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谦,也就是文家那位在京城的代表人物,这话说的就很有水准了。
表面上他是在强调冷锋那篇策论存在一点小问,但是又说这点小问题在其他方面的优秀表现这定,可以忽略不计。
这说是典型的杀人诛心了,这不平时的诗文会友,而且是在大朝试的状元争夺现场。别说是这么一点所谓的小瑕疵了,就是有一个字写的不规范,都没有资格争夺状元之位。
“非也,文大人所言差矣!请问文大人,贵先祖文圣大人定下的策论是什么?所谓策论,就是策而论之。文大人所指的这篇策论在格式上并无不妥之处,反而和文圣大人所提倡的写法非常吻合。
至于文大人所言行文生涩,更是毫无根据。
此篇策论不仅仅跳出了固有的束缚,还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立论和破论之上,更是有理有据,兼有实际操作之意!”
文子谦的话音刚落,就是有人出言反对。反对他的人自然是宰相这边的,而且也资深大儒。
宰相虽然没有具体的参加大朝试,但是对于皇帝的心思却掌握很是透彻,他知道皇帝的喜好,冷锋写的这篇策论,绝对是深得龙心。
至于文子谦所的那篇文章,虽然没有具体点名,但是大家都是明白人,自然能够看出他所写的到底是哪一篇文章。
他们两人说的都在理,只不过文子谦是在鸡蛋里头挑骨头,想要在鸡蛋里头挑到骨头,那必须有骨头存在才行。
所以对于文子谦的反驳,并不能否定他的话,还是要从他的立场之中去寻找破题的方法。
很明显,宰相这边的人是个高手,一下子就击中了要害。
当然,也必须要求冷锋这篇策论写的好才行,不然的话他也没有办法以此来反驳对方。
两人之间的对话似乎打开了一个开关,朝堂之上的众多大臣都加入了双方的阵营之中,针对冷锋这篇文章的行与意展开了争论。
兴帝反而端坐在龙椅上,饶有兴致的看着下方大臣唇枪舌战。其实兴帝在这之前就已经看过了冷锋的这篇策论,而且甲上的级别还是他亲自批准的。
只不过由于那些主考官和评审官此时还没有被放出来,外人并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除了兴帝之外,那些真正的能够影响到大朝试人物也同样如此。杨宏泰和洪老侯爷,还有宰相等人,同相是一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的状态。
对于这些处在最顶层的人物来说,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文子谦所指出来的问题,根本不算什么问题。
最多只是能够代表他自己的观点,至于影响到皇帝的判断,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毕竟这篇策论皇帝可是观看过的,而且也作为了极为欣赏的评价。
你文子谦可以代表文家的,表达出文圣的人正统地位。这是处于公的一面,但也有私的一面,就是打压冷锋。
文子谦也许没有和杨家联合起来针对冷锋,但是冷锋曾经落过他们文家脸面的事情,这是文子谦要针对冷锋的另一个理由。
不过这只是小道儿,对于杨宏泰这种大人物来说,是不值得亲自下场的。
“诸位爱卿皆言之有理,不过朕却十分欣赏这篇文章!”
兴帝在众人争论一番之后,这才开口说道,同时拿起刚才大家争论的试卷扬了扬。
“所谓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先作!大朝试的综旨是要选拔出能够为朕治理天下的人才,如果所有人的文章都遵循古人,全部因循守旧,那么很难选拔出真正的有用之材。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朕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这天下蒸蒸日上。”
兴帝的话语很是威严,这个时候才看出一个帝王应的气势,他一开口之后,全场就是肃静无声。
兴帝的话也算是给这事定下了基调,冷锋的这篇策论不仅仅没有问题,而且还很精彩。
不过兴帝也不会打消臣子们的积极性,该有的肯定还是要有的。
在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之后,也对参加争论的臣子们一番鼓励。同时,也是向冷锋提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之中,就有刚才这些大臣们争论的内容。
对于兴帝提出的这些问题,冷锋回答起来也很流畅。毕竟这篇策论并不是他从后世的那些经典之中抄来的,而是他结合了两世为人的经验和见闻,再加上自己对这个时代独特的思考。
当众人听完兴帝和冷锋之间的问答之后,终于明白了冷锋的这篇策论无可挑剔。
无论是从立意还是写作水平来看,都挑不出来毛病。至于之前文子谦所指出来的所谓小瑕疵,那就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他的理解能力达到文章的思想高度布局。
到了最后,小丑反而是文子谦,以及附和文子谦说事的那一众人。
毕竟冷锋在文中所说的那些观点,以及见解,如果没有冷锋的这番解释说明的话,在这些只知道因循守旧的人眼中根本就看不明白。
“哈哈,好!这就是朕所要的答案,如果天下士子都能有你这般见识,何愁我朝不兴旺发达!”
兴帝也是十分高兴,毕竟冷锋的回答让他们很是满意,而且他也从中感觉到了冷锋的见解有很大的可行性。
特别是冷锋在策论中所提出来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法,都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并不是夸夸其谈。
比如说,如何解决一些朝廷的存在多年的问题,并且能够让朝廷的车库充盈起来。
冷锋在策论中也提出过这解些问题,现在又经过他的详细解说。不仅仅是兴帝感兴趣,就是那些一直没有说话的大佬们也皱眉思索起来。
不过他们并不是为了冷锋提议叫好,而是在思索如果真的按冷锋所说的实行,对于他们的利益会有哪些影响。
比如在改革税制方面,冷锋出的方案是像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要求朝廷重新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按土地肥瘠、多少规定纳税量,这样能避免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