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9章 车轮滚滚,一路向北
作者:有点仪式感   南宋特种兵最新章节     
    杨显耀也正是利用了铁大统领的这一点,这才让对方能够配合自己的行动。
    铁大统领也清楚杨显耀这些人是来干什么的,在杨显耀的如此逼迫之下,冷锋如果被逼到最后的绝境,肯定不会再有所保留。
    只要冷锋使用出了所有手段,那么之前对付杨显赫的那些人,也势必会再次出现。
    铁大统领相信,只要对手出手了,那么肯定会留下痕迹的,到时候由六扇门的根据痕迹进行进行追踪,就可以将那些人给挖出来。
    双方现在都是有着自己的底气,局面倒是难得的平静下来。
    树叶在时光的流逝之中慢慢变黄,秋风吹落了枝头的黄叶,如同顽皮的孩子一样在空中来回飘荡。
    一片树叶落到了马车之上,车轮滚滚,一路向北。
    这一支规模不大的队伍,队伍之中只有两辆马车,一辆马车看上去很是精美,也显得小巧。
    车轮和这个时代大多数的马车不同,在车轮的外圈,还套着一圈黑色的胶垫。
    这种胶垫也是洪山庄发明的新鲜事物,在外界流通的并不多,除非是真正和洪山庄关系不错的人,才拿到一些试用。
    另外一辆马车倒是显得粗犷大气一些,这辆马车和这上时代的马车没有什么差别。
    车上拉着的都是一些用来赶路的用度,行走体验感好与不好倒是没有什么区别。
    除了赶车的马夫之外,还有几名下人和十来名护卫人员。
    这种车队一看就是某个权贵之家家眷在赶路,队伍没有携带多少银钱,但是赶路之人的身份肯定不简单。
    一般情况下,那些拦路的匪徒也不会对这种队伍下手。
    再加上这支队伍走的都是官道,虽然行程可能会慢一些,但是一路上却是很平安。
    这支队伍就是从京城出发的黄明礼夫人和女儿黄诗诗,她们这一行人的目标正是临江城。
    之前冷锋还在京城的时候,就已经和黄明礼商量好了,等他回到临江城之后,就让黄明礼找个机会,将他的家眷送往临江城。
    别人对于冷锋的底细不清楚,但是黄明礼是十分了解冷锋的根底。
    别看现在朝廷有几十万大军驻扎在临江城周围,无论是水上还是陆地上,只要能够通行的地方,都被朝廷军队给占据了。
    现在的临江城是进去容易出来难,这样也是为了加重临江城的负担。
    黄明礼对于临江城的现状是很了解的,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却让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前往临江城,在黄明礼看来,这反而是最佳时机。
    像他这样的官员,一举一动已经在朝廷的相关部门注视之下。这种将自己的家眷送往外地,只留一人在京城做官的情况,是要受到朝廷的调查的。
    不过现在临江城那边情况特殊,就算是黄家人前往临江城,也没有会往其他地方去联想。
    而且黄明礼很清楚,别看临江城外驻扎了几十万朝廷大军,但是这些军队对于冷家根本没有什么影响。
    只要冷锋没有做出反叛朝廷的举动,那么这些军队反而是起到变相的保护作用。
    以冷锋在洪山庄组建的军事力量,就算是和朝廷军队开战,也能够守住临江城。
    至于杨显耀那些人想要通过这种方法来困死冷锋,也是不切实际的。黄明礼可是清楚冷锋到底囤积了多少物资,而且冷锋在去年就已经让人推广种植的红薯等作物,更是可以解决大量的粮食问题。
    对于冷锋在洪山庄搞出来的一些新式作物,以及种植模式,兴帝也是知道的。不过对于这些东西的产量到底是多少,又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兴帝却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别说是这个时代了,就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关于农业产量的问题,也都是一个无法精确计算的事情。
    兴帝只是知道,冷锋在洪山庄推出了一种作物,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全身都可以当作食物的。
    正是这种作物,在去年的那次大规模的流民浪潮之中,帮助冷锋渡过了一大难关。
    不过对于这种作物是否像传闻中那样,就是兴帝也抱着怀疑的态度。
    毕竟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一种作物,而且他也让人悄悄的带一些红薯藤,经过品尝之后,他觉得这东西也不是那么好吃,于是就对这种作物没有放在心上。
    但是对于冷锋在洪山庄外的那些河滩地上建立起来的稻田体系,却是很感兴趣。
    这个时代不缺少土地,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大多数的地方都是地广人稀。之所以十年有九年都是灾荒不断,到处都是缺粮,除了耕种的效率之外,就是种地的技术。
    特别是南方朝廷,由于地理和天气原因,大部都是水田。
    北方发生的大多是旱灾,而南方大多是水灾,很多庄稼在生长期内都会遭受到水患。
    但是冷锋得到临江城外的那些河滩地之后,所修建的水利系统,却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不仅仅能够将多雨季节产生的水排到河沟里,而且那些河沟也成为了蓄水池,一旦遇到干旱时节,又可以用来灌溉。
    这种操作可是一目了然的,早就有人将冷锋在河滩地修建的水利系统上报到朝廷,甚至已经绘制成图册放到了兴帝的案头。
    在这种情况之下,兴帝自然就认为,冷锋修建的这种水利系统,对于朝廷的作用才是最大。只要将这种水利系统的建设方式推广到朝廷各地,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朝廷的粮食产量。
    对于冷锋真正在意的东西,朝廷似乎根本没有发现其价值才是最大,反而是对那些配套东西更感兴趣。
    也许,这就是受限于时代的特征。
    他们不明白,冷锋所搞的这些农业,其实重点是在品种的改良方面,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
    如果不是和冷锋接触过多,而且又亲自感受过冷锋所规划的一切,那么仅仅从外表是看不出来冷锋所做的这些事的真正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