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风起十五
作者:花花和尚老道   宋吹最新章节     
    赵佶早在政和元年,他曾派童贯出使辽朝,探听大辽内部的虚实。走到卢沟(也就是今天的永定河),半夜三更忽然有一位辽国的读书人求见。此人叫马植,燕京人,能言善辩,见到大辽气数已尽,有心投靠大宋,特意来结识童贯。等到大金国成立后,马植立刻秘密投书宋雄州知州,明白表达了想投宋的意思,他在信中说:“近来辽天祚帝排斥忠良,引用群小,女真侵凌,盗贼蜂起,百姓涂炭,宗社倾危。我虽愚昧无知,但预见辽国必亡。”密信很快被送到京城,徽宗见此人可用,就指令将他秘密接入境,亲自召见。
    马植善辩,这正好给了他一展口才的机会。他在御前上奏道:“辽国必亡无疑。本朝可遣使过海结好女真,与之相约,共图大辽。万一女真得志,他们先发制人,而本朝后发制于人,事将不济。”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赵佶并不是表面上只会享受,其实在内心始终没有放下燕云十六州。
    不过赵佶并没有立即付诸行动,而是采取了观望,看女真人到底有没有实力值得自己合作。
    阿骨打也没有辜负了赵佶的期望,起兵反辽后高歌猛进,屡败辽军,赵佶也终于下定决心,于重和元年(1118年)遂遣使从海路赴金,商议联合灭辽事宜。
    此后,金宋使臣频繁接触,至宣和二年(1120年),双方商定:金兵攻取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宋兵攻取燕京(今北京),彼此兵不得过关,灭辽后,宋得燕云地,以献纳于辽的岁币献纳于金。金太祖口头允许宋收复地包括西京(今山西大同)及平(今河北卢龙)、营(今河北昌黎)等州。
    从这份协议来看,这是双方各取所需,甚至宋人还略占便宜。
    那时的金人野心并不大,一心只想取代辽人而代之。而宋人则可以顺势夺回梦牵魂系的燕云十六州。
    在谈判过程中,宋人也有很强烈的反对声音。
    太宰郑居中态度尤为坚定,他说:“澶渊之盟至今百余年,兵不识刃,农不加役,虽汉唐的和亲之策,也不如我朝的安边之策。如今四方无虞,却要冒然毁约,恐招致天怒人怨。且用兵之道,胜负难料。若胜,国库必乏,人民必困;若败,遗害不知凡几。以太宗之神勇,收复燕云,两战皆败,今日何可轻开战端!”
    枢密院执政邓洵武认为这简直是胡扯,上奏反驳说:“什么‘兼弱攻昧’,我看正应该扶弱抑强。如今国家兵势不振,财力匮乏,民力凋敝,这局面人人皆知,但无人敢言。我不明白:与强金为邻,难道好于与弱辽为邻”
    安尧臣则认为伐辽是妄启边衅,用汉唐故事,认为人主兴师于远夷皆不可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是浪费民力,更何况本朝之弱,且认为所谓伐辽都是童贯这一权阉勾结党羽,形成集团,鼓噪而动,以矜其功,挟恩而重,皇帝不能被奸臣小人所蒙蔽。
    总结成一句话,我们应该安于现状,关起门来过好小日子,至于辽人金人狗咬狗一嘴毛,也就是换个邻居,况且一个弱小的辽人邻居远比强大的金人邻居更令人安心!
    看到这段历史,作者我也只能呵呵了。
    在当时,金人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不管是国力也好,体量也罢,辽人远胜于金人,真不知道这些士大夫是如何得出弱辽强金的说法来的。
    金人也不是傻子,如果有把握取辽人而代之,成为草原上的霸主,也不会与宋人签订海上之盟了。
    金人难道不知道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的意义吗?金人难道不知道一旦掌握了燕云十六州,就等于掌握了中原的命脉吗?
    可以说这是数百年来,宋人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最好机会!
    这些士大夫反对使用武力,并不是完全的出于国家战略之考量。他们上书虽然标榜着自己为国家考虑,但言语之中很明显有针对蔡京和童贯的意味,上书大篇幅地都是在攻击童贯,声称他什么养私兵自重,这完全是危言耸听,言过其实,集团之倾轧可见一斑。又童贯以阉人掌兵事,兼犯士大夫之两重忌讳,况又有用兵西夏之功,为了打压其气焰功绩,又不能直犯皇帝之颜面,只得攻讦其妄图大功,其弹压武人之意昭然若示。
    真正的原因是童贯用兵西夏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夏人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一直被压抑的武将勋贵有了抬头的迹象,一旦北上夺取了燕云十六州,武人势力将再一次抬头!
    前文就说过了,文官集团打压武将集团完全就是利益之争,士大夫们在大好机会面前,宁可错失良机,也不愿意放弃已经到手的利益,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好在赵佶并没有被文官集团忽悠瘸了,蔡京也背叛了文官集团的利益,站在了皇帝这一边,推动了海上之盟。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赵佶始终牢牢掌控了权力,不然蔡京这只老狐狸又怎么会如此听话!
    宣和四年(1122年),金人约宋攻辽。
    其时,在金人追击下,辽天祚帝已逃入夹山,耶律淳被拥立为天锡皇帝,史称北辽,支撑着残局。
    赵佶知道机会来了,派出刚刚镇压了方腊的童贯,调来了最具战斗力的西军,可以说赵佶已经拿出了自己最大的家底。
    而此时燕云十六州的辽军早已是残兵败将,被金人打得苟延残喘。
    可以说不管是从哪一方面,此时的宋人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辽人也只能气得大骂宋人是背弃盟誓,不义之师。
    然而令所有人都大跌眼睛的是,宋人先后组织了两次北伐,均以失利告终,其中不乏名将种师道、刘延庆。
    这就是典型的机会来了,没有实力也枉然!
    赵佶的谋划可以说是极好,一旦成功了,而且成功的概率极高,以成败论英雄的国人便会对其是另外一种评价!
    然而,赵佶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拿出了最强的家底,派出了将西夏打得奄奄一息的西军,面对被金人咔咔乱削的辽人残兵败将,居然会以大败而告终!
    一次的失利,也许是有偶然的成分,觉得没理由失利的赵佶咬着牙关,顶着各方压力,组织了第二次北伐。
    然而,别人手下再弱小的敌人只要比你强大,那就是强敌,那就是不可逾越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