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政殿内。
十二岁的福临正在与诸王公大臣商议。
他倒背着手走了几步后说道:“今礼亲王薨,摄政王之位空缺,诸位可有合适的人选?”
听到福临这么问,多铎和豪格立刻来了精神。
福临这句话什么意思?
显然是想再找一个摄政王,以此牵制济尔哈朗。
当摄政王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福临的长辈。
二,手握重权。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只有多铎和豪格。
其他人要么没权力,要么辈分不够。
所以多铎与豪格都想争取一下。
不过这种事无法自荐,只能让别人举荐。
可问题来了,没人举荐他们!
崇政殿内,鸦雀无声。
福临皱了下眉:“诸位为何不说话?难道是朕说错话了?”
“皇上没错,是臣等的错,忘记了回话!”鳌拜第一时间给福临解围。
福临点点头,目光从鳌拜身上挪到济尔哈朗脸上,“诸位王公都说说,朕想听听你们的心里话。”
郑亲王济尔哈朗早就有所准备,他毕恭毕敬地说道:“皇上,臣是信义辅政叔王,是辅佐皇上处理朝政的。如果皇上觉得有必要再设置一个辅政大臣,臣没有任何意见。”
“郑亲王此话当真?”福临认真询问。
济尔哈朗说的不是真话,权力这东西具有魔力,领略到其中的魅力后很难轻易放手。
代善活着的时候与他平分权力,现在代善好不容易死了,他当然不希望再设一位辅政大臣与他分权。
可这些只是他心里的想法,不能说出来。
所以济尔哈朗弯腰屈膝,对着福临磕了一个头:“臣说的都是心里话,请皇上明察!”
“那你觉得谁比较适合担任摄政王?”福临追着济尔哈朗问。
所有人都看向济尔哈朗。
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济尔哈朗声音平淡,语速缓慢:“臣...举荐睿亲王多尔衮!”
哗!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多铎与豪格眼睛瞪得溜圆,下巴差点掉下来。
索尼,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鳌拜,苏克萨哈,硕塞,博洛等一众八旗将领大臣都露出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济尔哈朗竟然会主动推荐曾经的劲敌多尔衮担任摄政王!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的时候与济尔哈朗矛盾重重,对他屡屡打压。
好不容易把他踢了下去,济尔哈朗竟然又重新举荐!
难道济尔哈朗喜欢被打压?
其实济尔哈朗这么做也属无奈之举。
摄政王也好,辅政王也罢,必须得有两个以上才能互相制衡。
也就是说,他不可能一家独大。
代善死后,有资格当摄政王的除了豪格就是多铎。
多铎掌握正白、镶白两旗,有钱有权,实力雄厚!
豪格同样不弱。
他最早领镶白旗,皇太极继位后改领镶黄旗,后来才成为正蓝旗旗主。
与他们两个相比,水师总兵多尔衮简直弱到爆。
如果让他选对手,他首选多尔衮!
除了这些原因外,还有另一个原因。
代善死亡消息的传来后,布木布泰(孝庄)第一时间找过他,问他有没有合适的人举荐。
济尔哈朗装糊涂,表示没有。
随后布木布泰分析利弊,向他举荐多尔衮。
并表示如果他能在朝堂上举荐,会给予他一定的好处。
济尔哈朗本就有些犹豫,在利益加持的驱使下立刻答应下来。
福临看着跪在地上的济尔哈朗,内心波澜起伏。
在朝会开始前,他的母亲布木布泰(孝庄)就告诉他同意多尔衮复任摄政王的提议。
起初他还纳闷谁会举荐多尔衮,没想到竟然是济尔哈朗。
换做之前,他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但...
他已经十二岁了,有了自己的想法。
从继位至今,他最讨厌的就是多尔衮,没有之一。
如果让多尔衮复任摄政王,比杀了他还难受。
在他看来谁都可以当摄政王,唯独多尔衮不行。
一念至此,福临率先看向索尼:“索尼,你可有举荐之人?”
“臣...”索尼声音拉的很长,“没有。”
福临的脸开始僵硬,他转动目光问另一人:“谭泰,你可有举荐之人?”
“臣没有!”谭泰低着头回答。
“图赖,巩阿岱,锡翰,苏克萨哈!”福临连续点了四个人的名字,“你们可有举荐之人?”
四个人同时叩首:“臣等没有合适人选,请皇上恕罪!”
他们不是没有合适人选,而是提前接到了布木布泰的通知,希望他们能权衡利弊。
这些人虽然都是旗人,但并不想牵扯到事关皇权的内部争斗当中。
他们大部分人只想自保!
所以面对福临的询问,他们用不表态,不站队的方式回应。
福临的脸变成了铁青色。
身为皇帝,在朝堂上竟然得不到一个人的支持。
这皇帝的位置,还有什么意义?
目光流转间,他看到了一个魁梧的身影:鳌拜!
鳌拜擅骑射,少从军,屡立大功。
最初在正黄旗担任护军校,后授骑都尉世职。崇德二年(崇祯十年)克皮岛,进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
巴图鲁是满清的一种荣誉称号,主要为了表彰表现英勇之人。
下至普通士卒,上至王公大臣都可以获得此称号。
但也仅仅是称号。
被赐称号的人不会因为称号而升官加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历史上的满清前期获得巴图鲁称号的人并不多。
其中努尔哈赤时期有六人,皇太极时期有十七人,顺治朝有两人。
康熙时期没有找到相应记录,但不代表没有。
雍正时期有三人获得巴图鲁称号,后来又将其中两人的称号革去。
到了乾隆时期,巴图鲁称号的含金量直线下降。
他前前后后赐给六十八人巴图鲁称号。
福临看着大清巴图鲁鳌拜的身影,深吸一口气问:“鳌拜,你可有举荐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