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毕自严的反击
作者:凉月凉了   朕的大明朕做主最新章节     
    任命毕自严为内阁首辅的反弹大吗?
    非常大。
    但反弹有用吗?
    没用。
    一路从一州推官干到一省布政使,毕自严的能力和手段都是充足的。
    短短不到三日,他就将包括内阁中书刘成在内的十六人从内阁里丢了出去。
    理由也很简单,办事不勤。
    通过这一方式,毕自严轻松就掌握住了内阁内外的大小事务。
    毕自严用如此强硬的手段做事,自然是会遭到弹劾的。
    但他对此却是一点都不担心。
    每五日去给皇帝上一次课,这就是皇帝对他信任的表现。
    “将这封公文发往京中各个衙门。”
    停下书写文章的笔,毕自严看向文书道。
    “你们看着写吧,就说本官在京不久,对在京官员才能还略有不知,月底之前,凡在京的官员,都要往送内阁送一篇策文上来,以作考校。”
    “是!”
    这文书是刚从翰林院调来的,对于毕自严这个捞人的很是尊敬,当即就拿过毕自严身前的文章向外走去。
    而随着毕自严公文的下发,满城官员皆尽全麻。
    毕自严上任内阁首辅的第一道政令,居然是向大伙儿问策?
    你这是几个意思?
    大伙儿都是进士,殿试走过来的。
    有了多年的为官经验后,难不成一篇策文都作不出来?
    不,还真有人做不出来。
    “何以富国。”
    英国公张维贤和定国公徐希臯来两人聚在一起,头发都抓秃了。
    “不对啊。”
    张维贤半个时辰憋了五十个字,还多半都是开头。
    实在是写不出来东西,张维贤抬头看向坐在对面的定国公徐希臯。
    闻言,徐希臯抬起头来,看向对方,他也才堪堪写了两百字。
    “什么不对?”
    “我们不是武官吗?这富国之策,我们写什么啊。”
    用嘴舔了舔毛笔头,张维贤没察觉到满嘴都被染成了黑色。
    “前番,陛下屡次强调,要求各部谨守部职。你我目前的职责,是辅助陛下整顿京营,此事不应该是我们考虑的啊。”
    “对啊。”
    听到张维贤的话,徐希臯也恍然道。
    “京营之事,文官无权参与,尽待陛下处理。”
    想到这里,徐希臯将手中的笔丢在桌子上。
    “给内阁上一封公文,就说我们武将不参朝事。”
    说着,徐希臯转头看向张维贤,却呆滞了下来。
    “世叔,你在吃什么?”
    “啊?”
    而与武勋不同的,则是大量在京的文官了。
    毕自严的这第一道政令,那里是考校,这分明就是问策。
    何以富国?
    毕自严此番“考校”的主题,是富国。
    他毕自严是怎么得到皇帝信任,先任度支司正卿,后又入主内阁的?
    就是因为他毕自严会算账。
    这些日子,毕自严被弹劾的理由中,就有一条是他一人独权。
    但现在毕自严的这道奏章,却是将某些人的口给堵的结结实实。
    独权?我可没有哦,我在想满京城的官员们问政呢。
    而何以富国这个问题,懂得都懂。
    大明朝廷目前面对的没钱问题,但凡不是个瞎子都能看的到。
    但还真的没多少人愿意向皇帝的内帑伸手要钱了。
    前番,皇帝的内帑出银五百万两,就拆分了户部权责,让内廷宦官的触手伸到了外廷。
    此事已经证明了,皇帝的内帑是有钱,但想要要出来,却是意味着宦官势力的膨胀。
    没个阻止宦官的万全之策,大臣们是不愿意轻易开口的。
    而毕自严的这道政令,还放出另外一个信号。
    吾为内阁首辅,当以富国为上,谁从?谁阻?
    内阁发生个什么,很快就会传到朱由校这个皇帝的耳朵里。
    毕竟,内阁的办公地点在紫禁城里。
    “毕自严好手段啊。”
    将一封奏本丢在桌上,朱由校有些感叹的摇了摇头。
    这在外当过官的人,手段就是凌厉。
    毕自严这手段一出,弹劾他的奏章就少了一半。
    而更多的奏章,却是在老老实实论起了如何富国。
    “让内阁将群臣的建言,给朕抄录一份,朕也要看看。”
    “奴婢领旨。”
    听到皇帝的话,刘时敏躬了躬身,正打算离开,却听到皇帝又道。
    “对了,将朕要看建言的事,让人在京里传一传。”
    “是。”
    听到皇帝补充的话,刘时敏一顿,连忙向外面走去。
    这就是在给毕自严站台了。
    随着皇帝要看官员们建言的消息传出,京城官员们变的更加激动。
    这不开大朝的小皇帝,也没传说中的那么不理人事啊。
    随着皇帝的下场,这场本应是毕自严考校官员,寻找可用之人的建言之事,直接就变成了对在京官员们的一场问策。
    大明至今两百五十年,积弊何其之多。
    卫所制败坏,军屯难以供应卫所耗费。
    地方豪族兼并土地,苛待百姓,导致小民食不果腹。
    前番历代钱币混乱,如今虽有皇帝新铸银币,但杯水车薪。
    朝廷赋税混乱问题。
    军饷难以为继问题。
    有的问题,对于官员们来说,是碰不得的滑稽。
    但世上总有胆子大的,或者说想上位的。
    总之各种奇奇怪怪的策略都能冒的出来。
    当然,这种抉择都是一些个小官小吏需要作出抉择的。
    而对于吏部尚书、工部尚书这种高官来说,却是不需要的。
    虽然天色早已阴沉,但周府的火烛依未灭。
    眼前放着的是毕自严的公文,周应秋提笔如有神助般的在写着东西。
    他的文章,中规中矩。
    他已经是吏部尚书,在这个时间点上,是不需要再用什么惊天语调来吸引皇帝注意的。
    富国之策,非一日之功,前宋有王安石变法,虽然可富国,然不长久,国势虽缓,却难以救国救民。
    我朝前有张江陵变法,国家大治,然张江陵猝逝,有奸佞张四维在朝,新法被废,致使国家有损。
    而后,周应秋就笔头一转,将话题放在了自己的职责上。
    总体而言,就八个字,因人成事,因人败事。
    接下来他吏部的职责就是狠抓大明吏治。
    对于他这种人精来说,揣测圣意,尤其是小皇帝这样一个年轻的皇帝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困难。
    毕竟,皇帝从不遮掩自己的目的,走的是光明正大阳谋的路子。
    “各部谨守职责”这六个大字,如今他周应秋的座右铭。
    写策略当然就从自己的职责入手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