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关键的是,在这即将到来的乱世当中,冷锋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将来未必逐鹿天下,但是一定要有自保之力。
所以冷锋自然无法答应冯海的要求,不过他也没有完全拒绝,而是和冯海达成了合作协议。
冷锋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可以和冯家结成同盟关系,不仅仅是在官场上,同样也在生意场上相互扶持互通有无。
当冷锋说出自己的父亲是冷无涯的时候,没想到冯海竟然认识冷无涯,而且两人的关系还颇熟。在生意上两人曾经也有过合作,不过因为冷无涯的主要生意都在北方,而冯家的生意几乎全都在南方,后来的联系才慢慢变少。
特别是最近几年,冷无涯更是完全销声匿迹了,没想到冷锋竟然是冷无涯之子。这让冯海大为感慨,同样是作为商人,为什么冷无涯就能有这么一个好的儿子。
这话让正在一旁为二人斟酒的冯阳,瞬间觉得受到了十万点的伤害。明知冷锋很优秀,但是听自己的父亲当面这么说,内心还是感觉到老爹还是真不够讲究,为了夸奖冷锋不惜贬低自己的儿子。
既然冷无涯是冷锋的父亲,那么冯海也就明白了,冷锋口中所谓的在生意上合作到底是怎么回事。毕竟他知道冷无涯的生意做的很大,而且两家同样作为商人,肯定也会受到同样的困惑。
在感同身受之下,也能明白他们冯家的处境。
其实大宋朝在历史上还是一个比较开明的朝代,这个朝代已经展现出了科学发展的苗头,商业也很发达。但是无论是研究科学的,还是经商的,其社会地位还是不如读书人高的。
当然,只要你是低调的经商,大多数时候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冷锋对于冯海的想法也能理解,毕竟这个时代有钱的怕当官的,比起后世要严重的多。自古就有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刺史一说,你就是再有钱,只要背后的靠山不行,那就是别人眼中的鱼肉。
冯海对于冷家的现况并不了解,他还以为冷家一如当初冷大财主在时那般。对于资助冷锋一事也就没有了那般强烈的心思,他虽然不知道冷家的具体资产,但是也知道以冷家的财富,定然不需要他的资助。
对于冷锋提出来的合作一事,倒是很感兴趣。两家在生意上有共通之处,不过由于一家在南方,另一家在北方,双方之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反而能够实现资源互补。
而且相对于冷家,冯家的经营策略更加的偏向于生产制造。冯家在浙江路有多处粮仓、织造以及酿酒工坊,他们家经营的这些物品,基本上都是自家生产的。
冷大财主可没有心思经营这些,他的经商策略都是在南北两地运输货物,将异地的物品低买高卖。
在这个信息和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冷大财主的经营模式要更加赚钱,而且资金周转的效率更快。但是这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安全问题。很多行商辛苦了一辈子,只要有一次出现了差错,那么很可能就是人财两空。
这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太差了,兵荒马乱不说,各地都有山匪流寇,一旦遇上了这些人,那么就自求多福吧!冷锋之前在荷花镇遇到的那种情况,对于在外行商的人来说,那是经常能够遇到的。
也就是冷无涯的背后有强大的武力支持,所以才能在这方面畅通无阻。
冯海虽然不清楚冷无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但是他也明白,冷无涯很不简单。对于和冷家在生意上的合作,他也是很看好的。
现在只要和冷家在生意上有了合作的基础,那么也就是相当于变相的和冷锋结盟了。以后冷锋能够官居高位,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同样也是好事。
通过出以前的那一番采购,冷锋现在不缺少物资,但是将来肯定是缺少的。冯家地处南方,在物资的储备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而且他们经营的这些物品,也都是冷锋所需要的。
同样,冷锋以后要经营的物品,如果要在短时间内打开销售的通道,冯家就有现成的路子。
其他的冷锋没有多说,只是告诉冯海,如果手中还有多余的银子,尽量多收集一些粮食。至于冯海会不会不相信他的话,冷锋就不会在意了。
冷锋是知道未来一段时间粮食肯定会出现紧缺,加上南方的天灾,粮食减产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他之前已经安排人手在南方各地采购粮食,想来现在已经差不多快要完成了。
不过现在既然和冯海达成了共识,那么正好可以再从他这里收购一批粮食。反正从冷二爷那里搞来的银子得花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而且他也知道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一旦粮价大涨,那么就不止翻一倍那么简单。
当然,冷锋并不打算做粮食买卖,他采购的这些粮食都是准备用来消耗的。
冯家在南方是大粮商,手中本来就囤积大量的粮食,一次性交易数十万两银子的粮食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压力。冷锋和冯海的第一笔生意就是五十万两银的粮食买卖,冷锋不管冯海相信不相信他的话,反正他是再次加大的对粮食的囤积。
一开始冯海对于冷锋所言要囤粮的话还没怎么放在心上,毕竟今天的南方粮食大丰收,而且朝廷又没有对外的战事发生,对于粮食的需要求量并没有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苗头。
冯家的生意都是在南方,对于北方的情况他们并不知情,或者说北方的消息还没有这么快的传到南方。
当今朝廷对于北方的战事目前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如今的朝廷看来,蒙古人和金人之间的战争就是狗咬狗,无论哪一方败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好事。
甚至在朝廷看来,他们按兵不动,让蒙古人和金人相互消耗,他们最后坐收渔翁之利才是最稳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