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四章 转变
作者:哼哈大王   大明新命记最新章节     
    杨振一回到松山,便把安顿队伍车马的一切事务,甩给了祖克勇、张臣以及松山城里的留守诸将去处理。

    从张家口带回来的那些车马物资,由张臣负责交接给留守松山城的杨占鳌、李吉与协理营务处一并点验接收。

    至于从七峰山带回来的刘万忠那些人马家当,则交给了交给了夏成德、吕品奇他们帮助安置。

    杨振则做了一回甩手掌柜,进了城后,直奔总兵府而去。

    自从十月以来,杨振与夫人仇碧涵就聚少离多,前番从辽南凯旋回来时,得知仇碧涵已有身孕,杨振虽然高兴,但却无法多陪伴。

    随后,杨振又赴京师献俘,转眼又是一个多月时间过去,如今再回到松山,已经是崇祯十三年的正月初三了。

    大过年的,杨振奔波在外,使得松山总兵府里也显得冷冷清清。

    杨振回到总兵府的时候,仇碧涵已经在两个丫鬟的搀扶下,还有仇必勇所率总兵府值守人员的护卫下,在大门口迎候着了。

    “诶呀,外面天寒地冻,夫人又有数月身孕,岂可在此等候?来,来,来,赶快与我回内院!”

    杨振见了仇碧涵,见她挺着孕肚在那里迎候,立刻翻身下了马,一边笑着埋怨她不该出来,一边上前将她搀扶住。

    与杨振离开松山赶赴京师前相比,仇碧涵明显丰腴了一点,怀胎四月,依然显怀。

    “夫君到京师献俘,天子钦封夫君世爵,及于妾身,今日夫君归来,妾身岂能不迎候于府门?”

    仇碧涵一边这么说着,一边还要敛衽施礼。

    杨振哪能让她在这个情况下施礼,立刻扶住了,笑着说道:“谁教给你这些虚礼作甚?封妻荫子,大丈夫之所当为也。走,走,走,赶紧回府中去。”

    杨振说完这话,右手扶着仇碧涵,左手不由自主地护着仇碧涵的肚子,进了府里。

    大明朝册封命妇的制度也很完备,各级官员的正妻,都会给你诰命,给你封号,原则是妻凭夫贵,正妻什么级别封号,取决于官员本身的级别。

    从低到高,依次是九品孺人、八品孺人、孺人、安人、宜人、恭人、淑人、夫人、一品夫人。

    那么在一品夫人之上,还有三等,属于超品的,对应的正是公侯伯这样的爵位。

    国公的正妻,一般册封为某国夫人。

    侯爵的正妻,一般册封为某候夫人。

    至于伯爵的正妻,则册封为某伯夫人。

    由于杨振获封金海伯,所以他的正妻仇氏也就被崇祯皇帝依照惯例册封为金海伯夫人了。

    杨振还在草原上顶风冒雪往回赶的时候,朝廷册封的诏书就已经到了。

    杨振受封金海伯,仇碧涵跟着受封为金海伯夫人的事情,已经公之于众了。

    仇碧涵嫁给杨振的时候,自然没有想到过这些,甚至也不敢奢望这些,但是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她还是由衷高兴的。

    按照大明的礼制,继室的地位虽然与正妻无疑,可毕竟第一任正妻,即不是结发之妻。

    这在普通人家,当然无所谓,可在礼制森严的公侯之家,那说道可就多了。

    仇碧涵原来并不在意这些,可是有了身孕之后,就不同了,她可以不在意自己,但她能不在意自己孩子的未来地位么?

    这一回,她跟着杨振正式受封为金海伯夫人,这个地位就算是明确了,怀孕以后的一个心病一下子也就解决于无形之中了。

    杨振回到内院,沐浴一番,终于不再那么腌臜了,接下来本想着好好跟夫人说说话,温存温存,但是其他事情很快就又接踵而来了。

    杨振回到松山城的时候,松山城里已经有两批来自京师的传旨钦差在等候着他了。

    第一批,是前来辽东传达崇祯皇帝旨意的钦差队伍,由杨振比较熟悉的太监之一东厂大珰卢志德率领。

    杨振被封为金海伯的同时,祖大寿也被封为了锦义伯,同时还有沈志祥被封为了襄平伯。

    杨振当时人在京师,内阁中书起草册封诏书完毕,崇祯皇帝朱批恩准,司礼监用印,然后就直接由内阁中书舍人,前去杨振所在的京营驻地宣读圣旨了。

    但是对祖大寿的封赏,对沈志祥的封赏,以及对杨振部下有功将士的封赏,却需要派出钦差专门前来辽东走一趟了。

    当然了,名义上说是封赏,但其实只有封,没有赏,一分银子的赏赐也没有。

    不过对于这一点,杨振早看清楚了,本就不抱任何希望。

    再说了,这次从张家口回来以后,杨振在短时间内已经不差银子了。

    至于祖大寿和沈志祥,他们两个能够得封世爵,纯粹是沾了杨振的光,搭上了杨振这个顺风车,当然更没有理由挑三拣四说东说西了。

    事实的确如此,卢志德的传旨队伍,到了锦州城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得到了热情的款待,祖大寿对崇祯皇帝封他为锦义伯这件事,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欣喜和感恩戴德。

    卢志德在锦州城传达了旨意以后,祖大寿留他和他的从人在锦州逗留了半个多月,然后才馈赠了厚礼,兴师动众地护送他回到松山城,等候杨振。

    而且卢志德在锦州城内停留期间,祖大寿对他是三天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朝夕皆遣亲信前去下榻之所问安。

    祖大寿及其部将们的百般殷勤,让卢志德与钦差从人对祖大寿本人以及麾下辽东军的印象一时间大为改观,众口一词,皆称他忠勤为国,兢兢业业。

    这天下午,卢志德在杨朝进处,听说杨振已回城,第一时间赶来总兵府,叫杨振召集诸将听候旨意。

    杨振与卢志德已混熟,在等待诸将前来候旨的过程中,杨振问起了卢志德的锦州之行。

    卢志德便把他去锦州的情况说了一遍,然后说道:“锦州一行,真叫咱家痛感流言之不足信,都说祖大帅骄横跋扈,都说辽东军目无王法,可是亲至其城内,亲临其军中,方知流言之夸大其词。”

    卢志德一遍说着,一遍竟慨叹不已。

    杨振见他这样说,一方面只觉得好笑,另一方面却又心有所动,觉得这个祖大寿是不是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这些年来,祖大寿一直脚踏两只船,既不想愚忠大明,拼了老本跟满清硬碰硬地干,也不想在形势尚不够明朗的情形下背着骂名死心塌地投降了满清。

    祖大寿的这个心理,杨振自认为把握住了。

    也因此,杨振一直在想尽办法在把祖大寿争取过来。

    要祖大寿愚忠大明朝,杨振自知做不到,同时也并不强求。

    但有一点,杨振希望想办法,能叫祖大寿投降满清的心思淡下来,投降满清的进程慢下来,至少不要与满鞑子联手一起坑大明。

    杨振认为,只要各方面条件具备了,那么这个目标是完全有可能达成的。

    首先一个条件,是要在辽西打几个胜仗,让祖大寿及其麾下部众坚信,满鞑子不是无敌的,不是不可战胜的。

    让他们知道,所谓的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完全是以讹传讹的胡话。

    这个条件,杨振现在已经做到了。

    其次,要让朝廷和祖大寿之间的紧张关系缓和下来,不要硬生生地把祖大寿推到满鞑子那边去。

    这一次,杨振之所以附和赞成洪承畴为祖大寿请封世爵的提议,没有说破祖大寿所部兵马所立的破虏大营之功的真假虚实,就是出于这一点考虑。

    好在崇祯皇帝也不想看见祖大寿与朝廷撕破脸,所以他虽然心里不爽,但他最终还是同意给祖大寿封爵了。

    再加上杨振即将率部移防辽南半岛,辽西地区一山不容二虎的情形也会立刻得到缓解。

    这样一来,朝廷与祖大寿之间的关系,就会因为这两件事的发生而大为缓和。

    当然了,若说只有这些条件,祖大寿就会改变其家族以及其部下将士们脚踩两条船的做派,那也有点过于乐观了。

    要想让他们转变想法,还需要杨振移防满鞑子后方以后,能够站稳脚跟,能够长久立足,最好是能够再打几个胜仗看看。

    说到底,唯有让祖大寿及其麾下部将看到,满清崛起的大势受到了遏制,满鞑子不可能入关取了大明的天下,他们才会最后改变想法。

    基于此,杨振对于卢志德所说的祖大寿以及锦州诸将的情况,只是附和着笑了笑,什么也没有多说。

    杨振陪着卢志德说了一会儿话,留守松山的诸将全都赶到了松山总兵府前院大堂。

    杨朝进、夏成德、吕品奇、祖克勇、张臣、徐昌永,松山城内外的几个主要人物和将领,一时俱在。

    杨振现在已经功封金海伯了,而且很快就要出镇辽海对面的旅顺金州等地去了,那么接下来他们这些人怎么办,谁能往上一步晋升总兵,更进一步说,谁能取代杨振,入主这个松山总兵府呢?

    这段时间以来,朝廷派往辽东来的钦差官员一批接着一批,松山城以外的形势是一阵一个变化。

    短短一个多月,先是辽东巡抚方一藻被罢免,再是洪承畴督率兵马出关,进驻并接管宁远,然后又有祖大寿功封锦义伯,直让松山城里的这些人眼花缭乱。

    与此同时,针对松山城诸将的圣旨,虽然因为杨振一直不在而未曾当众传达,但是各种小道消息,早已经是满天飞了。

    现在的松山城内,说是人心惶惶,那是有点过了,但是说人心躁动,却是一点不假。

    几个协守副将、分守参将聚到了一起,人人心里打鼓,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怎么样的封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