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曹文诏:鲜美无比,给皇帝送去
作者:凉月凉了   朕的大明朕做主最新章节     
    “魏广微?”
    看着邸报上新登出来的关于新增一个礼部左侍郎的信息,京中的各方人士,都聚在一起脑袋上冒了问号。
    自天启登基以来,内阁辅臣是贬了又贬,六部尚书是换了又换。
    三个内阁辅臣,现在都已经滚蛋。
    六部尚书,现在就剩下孙如游和黄克瓒还是泰昌任命的。
    刑部尚书印缺人大半年,前段时间南直隶事毕,才算是让李征仪补上刑部尚书的位置。
    而礼部尚书孙如游,看那个年纪也知道是干不了几年了,这个时候魏广微入礼部,这明显就是在为孙如游致仕做准备。
    但问题在于,做准备没问题。
    但魏广微这个人选,却是在翰林院中掀起了波澜。
    如果说翰林院是大名高官的培养皿,那么詹士府成员就是铁定的大明高官,其中詹士府少詹士基本上就是铁定的内阁成员。
    现在,跳过詹事府少詹事钱象坤,选择了左春坊左庶子魏广微,即便这钱象坤本人说什么自己才疏学浅,不配进入礼部,但这就更让很多人破防了。
    皇帝本来就对翰林院没好感,而詹士府原来的官员中,到现在也就只有挂詹士府官职的徐光启的到了皇帝的重用,其他人整日里都是混日子。
    现在好不容易形成了舆论风场,可以让礼部尚书孙如游将官帽子让出来,但这一不按照顺位,二不让众人举荐,直接就让魏广微摘了桃子,这谁能高兴的起来。
    不过,这皇帝刚刚在文华殿外打死官员的余威人在,倒是没人敢跳出来和皇帝哔哔。
    故此,这口诛笔伐的对象,也就只能是“主动推荐”了魏广微的孙如游。
    于是,攻讦礼部不务正业的奏章就又多了三分。
    从内阁文书的口中听说弹劾的奏章更多后,孙如游是只能苦笑着摇头。
    什么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都被人翻了出来。
    现在他即便是不情愿,但也只能在默默承受着别人的怒骂之余,又往皇帝的桌案上送了一封乞骸骨的奏章。
    不管是不是真的扛不住了,反正这个时候一定要将态度展现出来。
    “这第几封了?”
    手中拿着孙如游的乞骸骨的奏本看了看后,朱由校提笔在上面题上了“留用”两字后,转头看向刘时敏问道。
    “第五封。”
    闻言,刘时敏当即开口到。
    奏章批红是他在做,皇帝看前他要先看看,所以他一直都记得。
    “那就还不急。”
    将奏章放回桌上,朱由校摇了摇头,而后问道。
    “那个魏广微,接管礼部事务且还顺?”
    “礼部的事情还顺利,但翰林院和国子监那边,对于魏广微上任礼部左侍郎颇有微词,对于他签发的公文很是抗拒。”
    想了想自己打听到的消息,刘时敏开口道。
    “此外还有詹士府的那些人,除了施凤来外,其他人都对魏广微这人的意见挺大,说他虽有学识,但并无理事之能。”
    “是吗?”
    听到刘时敏的话,朱由校只是简单的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见状,刘时敏也不再言语,专心的看起来了内阁送来的奏本。
    “对了。”
    写了一会儿奏本后,朱由校突然抬起头来,看向刘时敏问道。
    “曹文诏攻破邹县,活捉了造反的徐鸿儒并其家眷,这也快要押解进京了吧。”
    “回皇爷,缇骑昨日的回报,已经到达天津卫了,再有三日即可送入京城。”
    “这样的话。”
    听到刘时敏的回答,朱由校思索了一下后,吩咐到。
    “进京之后,先将人关着,待到李征仪上任刑部尚书后,让他去审。”
    “奴婢遵旨。”
    刘时敏应了一声后,连忙拿出小本本,记上了一条。
    “山东事平,接下来就该新政和军改了。”
    向后靠在椅子上,看着正在忙碌的刘时敏,朱由校心中默默思索了一会儿后,又拿出一张宣纸以及曾经写下的笔记,提笔在纸上写了起来。
    一直写了有小半个时辰,才算是写完了自己的规划。
    将刘时敏叫到身前吩咐了几句后,朱由校就令其前去传旨。
    “刘大珰是有何事?”
    当在班房中见到匆匆而来的刘时敏,毕自严颇为好奇的开口问道。
    “皇爷旨意,山东要进行军改。”
    将皇帝写下的纸张递给毕自严,刘时敏开口吩咐道。
    “山东,军改?”
    虽然知道皇帝早有军事改革的打算,但是如今这个山东刚刚平定乱民的时候听到,毕自言的心还是颤了一下。
    这一个不好,山东可是会出大事儿的。
    “不错。”
    对着毕自严肯定的点了点头,刘时敏开始与对反小声的说起了皇帝的吩咐。
    两人在内阁之中一直嘀咕到宫门将闭,刘时敏才一脸忧心的将对方送出了紫禁城。
    走在回府的路上,毕自严人如其名,脸色严肃。
    次日一早,顶着两个熊猫眼的毕自严,就令人将六部九寺的主官齐齐寻来,在内阁中开起了闭门回忆。
    司礼府大珰刘时敏旁听。根据旁人的回忆,当日的内阁会议室内,时不时就会传出争论声,一直持续到中午吃饭,才算是消停下来。
    当诸阁臣用过午膳后,依旧是争吵声大起,一直持续到傍晚时分,朝廷的一众高官们才算是得出了一个共识,将一本联名奏章送往南苑。
    而后,就是邸报上公布新的一轮人事变动,并将山东施行新政之事公布天下。
    山东省改称山东道,袁可立任山东道黜置使,主持山东新政,尤其是重新丈量田亩,更换户籍民册。
    原山东巡抚赵彦,以养民不利,但平贼有功,功过相抵,迁山东布政使。
    原登莱巡抚陶朗先,以平贼供粮有功,迁新设山东转运使转运使,主持是山东物资运输并漕粮北上。
    废山东都指挥司,改山东兵马总管府,原虎贲卫中郎将,山东招讨使曹文诏,以功迁山东兵马使,兼中军都督府右副都督,主持山东卫所整顿。
    高官的调动虽然只有简单的几条,但在后面紧跟着的详细说明,却是看的天下人心中惶惶,尤其是山东的诸多卫所,更是处于一个要炸的边缘。
    普通的军户们,自然是欣喜万分。
    朝廷要废军籍,撤卫所,分土地,他们总算是成了真正的自由身,有的事情可以光明正大的去做,不再需要藏着掖着。
    但一众军官们,却是惊恐了起来。
    别的且不说,各卫所的军田,早就成了他们家的私田,被变卖的更是不知凡几。
    现在朝廷一纸诏令,就要夺了那些个田亩,他们能高兴的才怪。
    不过,对于军官的反抗,曹文诏自然是早就有所准备。
    他南下时,皇帝就对山东变法有过叮嘱。
    平乱是假,整顿兵马才是真。
    为此,即便是五月底徐鸿儒叛军已经被全番在邹县中给摁了,但曹文诏依旧以山东招讨使的职位,将北直隶、山东、河南、南直隶赶来的兵马压在营中,以防备乱民再起来的名义,在邹县城外合营训练。
    等到朝廷废山东都指挥司,给他加中军都督府右副都督的圣旨传到后,曹文诏当即就大刀阔斧的开始对山东境内的诸多卫所军队进行整顿。
    愿意吃当兵的这碗饭的,身体强壮的,有精兵样的,挑选出了三千划为中军都督府的直属府兵。
    其他的各色人等,按照兵源地重新进行编制,分为了山东九营、河南一营、南直隶四营,合计十四营四万两千人。
    而原来的那些个军官们,看顺眼的就地升官,调入麾下听用。
    看不顺眼的,都打了个包,给皇帝送入了京城,让皇帝调教去。
    不过,这递给朝廷的兵马名册上虽然人数虽多,但曹文诏此时也处于一个头大的状态。
    这倒不是曹文诏手中缺少养兵的粮草。
    多谢鲁、德、衡三王的赞助,现在山东是真的不缺钱粮,这曹文诏隶属的中军都督府自是也分到了一份。
    在此特别鸣谢鲁王,本人并藩中诸多郡王,都被皇帝以“虐民生变”和“不能匡辅宗主”为由废藩,送去了凤阳高墙之内养老,麾下的众多宗室,也被划归德藩麾下管理,“迁”入了京城。
    为此,整个鲁王府,和孔府一样,从开国之初就攒下的基业都归了皇帝,狠狠的给大皇帝来了一针强心剂。
    现在曹文诏头疼的是,人手不够用,完全不够用。
    即便是他曹文诏还有武略院中的那些个生员,都有不少是军户出身,能拉来不少的人帮衬,但也是艰难的将山东兵马使衙门的架子给搭建起来。
    至于说是传说中的中军都督府,更是不知道还在那张纸上漂着呢。
    大明文官这种生物,懂的人都懂,五军都督府被夺权至今,权责被侵蚀,早就成了空架子,官衔都是虚职,现在皇帝要重新变成实职,礼部连印玺一时都拿不出来全部。
    ps:在这里说一句,很多人说大明兵权落到兵部是于谦不还兵权的锅,那是于谦不想还么,那是于谦不敢还。还了恐怕朱祁钰都挺不到景泰八年。英定成三国公年龄都没二十,黔国公沐家驻守云南,魏国公在南京,嘉靖上位前就没掌过兵。景泰四年太子朱见济死后,朱祁钰是心腹装疯,夫妻反目,独子早夭,皇帝召妓,此时他的名声可谓是臭不可闻,政治生命可以说已经结束,全靠于谦王文硬挺,皇帝当的那叫一个不得人心。恐怕于谦前脚还兵权,恐怕后脚就夺门了。
    不过窘迫情况持续了半个月后,曹文诏的肩膀上总算是一松。
    朝廷,更具体的说是兵部派遣的人来了。
    作为一个深谙搅屎原则的二十一世纪良好青年,朱由校深刻的明白,既要防备文官管兵事,导致的战斗力下降问题,又要防备武将坐大,最终造成藩镇或者军队经商之类的破事儿发生。
    所以,在他的布局下,大明的军事分为京营-五军都督府-地方兵马使三方独立。
    京营独立归皇帝独管。
    五军都督府有自己独立的直属府兵。
    兵部负责管理各省的兵马总管、守备使。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掣肘,相互竞争,以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本来皇帝要恢复五军都督府,文官们是不愿意的,但在文华殿门口死的哪位尸骨未寒的恐吓下,即便是有意见也要憋回肚子里去。
    但当皇帝又允许文官通过兵部可以插手部份兵事后,那有心之人自然是会想要插上一手的。
    所以,兵部往山东兵马使麾下派人,那自然是相当的具有积极性,有不少的人都毛遂自荐,觉得自己在兵事上可以有所作为。
    故此,待时间进入六月中,曹文诏手下缺人的窘境总算是得到了缓解,让他可以真正的开始给袁可立搞新政帮的上忙。
    而顺天新政-山东新政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黑除恶,拉网定点式清缴山贼流寇,定点解决人口失业问题。
    都是在京城,在天津的老熟手了,对于如何施行顺天府新政,袁可立和曹文诏心中那自然都是有一本账的。
    他们清楚的知道,不解决掉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黑恶势力,朝廷什么事都别想做成。
    而就在曹文诏打黑之时,袁可立则是进行了一轮官员升迁与招募,皇帝给他这个权力了。
    原本山东的众多官员,也别管是官还是吏,是进士还是举人,能者上,劣者汰。
    同时,袁可立还学着皇帝的手段,借来五百虎贲卫的兵卒,搞了一场山东道的招官考试。
    只要是山东本地士子,有个秀才身份,就能参加,然后就能授予官职。
    山东现在新设了不少的衙门,官吏,特别是吏的缺口很大,而且山东缺官可不像是京城,因为很多位置缺少的官员都是部员,招募起来束手束脚,还要注意功名等级。
    为此,一场读书人的狂欢席卷山东,将士林间对朝廷要官绅一体纳粮的异议都给压了下去。
    一手大棒一手糖的手段,袁可立玩的是炉火纯青。
    对于很多的穷秀才来说,虽然今后官员、功名身份都不再免粮,虽然山东官考授予的都是些小官小吏,但那也是朝廷编制啊。
    听你们那些个文人骚客的话,和朝廷对着干能做什么,我家有那么多的田亩不给朝廷纳粮吗?
    千羊在望不如一兔在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