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皇后生子
作者:福寿安康   论皇帝重生后的修养守则最新章节     
    临安王他们出宫还没多久,外头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春雨。
    皇帝冒着雨匆匆往坤宁宫赶去。
    此刻在产房外,已是坐了一屋子人。
    因为是分别报信儿的,所以最早到的竟是端妃和荣嫔。
    她们刚刚到没一会儿,在太后来之前,皇帝便冲进来了。
    “皇后怎么样了?”一进来,朱维桢挥手免了她们请安,向一旁守着的太医问道。
    “回陛下,娘娘才发动,”虽太医刚来不过一会,可他已经和在坤宁宫守着的女医交流过了。
    端妃来的最早,她轻言细语的接口道,“娘娘刚才吃了一小碗鸡丝面,这才刚进去呢。”
    她说完,见皇帝仍然面色凝重,正准备再劝慰几句,就听外面的太监通传,“圣母皇太后到。”
    这一下,内殿里又是一通行礼。
    圣母皇太后进来坐定,就笑说着:“太皇太后想来看看,叫哀家劝住了,产房血气重,又要熬时辰,别累着她老人家,反倒让宫里更忙乱了。”
    不过与圣母皇太后想的不同,皇后这胎,许是因为没有头胎压力大,心情舒爽平日里养得也好,所以她们还没坐一个时辰,陈国公主刚醒一会,皇后就生下了八皇子。
    正是春雨淅淅沥沥停的时候,云妃嘴快,抢先一步笑着贺喜太后和皇帝,“娘娘进产房时春雨来,皇子生时春雨停,这便是上天为陛下贺,恭喜陛下得了嫡皇子。”
    端妃淑妃慢了一步,只一齐贺了一遍。
    圣母皇太后没注意她们之间的官司,听着里面儿传来的婴儿哭声,便松开皱起的眉头, 乐呵呵的对皇帝说:“云妃说的好,皇后这一回, 倒是儿女双全了。”
    皇家最不愁孩子多,皇帝面上也带着喜色,只唤陈福,“内宫上下,皆赏两个月俸禄!”
    圣母皇太后神情一怔,显然想起这是个意义不同的嫡皇子了,“木槿,传哀家的话,坤宁宫上下,再赏三个月!”
    圣母皇太后和皇帝的话音刚落,下面坐的嫔妃都反应过来了。
    像想到日后不同,心疼儿子的端妃,还有儿子没生出来的云妃、压根无所谓的淑嫔也罢。
    其他像质疑过皇后的静昭仪、素美人之流,当真是为自己捏了把汗。
    绿绣站在后头,目光紧紧的盯着静昭仪,生怕她在此时,不合时宜的提起大皇子来。
    好在静昭仪这些年受得冷待,早就让她长进了许多。
    除了随大流的贺喜,其余一句话也不肯多说。
    虽没有出头在圣母皇太后和皇帝面前讨喜,可也没有让他们注意到什么不适。
    产房里,皇后眼巴巴的望着被产嬷嬷抱着的八皇子,满眼俱是慈爱之色。
    进来陪产的安城侯夫人,心满意足看着小皇子,当真是怎么看都觉得顺眼,“瞧瞧咱们的小殿下,眉眼长得和娘娘别提有多像了……”
    等到皇子抱出去给圣母皇太后瞧的时候,她老人家脸上的笑意更是止不住,嘴上说着和安城侯夫人一样的话,“皇帝快瞧瞧,小八这眉毛和眼睛,和你小时候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
    朱维桢往前凑了一下,眼前和其他婴儿没什么不同,都是皱巴巴、红通通的样子,瞧不清眉眼,再听母后这熟悉的话术,皇帝禁不住抿嘴一乐,随口附和道,“那可不是嘛,母后瞧得真准。”
    圣母皇太后从乳娘手中接过小皇子,抱在怀中,却不想刚才还安安静静的小皇子,突然间小嘴一瘪,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圣母皇太后吓了一跳,眉毛一皱,正想说话呢,就听见安城侯夫人在一旁小心翼翼的说:“太后娘娘,陛下,小殿下许是饿了?”
    圣母皇太后忙把孙儿还给候在一边儿的乳娘。
    皇后生下皇子,满宫大喜,叶寒烟和明嫔却不赶巧了。
    她们俩的册封礼一道,正好被定在了四日后。
    这嫡皇子洗三还没过,皇后便说怕花费太过,要以身作则,节俭开销,不给八皇子大办了。
    那叶寒烟这个荣嫔自然不能挑着这个时候,热热闹闹的过一回封嫔礼。
    她只能和明嫔一起迎合皇后,在坤宁宫笑道,“嫔妾合该跟随皇后娘娘,不必大贺。”
    端妃、云嫔、淑嫔的几个册封使是宗室里的几个王爷。
    静昭仪和陆昭仪则是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
    荣嫔的册封使,皇帝选的是兵部侍郎季希维。明嫔,则是礼部侍郎,林从文。
    等到午膳的时候,因为她们比起先头黎嫔她们三人,是简单了些。
    皇帝还特意赏了她们几道御菜。
    一道梅花鹿筋,佐以白菜、枸杞、山鸡以及老鸡浓汤。
    一道爆炒凤舌食材用的是禾花雀舌,因为这种雀鸟数量十分稀少,有“天上人参”的称誉,多是供给太后和皇后的。
    这也是特别的恩典。
    还有御膳房新研制出来的菜,大青虾及家养雏鸡为主,两鲜并举,甜咸醇香,皇帝吃着好。特意让御膳房多给荣嫔她们添了一道。
    收到陈新送来的狸猫纹漆食盒时,叶寒烟长叹一口气,同系统感叹,怪不得穿越到皇宫的都想往上爬,这待遇,跟刚进宫时候的小白菜拌豆芽明显不一样了!
    内务府则贴心到了其他地方,赶在册封前几日,将叶寒烟家里人请到京里来了。