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南北榜的真相
作者:借箭十万   大明:流落教坊司的皇太孙最新章节     
    尚书房!
    朱雄英一人独自坐在御阶上,地上摆放着散乱的考生试卷,自从南北榜案发生后,他一直在时刻关注此事。
    本以为随着押题之事而真相大白,但细细琢磨又感觉不对味。
    即使有不少考生押对题,也不见得其他考生的试卷答得的不好啊,这个世上绝对不会缺大才,押题绝不是南北榜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这事没这么简单,真相还要自己去发掘,寻找,朱雄英能做的只有细查所有试卷,从中发现端倪。
    还是那句话,就当前的大明朝来讲,北方的文风和读书人的数量确实不如南方,可要说一个都没考上,这绝对不可能。
    朱雄英手里拿着状元陈安的试卷,看了一遍又一遍,确实挑不出毛病,特别是策论,答得几乎堪称完美,他这个状元拿的实至名归。
    陈安是个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头子,他是闽中鼎鼎有名的十大才子之一,声名在外,说句难听的,黄土都埋到脖子了,不至于科场舞弊,名声不保,而且他也不是桐庐书院出身,锦衣卫也审问了,押题之事应该和他没有关系。
    这老头是靠真才实学考上来的。
    “把北方学子的名录给朕拿来!”
    “遵命!”
    朴不了迈着小步,快速来到御案上,小心的翻找,随后拿着红色的小本跪在朱雄英面前,扫了一眼看着上面的名录,发现了一个熟悉的人名。
    朱雄英用手指点点了名字,说道:“把这个齐鲁武城士子韩克忠的试卷给朕找出来!”
    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考生的试卷,如今全部散落在地上,朴不了跪在地上,一张又一张的寻找。
    “万岁,找到了!”
    朱雄英左手拿着韩克忠的试卷,右手拿着陈安的试卷,只是扫了一眼,不看内容,只看试卷的字体和结构美感,韩克忠就要逊色陈安不少,这是客观是事实,没的说。
    不过,字写的再好,却没什么用,还要看策问的回答,朝廷要的是治国良才,不是书法家。
    陈安的试卷,他已经看过好几遍了,接下来要细细研读北方士子韩克忠的试卷,看看他的水平。
    其实,这些考生的试卷早已被阅卷官用红笔批注过了,上面有不少红圈和评语,有的是精彩的点评,有的是错误的批示。
    陈安的卷子上满是上等评语,但韩克忠的卷子被点出很多错误,甚至还有两处涂鸦之处,着实影响试卷的美观,不过,朱雄英并没有在乎这些,他看重的回答。
    前面几题回答的确实很平淡,但当看到第五题之时,朱雄英整个人变得激动起来。
    关外之地,八百里漠北之地,如何彻底融入大明领土?
    韩克忠的解题和回答都很犀利。
    他首先点出了汉人农耕和游牧放牧的两种生存方式以及冲突。
    没有任何废话,直点问题核心,这就已经算是不简单了。
    接着,他分析了游牧频繁南下掠夺中原的原因,除了野蛮的思想,最主要的是缺衣少穿,忍饥受冻,对于长城外的敌人来说,冬天是最难熬的时候,身处漠北,一眼望去,冰天雪地,严寒刺骨,连生火都要靠牛马粪便,由于不会耕种,也就没有粮食吃,那些牛羊压根就不足以支撑整个冬天。
    越往北越冷,而越往南却越暖和,这是规律,大明寒冷的北方,对于游牧来说,宛如温暖宜人的江南之地,所以,一到严冬之际,大批的游牧会向南迁移,来到北平,宣府,大同一带打草谷,大明与游牧之间的大小战争,几乎都是在秋冬之间。
    简而言之,游牧南下,入侵中原,说白了,也是为了活下去,而活下去的手段就是掠夺。
    看到此处,朱雄英十分满意的点点头,如果说这些话是朝中重臣,或者五军都督府的将官说出来的,那不足为奇,但要是一个书生之言,那就有点意思了。
    韩克忠提出的解决办法,总结起来就两个字,汉化游牧民族,让他们在原本不变的生活上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
    看到这里,朱雄英顿时笑了,这些他自己早都想到了,关键要看如何稳定的落实,以及具体如何汉化。
    韩世忠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八百里漠北,想一口气吃下,几乎是天方夜谭,但可以逐步蚕食,以红薯等作物,吸纳长城外的牧民前来,将所有牧民登记造册,打乱各部,混而杂居,按人口分配牧场,以儒生进行教化,以汉官进行管理,再泽一勇武藩王出关,常年镇守。
    另外,韩克忠还谈到了互市,并提出效仿汉武帝移民朔方的策略,不仅可以稳固边防,还可吞并关外之地。
    最后,韩克忠用一句大白话收尾。
    汉人向来主张以和为贵,世代以农耕为生,但汉家儿郎绝不是软弱之辈,如今大明国力鼎盛,兵锋正锐,开疆拓土,只在今朝,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看完策论,朱雄英深吸一口气,神情也逐渐复杂起来,大才,韩克忠真是大才,随后他又看向陈安的回答。
    陈安列举出了天气,人口,文化等因素,十分委婉的表示,大明要想融和关外之地,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关外戎狄,不服王化,与野人无异,实在没有收拢的必要,固守长城才是上上之策。
    “状元郎格局小了!”
    朱雄英微微一笑,平心而论,陈安说的都是大明目前的真实情况,并没有什么错误,而韩克忠说的也是太过理想化,但朱雄英更倾向于韩克忠的回答。
    凡事事在人为,不去试试,永远都不会成功,至少他敢想敢说,证明人家用心琢磨,认真对待了。
    至于陈安的回答,朝廷出题是来考你的,不是让你来质疑考题的。
    单从策论的回答来看,韩克忠的才学不逊色于陈安多少,就凭这道策论,即使不在一甲,也要在二甲前三。
    针对这道策论,阅卷官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评语。
    韩克忠的评语是,夸夸其谈,不切国情,言语粗鄙!
    陈安的评语是,文风流畅,观点分明,,,
    纵观二人的试卷,陈安文风练达,细腻如玉,文采极佳,而韩克忠的试卷显得慷慨大气,多处言语甚至用上了大白话,言简意赅。
    看到这里,朱雄英已经明白南北榜案的真相了。
    刘三吾,张信等人没有舞弊,但却干了干了一件比舞弊还要恶心人的事情。
    “来人!”
    朱雄英猛然站了起来,满脸怒气的说道:“把刘三吾,张信等三十余人从刑部大牢提出来见朕,另外,调张虎带一队锦衣卫过来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