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使至兴安
作者:无原盒   崇祯太子最新章节     
    第368章 使至兴安
    对朱慈烺而言,放弃唾手可得的江汉平原并非只是襄阳的重要性不及当年。
    其关键还是落在了尽可能杀伤女真本部上。
    说到底,在赣州一役之后,鄂赣两省仅余一点降附汉军,满清真正的本部精锐却都跟着豪格入了川中。
    由此,在贯穿始终的战略思想作用之下,朱慈烺的选择自也在情理之中。
    可话说回来,再好的战略也得有落地之法。
    此时豪格与张献忠还在广元僵持,限于种种缘由,明军却只能在重庆一带按兵不动。
    这般情形之下,不管最后是大西打退了鞑子,还是鞑子冲破了大西,明军能够做的事情都颇为有限,更不要说对八旗兵造成大量杀伤了。
    所幸.6月12日
    兴安对于江南而言,真正体会到战乱其实也就是鞑子渡过长江之后的事,可对于孙守法来说,这世道却似从一出生便是这般。
    他乃是陕西临潼人,也算是出身九边,自才懂事起家中便不断有长辈殁于阵中,他们这些娃儿也就在家人督促下苦练武艺,以图能在阵中保全性命。
    局势的发展便如他家所料那般,起先还只是关外鞑子入寇,后来整个陕西也便乱了起来。
    那时的孙守法不过一二十余岁的年轻军将,一心也只是想在阵中搏取功名。
    靠着一手无人可挡的铁鞭和悍不畏死的胆气,点灯子、不沾泥这些流寇首领相继折在了他的手里。
    有着这些战功傍身,孙守法先是得了曹文诏赏识,在其阵亡之后又得了孙传庭看重。
    而在黑水峪一战之中,他充当全军先锋,率先对老闯王高迎祥本阵发起了进攻。
    其间战况虽是激烈非常,于此却也不需多说。
    关键在于,此战之中孙守法生擒了高迎祥,而高迎祥也用数万大军和自己的性命验证了“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
    那一阵子的孙守法可谓风头无两,几可成为大明战将之楚翘,可老天爷哪里会让人一直顺遂下去?流寇越剿越多,鞑子越打越强,待到后来关中被李自成所占,孙守法却也只能穿梭山中,打起来了游击。
    快三年了。
    这三年间,孙守法便如当初的李自成一般,方拉起一支队伍便会遭到强敌围剿,待到战败之后又费尽心思联络各方,以图能尽最大可能牵制闯军。
    这种朝不保夕的日子他过了三年,而局面也在这三年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话到这里却不得不赞一句孙守法与寻常武将之间的不同。
    若换旁人,与闯军打了这么多年,必定会因攒下的血仇而助清灭顺,可他敏锐的察觉到大明的真正敌人已从闯军变成了鞑子,在李自成撤出关中之后他便与原本的生死之敌一道展开了抗清之战。
    在原本的历史上,于关中打了数年游击的孙守法终败于鞑子之手,而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战中仍“犹执铁鞭格杀清军数十人乃死”。
    孙守法阵亡之后,关中的明军并没有就此偃旗息鼓。
    “其弟守全复结川、湖诸将,屯于太阳山。降将赵光瑞等合围之,其部翘新宁、赵定国、谢天奇、王万爵皆死,守全亦没。
    举人姚翀霄起兵于合阳,遣使结孙守法。孟乔芳以兵攻没之。
    千总康姬命起兵于其汛,及卫天明皆助孙可法。孟乔芳攻之,姬命守张果老堡;堡破,姬命死之。”
    这一个个“死之”、“没之”代表着一场场酷烈到极点的战斗,而似这些忠勇双全之将于后世却声名不显,直叫竖子口称“大明无殉国之臣”、继而得出“崖山之后无华夏”。
    生这等数典忘祖之事却不知乃何人之错。
    当然,于这个时空他的命运自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只是“不会出什么问题吧?”
    极为不舍的将杯里最后一口酒倒入口中,贺珍一面掂量着酒壶,一面却朝孙守法问了一句。
    他们的信使虽是派往长沙的,但按着常理来说,到了长江便该能接触到明军。
    可过了这么些日子,不光派出去的信使不见回返,便连只言片语都未曾传回,枯等在兴安城里的贺珍便也不由忐忑了起来。
    “莫掂了,就这么一壶还被你全都喝光了,”没好气的应了一句,孙守法便将酒壶拿了回来待看了看已陪自己数年的伙伴完好无损,他才又接着说道:“慌什么?派去襄阳的人不是已经回来了吗?”
    “不是我慌,实在是.”
    “怕什么?陛下对那胡茂祯和李成栋都既往不咎,更何况你个闯贼?”
    对于贺珍的心思,孙守法倒也能猜到一些。
    说白了,他不但是闯贼,还是个投了鞑子的闯贼,若那信使正是因此才迟迟不回,却不代表这贺珍的前途并不乐观?可于孙守法看来,他这般作态却也有些关心则乱的意思。
    且不说早前那些商贾所言,便是他们派去襄阳的探子也言之凿凿陛下对流寇叛将并无区别对待。
    此等情形之下,孙守法自是对贺珍的担心有些不以为然。
    只是各人有各人的心思,贺珍在表面的担忧之下却还有另一层考量。
    那胡茂祯、李成栋乃是极为强悍的骑将,兼之其部编制齐全、士卒众多,大明皇帝便是看在那万余轻骑的面上也当对他们既往不咎。
    可自己这里呢?
    在关中兜兜转转这么长时间,麾下人马的精锐程度虽然较以前颇有提升,但论及数量却也只有四五千而已。
    若是以此想来“咱们的兵还是太少了。”
    “要那么多干什么?”
    看着贺珍的表情,孙守法自然晓得他没有将自己的话听进去,待其叹了这一声,他便又接着说了起来:“莫看咱们如此狼狈,但只要修整上个把月必定会是一支强军。”
    “这个我自晓得,可我总不太踏实啊。”
    “莫怕,漫说陛下不可能追究你投了鞑子的事,便是真追究下来咱也会.”
    “将军!将军!派出去的人回来了!”
    就当孙守法还在不住安慰这当初的死敌之时,一阵高呼自堂外响起,随即便有一兵卒跑了进来。
    “去长沙的人?”
    “是!去长沙的!”话音入耳,孙守法提了好些日子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莫看他似乎对信使迟迟不归毫不在乎,可超出预计这么长时间,他又怎可能真的不管不顾?说白了,兴安城里这万余人马之中,不但有一路跟着他拼杀过来的老卒,更还有似贺珍这种从鞑子那边叛过来的。
    若他这个正儿八经的朝廷将官都乱了方寸,谁又能保证不会闹出事端?
    “人呢?可有书信带回?”
    连着问了两句,孙守法便往门外迎了过去,可还不等他行至那兵卒跟前却见一风尘仆仆的身影出现在了视线之中。
    “陕西副总兵,并贺珍,接旨~~~!”
    待听此言,不但孙守法愣了一下,便连贺珍都赶到颇为惊讶。
    他们这一次派人只是想和湖南的明军取得联系,却未曾想到竟直接等来了圣旨。
    此时再想摆下桌案自是不及,二人对视一眼随即就地拜下,紧接着便听两个雄厚的声音响了起来。
    “臣!陕西副总兵孙守法接旨!”
    “臣!贺珍接旨!”
    若按寻常来说,接旨需得细细准备一番,可现在来人仅只是喊了这么一声便直接开始了宣旨的流程,贺珍这里还不见得怎样,孙守法却不由忐忑了起来。
    不过前来宣旨的乃是宿卫兵卒,倒非那些宫中内监,他们对于宫中规矩也知之甚少,却也不见得会挑拣什么。
    果然,待见需要接旨的两人拜于地上,那兵卒便打开明黄卷轴直接念了起来,待将提前背好的内容全部“念”完,他说了起来。
    “两位将军起身吧。”
    “有劳天使。”
    孙守法一面笑着自那兵卒手中接过圣旨,一面却不住朝贺珍使着眼色,待见对方似乎搞不明白这眼色的含义,他才又讪笑着说道。
    “不知天使到来,末将这里也没些准备,请天使先行休息,末将自有心意送到。”
    “将军莫搞这些,陛下的旨意才是正事。”
    面对天使的推辞,孙守法自得说再劝上一劝,可他这里才说了几句,却听那兵卒斩钉截铁的说道:“将军却是小瞧我等宿卫了,咱也是在阵上厮杀出来的,自晓得这都是兄弟们的搏命钱,更何况陛下待我等不薄,咱又怎能在外面坏了陛下的名声?”
    “天使高义。”
    “孙总兵,来前陛下曾说过,伱与贺将军过得艰难,本不该再于你们安排这些差事,只是川北的战事颇为紧要,所以才想到了你们这一军。”
    这封圣旨里并没有对二人加官进爵,仅只是简单说了川中的局面和陛下想要达到的目的,可配上后面这些话语却让孙、贺二人于瞬间便感受到了来自大明皇帝的体恤之意。
    对此,孙、贺二人自是有些感念,但当他们正要再说些什么之时却听那兵卒又接着说道:“哦,对了,陛下还说这一番到底该如何施为还得让二位将军自行斟酌。”
    安顿完这些那兵卒却也不再多言,其后他在侍从的引导下入内休息,留在房中的孙、贺二人却不由沉默了下来。
    所谓自行斟酌,便是许以相机行事之权。
    这一方面代表着来自皇帝的信重,另一方面却也意味着沉沉的责任。
    贺珍虽不晓得接完圣旨需给天使塞些银钱,但他却晓得能在强敌环伺之间仍然忠于大明的孙守法必定会因这份信重而感动不已。
    大抵当不是个过河拆桥的皇帝吧。
    心念及此,贺珍便不由将目光投到了孙守法身上,可还不等他再说什么,却见对方猛地起身,紧接着便朝门外走去。
    “传令,自明日起各部斥候、探马皆散往汉中方向。”
    待听此言,贺珍心中虽是无奈,但却也没什么生不出阻止的心思。
    若他此时已与明军大队汇合一处,那与鞑子打上一仗也便打上一仗了。
    可现在他们不但身处敌后,麾下士卒亦还未曾修整完毕。
    此等情形之下若真遇上大仗,那他们这一军却也不见得还能安然返回兴安。
    贺珍的担忧自非无的放矢,但危机、危机,危中总会带着些机遇。
    似他这等叛了两番的人,从来都是极难获得主君认可的,要是他能在后面的行动中立下些功劳,必定会对将来的前途有着极大的帮助。
    要知道这一仗乃是大明皇帝亲自指挥的,不管立功还是犯错都会被放大不少。
    只要他能有所表现对于贺珍的心思,孙守法倒也不太关注。
    这却不是说他并不在乎这个袍泽如何做想,究其根本却是因他已开始思量起后面的事情。
    按着圣旨所言,此时的西、清两方已在广元纠缠近月,陛下虽不晓得这仗到底打到了什么程度,但根据张献忠调离重庆人马的举动来看,川北战局的变化也当在近期出现。
    可这变化当自何出?自己又如何将这变化引到对大明有利的方向?
    念头既生,孙守法便将目光投往了汉中方向,他心里对明日派出的斥候探马自也抱有了不小期望。
    就当孙、贺二人因为局势的变化而生出各种心思之时,远在兴安数百之外的大巴山中却有一大队兵卒正于山岭间扎营歇息。
    “将军,山中风大,僻背处挪挪吧。”
    “不必了。”
    淡淡地拒绝了亲兵的建议,李定国便继续看着火堆出起了神来。
    他虽于十多日前便已将重庆之兵带到了巴州左近,但真正进入这大山之中却只是两日前的事情。
    他晓得,自家皇帝虽然向他下了这等命令,但真正下定决心却当是外围坞堡被破了大半之时。
    对此,李定国自然没有太多意见,毕竟这么些年下来他也能轻易看出,自家皇帝行事虽有些不拘一格,但论到根里却是极为稳重的。
    更何况这等谋算本身就带着不小的风险,若是有个闪失便等于给鞑子指了条绕过广元的道路。
    “大抵.当是能成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