看来常贺在逃走之前并不知道常蔚的阴谋,但他参与了罗智一案,不算无辜。”
他合上薄子,缓声道:“如若常贺归案,光他自己身上的案子,也够他喝一壶。这一程,你辛苦了。”
“我不苦。”容嫂摇了摇头,“只要被牵连的人能沉冤昭雪,这些算什么?常蔚一党作恶多端,薛家一门数十口人,还有那么多的门生近亲,哪一个不是无辜的?只是眼下常家这边已无用我之处,接下来的事情,就要拜托先生和诸位贤士了。”
苏绶坐下来,问道:“早前听说你把子缨寄放在他人处,她现下如何?”
容嫂闻言看向他,随后道:“她运气不错,我走后出了点事故,而后就被人接到官宅里照顾着了。那家的小姐待她很好,那户人家也十分端正,这也是我能够沉得下心留在常家行事的原因,就是这位小姐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
“哪家官宅?”苏绶问她,“可靠吗?”
容嫂深幽:“极之可靠。可能除了他们,整个京城我再也找不到更能令我安心的人家了。几个月下来,子缨已经变得我都快不认识了。比起之前,她长高了很多,也胖了,变漂亮了。完全是她原本留在我身边时,该有的样子。”
“如此甚好。”苏绶静默了片刻问:“这节骨眼上,他可不能出事。”说完他又问道:“你说的那户人家,她是否还能继续住下去?”
容嫂默凝片刻,望着他道:“只要我们不出意外,她应该就不会有问题。因为那户人家……”
说到这里,她话音又渐渐的止住了。这令苏绶感到疑惑:“那户人家怎么了?”
容嫂垂眼:“没有什么。我只是想说他们很可靠,不会有问题。”
苏绶看向被夜色笼罩的窗口:“最好是这样。她若有事,我们也对不起她的父亲。不过好在,这样的日子不长久了。眼下为薛家平反的声势已经造起来了。只等常蔚一认罪,大势便将定下来。”
容嫂颌首:“我听说大理寺这边,皇上已有新的示下。”
苏绶点头:“今日皇上下旨命我为主审,但在此之前已有多人提审常蔚而铩羽。眼下这是我们最好的机会,我必须亲自审出他来,且令他服罪。只不过我现如今却没有头绪。”
容嫂缓声道:“常贼异常狡猾,我是万万没想到,那关键时刻他还会把常贺送出去。若早知如此,我就该把常贺拖住在常家了。”
“事已至此,说这些都晚了。你我并非大罗神仙,很难做到算无遗策。”苏绶说完这席话后又道:“夫人所以为弱质女流,但在捉拿常蔚归案一事中功劳甚伟,眼下苏某人还有一事相求,还想劳烦夫人相助。”
容嫂立刻道:“有什么事先生尽管说,只要我能出力的地方,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