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高下在心
作者:白慎行   宋武屠龙最新章节     
    老谢讲亲疏远近,为了儿子谢混的军功,沌阳城前,临阵换将。
    谢混的部曲还没从郡东开来,老谢一封军书,让沌阳城下的谢晦暂停了攻城,让他干巴巴眼睁睁等着谢混赶到。
    谢晦负气离军,沌阳的东军,就这样生生停了三天的攻势。
    休战这宝贵的三天,让城里的王镇恶和傅弘之喘匀了大气。
    谢晦离任之前,展开优势兵力,不要命地向城中北府士兵灌入海啸般的攻潮,镇恶与弘之付出了惨烈代价:
    二人所率兵卒的伤亡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城里箭也没了,弩也尽了,东门和南门的守城将士们甚至开始窘迫到用石头投掷敌人。
    更严峻的是,他们的携粮不足五日,如果城外东军一直保持连续进攻,王、傅二人眼看着就要被敌兵耗死。
    休战这三天,虞丘进与石阳关方向赶来的檀凭之,两员宿将,在曲阳岭下会了师。二老领兵溃围入城,顶上了伤亡惨重的镇恶弘之;三天里,北府兵不仅加固了城防,而且在瓮城之外悄悄挖掘了五道散兵堑壕,排好八十余架双弓伏弩。
    对面谢家东军,就这么看着。
    主将谢晦负气出走之后,他们再也没有了斗战的意愿。
    东军的士兵,大部分由会稽人氏构成。这些江东子弟,大部分又是“免奴为客”的奴兵,小部分是谢家私养的精锐部曲。
    江东自古多豪俊。
    这些东军的底层士卒里不乏勇猛敢死的兵丁,但是谢家那统兵的一二百子侄,从偏将、裨将到校尉、营主,他们都是温香软玉里长大的膏粱纨袴,偏偏不是领兵的种。
    谢家东军,从兵头到将尾,基本上都姓谢。拎出几个不姓谢的,那也是老谢的家将家奴。
    这帮东西在江东的富庶州郡里横惯了,他们一向不把人当人。
    准确说,是不把穷人当人。
    而东军里,有钱有辙谁会卖命当他谢家的兵?
    东军的兵头将尾们,从来不会爱惜士兵的生命。两军对圆,每一次,每一次明知前方是敌人的戈丛箭阵,他们却仍然龟缩在后面,厉声呵骂着士兵们冲上去无差别送死。江东子弟不怕死,回回是一窝蜂冲上去,身旁也没有相邻的军阵打个有效掩护——
    谢家子侄各起山头、离心离德,大战中,顾头不顾腚,顾己不顾彼。撤退时,士兵们又是一窝蜂转身乱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交替掩护、长短兵分批次配置,只能教对面的马步弓手瞄准了一个个点名。
    将校们忙着升官、阿谀、做账、内斗、掳掠、奸淫,底层士兵们疏于训练。
    说到东军的训练,不过是致力于培养出几个表演给老谢看的脑袋碎砖、胸口碎石的大力士——再不然就像谢景衡这样的将领,每天大事略略,小事上逼着手下人鞠躬作揖、教苦丘八们全文背诵什么狗娘养的《论语》。
    至于“呼左则左”、“呼前则前”、“鼓响则进”、“金鸣则止”的基本行伍路数,全靠军中伍长队长这样的老兵们口传心授给同袍兄弟。
    他们不是疏于训练,他们基本就没有训练。加上饷银层层盘剥,马勺里汤多米少,士兵们体能普遍又差,谈不上什么人各为战、矢志报国。
    虽如此,乌衣谢家也算是感动大晋的世家大族了。
    他们甚至还把自家的子侄扔进东军打磨。
    其他的朱门大姓呢,富人的儿孙在后面吃香喝辣,不能也不想操心前方的战事。
    毕竟前方有这些犯贱的穷鬼们顶着。
    比之于老牌北府军、历阳军,东军士兵的特点是引弓不瞄准、不会也不敢肉搏。当然也有景山营里那样的彪悍士卒,而那些凤毛麟角的精锐悍卒们,他们的英勇,更多是一种麻木和悲凉。
    战事之初,北府、历阳、东军,三军曾经合兵于西陵郡中。
    西陵城前,桓玄的虎将杨秋率领三千西羌突骑,连拔东军二十五座营寨,虏获两千零二十四名东军降兵。
    西军与晋军两军对圆时,军阵之前,杨秋特意让三个骑卒把这两千名降兵押送到两军之前,三骑拍马来回,杨秋万箭齐射。
    三个羌人骑卒,就三个人,押送两千个缚成了窝囊麻花的东军降兵。
    四十万晋兵人人眼见,那两千东军降兵,浩浩荡荡被押上阵前。那些降兵脸上的表情,可跟“视死如归”、“捐躯赴难”没有什么搭尬,那只是无奈,只是悲凉。个个是爹生娘养、顶天立地的大好男儿,就跟送去屠场待宰的猪羊一样了,是他们生来就孬么?
    不是东军孬,是大晋孬。是这大晋朝的世家大族们实控之下的各支军队,都很孬。
    往前稍微倒个一百年,八王之乱,晋室诸侯自相残杀,北方匈奴趁乱南下。胡虏心如禽兽,杀至洛阳城外,食少粮尽,竟然掳掠汉人为食,老人锅里焖,小娃火上烤!诸侯王此时列阵城下,一箭不发,竟能旋蹱而窜!长江以北,大好河山,终而尽归虏手——胡人出三赵、下榆关,火烧两京,屠杀两山两河,可那晋皇却偏安建康城里,大权尽委世家名族,只做苟且天子,无一心念北!血浸华夏之土,可怜弦歌礼乐之乡,疮痍满目,皆成焦炭。司马氏得国不足两百年,汉人的骨头险些被敲断了,至有亡国灭种之祸!
    当他大晋的兵,谁不窝囊!只有那短短几次无疾而终的北伐——还夹杂了权贵的谋朝野心。至于淝水之胜,更是宛若流星过眼——至今那些世家王孙风流谈笑,犹自腆着逼脸把胜利九成归结给运气,无一人喊一声男儿气节!
    大晋的军队,东军这样的军队——
    人数再多,粮饷再足,士气再旺,也没有丁点意义。一代代疲弱的大晋士卒,早已把军魂丢失在淝水沿岸,丢失在洛水沿岸,丢失在东都,也丢失在长安。他们是僵尸一样的士兵,他们不知道应该为谁而战,他们的铠甲再坚、刀枪再利,不过是纸糊的摆设!
    天下间三流的军队,是不怕死的军队;二流的军队,是确保胜利之外犹不怕死的军队。而战无不胜、天下无敌的军队,那便是知道为谁而战的军队。
    北府白直军,白者,白丁也。直者,恩仇也。
    乱世无道,当这腐烂透顶的世道看不见一点光明时,底层的仇恨,是最亮的火把。
    三万白直大军,今已集结汉南郡东,预备着向远处的东军军阵发起一场血战。
    大鼓未动,人马衔枚解铃;五军欲战,战心滔天。
    一匹黑马昂扬铁蹄,沉默着驰过了前阵的骑兵和步甲。
    “谢琰,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